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靜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04月~2018年04月我院接收的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者5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27例。實驗組采用針對性護理干預,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兩組黃疸指數評分、護理滿意度、臨床指標。結果 黃疸指數評分對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對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臨床指標對比: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的效果顯著,黃疸指數評分明顯降低,值得應用。
【關鍵詞】針對性護理干預;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護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8..02
黃疸是體內膽紅素代謝障礙引起的疾病,該項疾病具有較高發病率的特點,隨著病情價值,患者體內膽紅素水平明顯升高,出現皮膚、黏膜黃染現象,若不及時進行治療,會增加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幾率,加重對神經系統的損害。臨床常多實施藍光照射治療,在降低膽紅素水平、預防并發癥方面價值明顯,但基于患者年齡較小,對臨床操作配合能力較差,避免影響治療效果,需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法配合進行治療,故本次隨機選擇54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者進行研究,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04月~2018年04月我院接收的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者5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27例。其中,實驗組男16例,女11例,年齡1~15天,平均年齡(8.0±7.0)d;對照組男17例,女10例,年齡2~16天,平均年齡(9.0±7.0)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待患者及家屬了解護理目的、相關注意事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上報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可實施研究。納入:(1)結合患者臨床癥狀和《兒科學》確診患者;(2)新生兒評分>8分患者;(3)膽紅素>223 μmol/L患者;排除:(1)合并先天性疾病患者;(2)肝功能異常患者;(3)呼吸窘迫患者;(4)嚴重感染患者;(5)生理性、溶血性黃疸患者,避免對整體研究結果產生影響。
1.2 方法
實驗組:針對性護理干預,(1)健康教育:耐心、細致講解疾病臨床護理相關注意事項,疾病產生、治療、護理流程,使家屬提高對護理重要性的認知,并引導家屬在護理中配合,提高護理效果。(2)皮膚護理:在患者進食后1 h便對其腹部、背部、四肢進行撫觸(10 min/次,2次/d),護理人員在實施撫觸過程中,要注意動作輕、柔、力度適中,并加強對患者皮膚顏色變化的觀察,出現異常及時告知醫師[1]。(3)治療護理:在實施藍光照射治療前,護理人員要徹底對光療箱進行清潔,并接通光療箱電源,使光療箱內溫度保持在30℃左右,為患者佩戴眼罩,除去全身衣物,會陰及肛門部位使用紙尿片進行遮蓋,放置于光療箱進行治療,每2 h幫助患者更換一次體位,定時為患者更換尿不濕,確保肛周皮膚干燥、清潔、避免發生感染[2]。(4)喂養護理:定時對病室進行清潔消毒,并加強對室內溫濕度的控制,告知家屬母乳喂養對患者生長、康復優勢,引導家屬實施母乳喂養,喂養過程中叮囑家屬加強對喂養次數、量、體位的調控。(5)洗澡:每日治療結束為患者進行沐浴,在專用澡盆內加入適量干凈溫水,水溫控制在38℃~40℃,于臍部貼防水貼,按照從上至下進行清洗,清洗完畢采用酒精對臍部進行消毒[3]。
對照組:常規護理,向家屬耐心介紹疾病發生原因,并進行有效心理疏導。
1.3 觀察指標
1.3.1 黃疸指數評分評估:采用黃疸測量儀對患者護理后第3、4、5天黃疸指數進行評估。
1.3.2 護理滿意度評估: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對皮膚護理、用藥護理、撫觸及喂養護理進行評估,分值100分,得分與家屬滿意度呈正比[4]。
1.3.3 臨床指標評估:觀察患者膽紅素水平、住院時間、黃疸消退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黃疸指數評分、臨床指標
兩組黃疸指數評分、臨床指標評估,實驗組黃疸指數評分低于對照組,臨床指標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估,數據顯示: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屬于常見病、高發病,若發病后未及時得到安全、有效治療,隨著病情加重,體內血清膽紅素水平明顯升高,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損傷,增加膽紅素腦病發生幾率,故此實施針對性護理,提高臨床治療安全性、有效性。
研究數據中,實驗組護理后第3、4、5天黃疸指數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膽紅素水平(114.21±8.12)μmol/L低于對照組,這與張利霞[5]研究一致。分析:針對性護理結合患者康復需求,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在護理實施過程中通過健康教育、有效溝通,提高家屬配合程度、重視程度,護理中加強對皮膚的觀察、護理,既可對臨床病情進行判斷,還可以緩解病情,縮短黃疸消退時間。治療過程中加強對眼部、會陰部、肛周的護理,避免治療過程中造成損傷,影響康復效果,對此類患者實施母乳喂養,可明顯增強患者機體抵抗力,改善臨床病情,縮短住院時間,但在母乳喂養過程中需加強體位調控,避免吐奶,影響皮膚狀態,治療后進行洗澡,不僅可以增強胃腸道蠕動,還可減輕黃疸癥狀,規避感染發生率。
綜合上述,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顯著,黃疸指數評分明顯降低,值得應用,且護理后家屬滿意度較高,住院時間較短,故此該護理方法臨床價值得到證實。
參考文獻
[1] 高鳳霞.茵梔黃口服液聯合清蛋白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療效、安全性及可能機制分析[J].海峽藥學,2018,30(05):205-206.
[2] 田素蓉.對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兒進行綜合護理的臨床效果評價[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08):254-255.
[3] 王 曉.針對性護理干預在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護理中的應用[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24):4580-4581.
[4] 張紀華,阿力騰.母嬰同室新生兒黃疸的早期干預及茵梔黃顆粒聯合益生菌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國校醫,2016,30(07):489-490.
[5] 張利霞.使用藍光照射療法和對癥療法對108例病理性黃疸新生兒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23):179-180.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