梁益偉 申時滿 張涵
【摘要】目的 探究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意義。方法 選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心肌梗死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優化的急診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搶救時間和總有效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搶救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能夠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患者預后,值得臨床上廣泛推廣。
【關鍵詞】優化;護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搶救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8..02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診中常見病,主要發病原因是患者冠狀動脈嚴重閉塞導致血流中斷,臨床表現為心肌壞死、缺血等,患者的臨床癥狀一般為胸痛、心律失常等,致死率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除了對患者進行行之有效的治療外,院前護理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優化護理流程,縮短患者搶救時間,對于患者預后有著良好的作用。本文選取110例患者,分兩組探討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的意義。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5例。其中,對照組男34例,女21例,年齡39~73歲,平均年齡(52.4±4.5)歲,發病到入院時間0.5~11.4 h,平均時間(3.4±1.5)h;觀察組男32例,女23例,年齡39~75歲,平均年齡(52.3±4.6)歲,發病到入院時間0.5~10.9 h,平均時間(3.5±1.6)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心肌梗死護理,護理人員遵醫囑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和生命體征,行各項檢查。
觀察組患者給予優化的急診護理。優化院前搶救護理:接到急診電話,醫護人員需5分鐘內進行出診,出診途中需與患者或其家屬取得聯系,了解患者情況,指導患者家屬進行搶救措施,到達患者身邊后,及時給予患者吸氧治療,建立靜脈通道等操作,搬運患者注意動作輕緩,保持患者平衡,取俯臥位,救護車上與醫院取得聯系,做好急救準備。優化接診流程:第一接診護士為患者的負責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到達醫院后必須在10分鐘內轉運到搶救室,保證患者吸氧,絕對臥床,給予心電圖等監護,采集患者血液,進行血常規等系列檢查。優化急診交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確診后立即對患者采取相應的治療,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通知主治醫師和相關科室,短時間內完成交接工作,術前準備、文件簽署及危重患者交接單,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急救內容和治療方案、風險等,避免醫患糾紛。心理護理:急癥患者容易出現緊張、焦慮、煩躁等不良心理情緒,而急救護理中醫護人員往往會忽視患者的不良情緒,影響患者的心肌功能恢復。因此要重視心理護理,醫護人員要及時紓解患者的消極情緒,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提高治療的效果。
1.3 觀察指標
顯效:患者經搶救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實驗室指標恢復到正常狀態;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改善,但實驗室指標未恢復正常;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實驗室指標未恢復正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時間(14.21±3.4)min明顯低于對照組(8.2±1.6)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搶救總有效率(92.72%)明顯高于對照組(78.1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搶救中根據患者的情況給予對應的急診護理措施十分必要,有效的急診護理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挽救患者的生命,同時也可以提高患者治療的預后性。急性心肌梗死多發于中老年人,該病起病急、致死率高,主要發病因素為患者心肌細胞死亡,血流量減少,是嚴重威脅我國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該病急救過程極為關鍵,因此優化急救護理流程能夠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經研究發現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能夠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患者預后,值得臨床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 娟.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急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系統醫學,2018,3(18):186-187+195.
[2] 劉紅軍.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26):224-225.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