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子羿 沈后慶
【摘 要】廣西藝術學院八十周年獻禮性原創話劇《藝海豐碑》謳歌了滿謙子、徐悲鴻、吳伯超、張安治、陸華柏、陽太陽等我國老一輩藝術家們為藝術無私奉獻的精神,人物形象各異,但也存進扁平化的現象;戲劇結構存在整體結構呈現“前緊后松”的狀態,轉場過多,人物戲份不足,人物交代不清,但“戲中戲”的喜劇形式設置卻獨具匠心。
【關鍵詞】校園話劇;《藝海豐碑》;藝術特色;論析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2-0026-02
《藝海豐碑》的編劇為趙東,導演為褚家設。作為廣西藝術學院第一部校史類原創話劇,主要呈現了廣西藝術學院從1937年至1949年的辦學歷史,講述了從桂林美術學院創立失敗,再到藝師班創建、廣西藝專艱苦辦學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桂林解放、到廣西藝專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的故事。
此劇謳歌了徐悲鴻、滿謙子、吳伯超等老一輩藝術家,體現了老一輩廣藝人共同的宏愿:啟蒙民智、文化救國、動員民眾、抗日救亡。他們以“親愛精誠”的精神引領著廣西藝術學院一代又一代學生勇往直前,在八桂大地上播種出藝術教育的新苗。他們是藝海之中的燈塔,是永遠不被磨滅的豐碑。
這部話劇將個人的命運、學校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地連接起來,表現出老一輩藝術家們在國家危急存亡時刻的掙扎與覺醒,讓觀眾感受到了愛國主義情感、強烈的愛校精神以及堅毅的藝術品格,是一部現實意義與藝術價值并存的優秀話劇。
一、人物形象之分析
話劇《藝海豐碑》里展現的人物眾多,性格迥異。作為一部獻禮性校園歷史劇,它謳歌了滿謙子、徐悲鴻、吳伯超、張安治、陸華柏、陽太陽等我國老一輩藝術家們為藝術無私奉獻的精神。除了歷史中的主要人物,劇中也不乏老峰叔、花妹等次要人物。
(一)徐悲鴻——大公無私、藝術至上
其中令人最為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劇中的徐悲鴻。他拋家舍業地從南京來到桂林,組織眾人成立桂林美術學院,無奈因日寇侵華被迫叫停。正值躊躇之際,滿謙子誠摯邀請徐悲鴻開辦藝師班,攜手為了藝術事業獻身。此時徐悲鴻的妻子蔣碧薇來到桂林,懇求徐悲鴻能夠與她一起返回南京,但被徐悲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之后徐悲鴻參觀藝師班美術組師生作品展,出席首屆學生結業典禮并題詞“親愛精誠”,與師生共勉。
可以看出本劇中的徐悲鴻是一個徹底的大公無私的形象,為了藝術啟蒙民智的理想,拋家舍業、義無反顧地在桂林開設藝師班。雖然將徐悲鴻刻畫得十分正面化,但是卻缺少了些許柔情。在徐悲鴻與蔣碧薇會面那場戲中,無論是人物語言還是動作神態,徐悲鴻在見到蔣碧薇的時候都表現得過于冷淡。按常理所言,無論之前有多么大的分歧,夫妻久別重逢的畫面應當是一個溫馨的場面。因為劇中需要表現徐悲鴻大義凜然的樣子,所以對于觀眾而言,他對妻子的冷言冷語也就不顯得多么奇怪了。
(二)滿謙子——德高望重、心系學生
劇中滿謙子是一個德高望重、受人敬仰的藝術家形象。他在得知桂林美術學院被迫停辦的情況下,適時誠邀徐悲鴻等人開辦藝師班。他為了鼓舞人民群眾抗日,帶領藝師班師生組織了萬人火炬公唱大會,燃起大家抗日救亡的斗志。藝師班與榕門美專合并成為廣西藝專,滿謙子攜同妻子返回桂林接任藝專校長。在廣西藝專遭遇經費緊張、糧食短缺的問題之時,滿謙子果斷拿出所有積蓄,與藝專師生共渡難關。楊廷禮進校鬧事,滿謙子巧妙應對化解了危機。在廣西當局要求廣西藝專南遷的情況下,滿謙子與張顯龍商議組織護校委員會拒絕南遷,并將已經暴露的學生黨員送往參加桂北游擊隊。在這樣一個戰亂的年代,滿謙子心系廣西,無暇顧及妻子鐘志暉,卻做好了迎接解放的準備。
在劇中滿謙子被塑造成廣西藝術界領頭人的形象,他不顧自我安危、心系故土、一切以學生為主、懷有偉大的理想抱負,他堅信藝術教育能夠啟蒙民智。作為廣西藝術學院的奠基人,滿謙子不但有遠見、有責任感,更有膽識,有男子氣魄與領導才能。相較于本劇對徐悲鴻的刻畫,滿謙子的形象顯得更加富有人情味兒。無論是從對待妻子的言語態度上,還是在困難時期對待學生的表現上,都更加凸顯了男人柔情的一面。正是因為對滿謙子性格既剛也柔的描繪,使得這個人物更加生動形象。
(三)老峰叔、花妹——恪盡職守、勇敢無畏
我相信觀眾除了對徐悲鴻、滿謙子、吳伯超等主要人物印象深刻之外,對老峰叔和花妹這兩個次要人物也會格外喜歡。
老峰叔,名為王戰峰,是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警衛團一營一連副連長,他的一條腿在淞滬會戰時被炸殘。作為一名軍人,他忠誠而勇敢,面對敵人毫不畏懼。徐悲鴻好心收留他為校工,他更是心懷感恩之心無私地奉獻自己,將自己比作藝師班的一尊“門神”,處處維護著徐悲鴻、保衛著藝師班。
花妹,老峰叔的侄女,性格天真爛漫、活潑可愛。可惜她母親早亡,父親卻嗜賭如命,她便被人拉去做舞女還債。從她在課堂上捉弄老師的行為來看,她是一個心思單純、調皮搗蛋的少女,讓人不得不喜歡她。但她為了保護學校的珍貴資料,被惡霸所殺害,這突顯出她的英勇無畏。花妹的犧牲是偉大的,她的單純與勇敢的激烈碰撞,使人難免更加心疼她、同情她。
且不論在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老峰叔和花妹這兩個人物,但他們的設定是對本劇人物豐富性的一個補充。假如沒有這兩個次要人物,整個劇情就會顯得單調許多,人物也會過于臉譜化和典型化。
二、戲劇結構之得失
(一)整體結構呈現“前緊后松”的狀態
《藝海豐碑》整個話劇分為四幕,名為熱血、奠基、曙光和豐碑,總共十二場。我認為整個話劇的結構呈現出一種“前緊后松”的狀態。在第一幕中,花妹被兩個土匪追逐,徐悲鴻與妻子蔣碧薇發生爭執,桂林美院下馬眾人在議論,組織萬人火炬公唱大會,整個話劇的戲劇性顯得特別強,能夠激發觀眾的觀看欲望。但在之后的幾幕,節奏顯得比較松弛。
(二)轉場過多,人物戲份不足
在觀劇的過程中,我發現整個劇轉場數過多,觀眾在觀看完一個場景的劇情后還來不及消化,馬上又得轉場到下一個場景。另外因為道具多而雜,在轉場過程中黑幕時間稍長,容易將觀眾的思緒打斷,不利于劇情的連貫發展。
轉場較多這可能與本部話劇的編劇趙東先生有關,據我所了解,趙東先生比較擅長于電視劇劇本的創作。但電視劇與舞臺劇不同,電視劇的轉場設置比較自由,而舞臺話劇收到傳統“三一律”的影響,轉場會比較受限。本部話劇轉場較多可能是因為趙東先生受到自己電視劇劇本創作的創作慣性影響。
另外在后三幕戲中,時間跨度較大,劇情較為精簡,人物的戲份相對較少。人物的戲份少,人物的形象刻畫就不夠精細、人物情緒的表達就不夠強烈、人物內心的狀態就不夠明顯。
(三)人物交代不清——徐悲鴻
觀賞完整部話劇我發現一個比較奇怪的點,徐悲鴻作為本部話劇的主要人物,就只在第一幕和第二幕里出現過,徐悲鴻在題詞“親愛精誠”之后便再也沒有出場。劇情發展到后期,徐悲鴻這個人物的去向沒有交代清楚,觀眾就會疑惑徐悲鴻是離開桂林了還是繼續留在桂林發展藝術教育了。假如能夠交代清楚徐悲鴻的去向,后面的劇情發展也會更加順暢合理。
(四)戲中戲的喜劇形式
當然,《藝海豐碑》在結構上還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戲中戲的形式。如在第三幕中,楊廷禮帶特務進校鬧事,滿謙子以排練歌曲為由,“邀請”楊廷禮等人觀看,學生們將楊廷禮等人圍繞著,高聲唱著《你這個壞東西》。楊廷禮知道是滿謙子在戲弄自己,但礙于滿謙子德高望重,又是省主席的座上賓,只好帶著特務灰溜溜地撤走了。這里巧妙的運用了戲中戲的形式,既巧妙地渡過了危機,又著實狠狠戲弄了惡人,充滿了濃厚的喜劇色彩。
三、結語
話劇《藝海豐碑》的成功展演體現出它思想性與藝術性并存,獲得了在場校友、師生觀眾的肯定。不少校友都感嘆劇中的歷史片段勾起了他們求學時光的美好回憶,而同舟共濟的同窗之情、歷歷在目的師生之情更是讓人熱淚盈眶。本劇表現了廣西藝術學院的愛國傳統、傳播藝術理念的使命擔當和“親愛精誠”的校訓精神。作為新時期的廣藝人,我們感到肩上的責任無比重大,要將學校的優良傳統融入到今后學習工作之中,將廣藝精神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董學恒.“中國夢”視域下高校校園戲劇活動的育人功能[J].素質拓展,2017,(9):75-76.
[2]彭維熹.簡析高校校園戲劇的教育意義和發展途徑[J].教育縱橫,2017,(15):185.
[3]朱壹.淺析校園戲劇對當代大學生的積極影響[J].時代金融,2017,(8):316.
[4]中國高校之窗.廣西藝術學院話劇《藝海豐碑》接受學校領導和專家審查[Z].中國高校之窗,2018.
[5]廣西藝術學院.藝海鑄豐碑,薪火永相傳——大美廣藝原創話劇《藝海豐碑》精彩上演,獻禮80周年校慶[Z].搜狐,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