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貞彬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頸椎病患者DR診斷影像學的臨床價值。 方法 研究對象為2017年6月—2018年8月方便選取該院行數字化平板X線攝影機(DR)的114例頸椎病患者,觀察對比患者各韌帶、椎管、棘突、橫突、椎弓、椎體和椎間隙具體情況。 結果 該組病例DR診斷結果為:21例為頸椎序列不穩、59例為曲度異常、61例為骨質增生、17例為椎間隙變窄、25例發生關節突退變、35例韌帶出現鈣化。 結論 頸椎病患者采用影像學DR診斷可清晰地顯示出患者的病情,而頸椎常規正側位片可作為基本方法用于頸椎病的普查手段,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如需要則可輔以張口位、雙斜位及過屈過伸位片進行觀察,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更豐富的影像學依據。
[關鍵詞] 頸椎病;DR;分析
[中圖分類號] R681.5;R816.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03(c)-017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value of DR diagnostic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From june 2017 to August 2018 A total of 114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who underwent digital flat-screen radiography (DR) in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 The ligaments, spinal canal, spinous process, transverse process, vertebral arch, vertebral body and intervertebral space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results of DR diagnosis in this group were: 21 cases of cervical spine instability, 59 cases of abnormal curvature, 61 cases of bone hyperplasia, 17 cases of narrowing of intervertebral space, 25 cases of articular process degeneration, 35 cases of ligament calcification.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can clearly show the patient's condition by imaging DR diagnosis, and the conventional positive lateral radiograph can be used as a basic method for the screening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atient, if necessary, supplemented with the mouth position, double oblique position and over-flexion over-expanded tablets for observ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richer imaging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Cervical spondylosis; DR; Analysis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電腦及智能手機的普及,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們依賴于電子產品,開始成低頭族,長期單個姿勢并伴長期不良姿勢,導致局部微循環變慢及疲勞,從而引起頸椎疾病,且隨著手機中小程序吸引人們,導致頸椎病的發生越來越年輕化。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多發病癥,不同患者癥狀不同,因而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頸椎病患者輕者會出現肢體麻木、頭暈等癥狀,嚴重者可引起腦供血不足,甚至癱瘓[1-2]。頸椎病主要類型為頸型、神經根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椎動脈型、混合型以及其他型。頸椎病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并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因此及時給予患者進行有效的影像學DR診斷,幫助醫生了解病情是目前臨床診斷的關鍵點。該次主要研究頸椎病患者影像學DR診斷的臨床價值。該研究方便選取該院114例2017年6月—2018年8月期間行影像學DR診斷的患者進行對照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納入患者為方便選取該院影像科進行拍攝DR片的114例頸椎病患者,其中男63例,女51例,年齡33~59歲,平均(44.59±2.41)歲,患病病程 4個月~8年不等,平均病程為(49.86±1.03)個月;其中頸肩部不適者52例、頭暈耳鳴者15例;四肢無力者16例、雙側或者單側上肢不適者31例,同時伴有手指麻木或者上肢酸脹;其中上肢牽拉試驗與壓頸試驗結果為陽性者依次為41例、73例。在上述一般基線資料比較上不存在影響診斷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1.2 臨床納入與排除標準
①由外科查體、臨床表現檢測后所有患者均確診為頸椎病者;②影像學檢查證實患者為頸椎病者;③研究符合倫理規范標準,獲取倫理委員會許可;④排除嚴重肝腎疾病及腫瘤性疾病患者;⑤排除頸椎外傷患者;⑥排除意識障礙患者;⑦排除脊柱腫瘤或畸形患者;⑧排除治療依從性差以及中途退出患者;⑨排除高血壓、外腦血管病;⑩排除心臟的器質性病變等疾病;?輥?輯?訛治療研究征得患者同意,且簽署同意書[3]。
1.3 診斷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數字化平板X線攝影機(DR)行X 線平片檢測,選用高千伏攝影,分別對患者頸椎部位攝取正位、側位片并認真觀察患者各韌帶、椎管、棘突、橫突、椎弓、 椎體、椎間隙具體情況。行影像學DR診斷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頸椎病。
1.4 比較診斷價值的分析
頸椎病的常規性檢查方法是DR檢查,且價格便宜便捷。能夠較好地呈現出頸椎的生理曲度、椎間隙、椎間孔、椎小關節及椎體骨質增生、韌帶骨化、椎體不穩等,對頸椎病的診斷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具有獨特的診斷價值特別是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檢查。
1.5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患者各韌帶、椎管、棘突、橫突、椎弓、椎體、椎間隙具體情況。
1.6 統計方法
研究獲取頸椎病患者資料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進行t檢驗;DR 檢查結果等計數資料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該組患者DR檢查結果
114例DR檢查的頸椎病患者結果分別為:29例為骨質增生,椎體相對緣表現為棘狀突起,其中頸 4~頸 5 以及頸 6~頸7為骨質增生較為明顯的區域;18例患者出現韌帶鈣化,鈣化韌帶分別為椎體后方的后縱韌帶、椎管后黃韌帶以及棘突后項韌帶等;31例為曲度異常,其中有27例患者為曲度變直,僅有4例患者為頸椎反曲;21例為椎間隙變窄,主要表現為患處相鄰椎體間距明顯變小,參照物為正常椎體;8例為頸椎序列不穩,頸椎椎體呈不規整排列狀,嚴重者伴輕度滑脫;7例發生關節突退變,小關節形態不規則,且伴有增生硬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同頸椎病分型患者的DR表現異同點
114例行DR檢查的頸椎病患者中,12例脊髓型頸椎病 DR表現為椎體后緣骨質增生、椎管狹窄。影像學證實存在脊髓壓迫。22例椎動脈型頸椎病DR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70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DR顯示頸椎有失穩或退變。椎動脈造影陰性。見表2。
3 討論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一種主要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主的基礎疾患。頸椎病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的總稱。頸椎病主要是由于患者頸椎長期疲勞引起的勞損、骨質增生、韌帶增厚或椎間盤脫出,引起的椎動脈、頸椎脊髓、或神經根受壓[4]。主要臨床表現為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形成骨刺,椎節失穩、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等;壓迫或刺激了相鄰的頸部交感神經、神經根、脊髓、椎動脈等,從而引起一系列不適的癥狀和體征。頸椎病的病因主要有長久伏案低頭工作,坐姿不正確等多種。頸椎病患者就診是由于大多患者出現頸部疼痛或強烈不適、上肢麻木、頭暈、眼花、運動以及感覺功能出現異常等癥狀,部分患者病情較為嚴重,會在某些誘因影響下導致脊髓受損,嚴重危害到患者的身心健康,故患上頸椎病后,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5]。
近年來,由于電子產品的普及,且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頸椎病發生率不斷增加,而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群超過了傳統的老年型人群。有研究證明,對于頸椎病患者,需早期準確精準的診斷,診斷后給予合理有效的治療措施及干預措施,改正不良姿勢及生活習慣,進行適宜體育鍛煉,使患者癥狀得到緩解,改善預后,使生活質量得以提高。在臨床上頸椎病的篩查主要依據以臨床表現、查體、影像學檢測為主,最具臨床診斷價值的是影像學檢查[6],其中影像學中核磁共振和CT對頸椎病都具有臨床診斷價值,但是這兩種檢測方法的費用對于普通收入的人群來說價格比較高而且難以承受,而影像學DR診斷則價格經濟,故在頸椎病普查的影像學中,最基本的方法是DR診斷。頸椎DR檢查分別共有七個攝影體位:即正位、側位、過屈過伸位(即動力位)、雙斜位、張口位。可根據臨床需要在常規正側位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攝影體位。
DR診斷主要是對患者頸椎正位、雙斜位或側位3個攝片方位進行拍攝,其中側位片主要觀察患者頸椎黃韌帶、后縱韌帶、項韌帶的鈣化、椎管狹窄及生理曲度變化、椎節失穩或滑脫、骨贅、椎間隙變窄等予以明確顯示,正位片主要觀察患者鉤椎關節及椎間隙有無增寬和狹窄、椎體邊緣硬化以及鉤椎關節增生、第七頸椎橫突有無過長、有無頸肋等,雙斜位及張口位則為上述兩種攝片方位的輔助觀察位[7],雙斜位主要觀察各椎間孔大小和鉤椎關節骨質增生情況等。張口位主要觀察有無寰樞關節脫臼,齒狀突骨折或缺失。該次研究結果顯示,114例DR檢查的頸椎病患者結果分別為,29例為骨質增生,占總病例的25.44%,椎體相對緣表現為棘狀突起,其中頸 4~頸 5 以及頸 6~頸7為骨質增生較為明顯的區域;18例患者出現韌帶鈣化,占總病例的15.79%,鈣化韌帶部分分別為椎體后方的后縱韌帶、椎管后黃韌帶以及棘突后項韌帶等;31例為曲度異常,占總病例的27.19%,其中有27例患者為曲度變直,僅有4例患者為頸椎反曲;21例為椎間隙變窄,占總病例的18.42%,主要表現為患處相鄰椎體間距明顯變小,參照物為正常椎體;8例為頸椎序列不穩,占總病例的7.02%,頸椎椎體呈不規整排列狀,嚴重者輕度滑脫;7例發生關節突退變,占總病例的6.14%,小關節形態不規則,且伴有增生硬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脊髓型頸椎病約占頸椎病的5%~11%,該組病例占10.52%,且脊髓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最嚴重的類型之一,首先臨床診斷的體征是脊髓病癥狀及長束損傷,DR檢查可明確證明脊髓受壓。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是目前難以確診的一型頸椎病,不論是從臨床體征還是從影像學上都比較難以確診。該次研究的著眼點主要以不同原因所致的頸椎失穩為主,臨床診斷主要癥狀是以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為主,DR沒有典型表現,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表現為椎體增生,呈不規則花邊樣改變,椎骨節段性不穩,椎間關節退變。若對患者做頸段硬膜外封閉使用0.5%普魯卡因,癥狀即刻消失可明確診斷為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于神經根受骨刺壓迫或經周圍的擠壓在椎間孔的穿出過程中所引起的,從而引起患者一系列不適癥狀,在各型頸椎病發病率中占據首位,該次研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占總病例的61.40%,主要病因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或合并繼發頸部病理改變造成頸神經根受累引起,且出現臨床癥狀和體征與病變首發癥狀相一致的根性癥狀[8]。椎間孔狹窄和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椎間孔大小。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率居于第2位,僅次于神經根型頸椎病,該次研究中椎動脈型頸椎病占總病例的19.30%。當前研究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主要病理改變有:先天性發育性病變或頸椎橫突孔骨性狹窄;頸椎失穩刺激椎動脈周圍交感神經而引起椎基底動脈及其分支的攣縮;肥大的關節突和鉤椎關節增生直接壓迫椎動脈,造成椎動脈的不平衡或變窄等改變;用DR檢查椎動脈型頸椎病方便且經濟,結合臨床診斷更佳精準[9]。
該次研究結果表明,影像學DR診斷用于頸椎病檢測中,可將頸椎清晰顯示,包括椎體、椎間孔、椎間隙、椎管、椎體附件和韌帶等,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因具有經濟實用、有極高的空間分辨率以及較高的密度分辨率等優點,可清晰地檢測出頸椎病及其分型,對臨床頸椎病診斷具有積極的意義,特別是針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極具意義。
眾多研究證明[10],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做好保健工作及適量運動,避免頸椎病的發生,如已經過臨床診斷以及影像學DR診斷確診為頸椎病之后,我們更應該注意日常保健,避免頸椎的疲勞性損傷,避免長時間的伏案工作及不正確的坐姿,做到勞逸結合,并堅持做頸部保健操,以幫助頸椎恢復。
綜上所述,頸椎病患者DR診斷的影像學可有效確診頸椎病,且有極高的空間分辨率以及較高的密度分辨率,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前景廣闊,應進一步研究應用以造福更多患者。
[參考文獻]
[1] 沈紅雷,許宏俊,花雷,等.零切跡頸椎間隙融合器固定融合治療頸椎病近遠期療效觀察的前瞻性研究[J].河北醫學,2018(9):1478-1482.
[2] 胡月,蔣運蘭,李穎馨,等.杵針療法治療頸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統評價[J/OL].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112-118[2018-10-09].
[3] 黎根生.120例頸椎病患者DR診斷的影像學分析[J].健康之路,2017,16(6):293.
[4] 劉廣賀.放射診斷在頸椎病患者康復中的應用觀察[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3):149-150.
[5] 顧衛國.放射診斷在頸椎病患者康復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16):37-39.
[6] 張習敏.放射診斷在頸椎病患者康復中的應用分析[J].當代臨床醫刊,2016,29(1):1891-1892.
[7] 張建軍.老年頸椎病患者的X線診斷及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93):162-163.
[8] 劉純燕,謝煜,徐振華.不同針刺方法治療頸椎病頸痛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8,33(8):3685-3688.
[9] 張翔,鄧蓉蓉,強東坤,等.椎動脈型頸椎病中醫藥治療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20(9):120-123.
[10] 鄭磊,陳成,徐玉磊,等.頸椎病患者使用X線平片和CT影像診斷的臨床診斷效果[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 2(1):167-168.
(收稿日期:201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