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琪
【摘 要】當前的聲樂藝術發展局面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有著明顯的獨創性與穩定性。在我國當前的聲樂藝術發展中有著多種藝術形式與藝術風格并存,其中最具典型性的有四種,分別是美聲演唱、民族演唱、流行演唱和原生態演唱。而原生態演唱主要發生于近幾年,發展時間短,一般都被放在民族音樂中進行研究,當前我國的聲樂藝術發展主要以其他三種演唱形式為主。
【關鍵詞】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2-0064-01
一、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產生于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的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末期(在中國俗稱“美聲唱法”),而“美聲”一詞則來源于意大利語“Bel Canto”,上海音樂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外國音樂詞典》中的解釋:“美聲,字面意義指‘美妙的歌唱。”
美聲唱法又叫“西洋歌劇唱法”。它要求演唱者運用二分之一的力量來演唱。當演唱高音部分時,不用傳統的強烈氣息來沖擊聲帶,而用非常自然、純美的發聲方法,從丹田的位置為氣息的起點,經過一條通暢圓潤的通道,使聲音從頭的上部自由地傳送出來(即所謂“頭聲”)。 美聲是指西方的主要演唱形式,西洋的聲樂發展時間雖然相較于我國比較短,但是其研究的系統性比較好,加上極強的實用性,受到了全世界音樂學習者和教授者的喜愛。
美聲的歌唱方法尤其是美聲唱法的學習技巧受到了我國音樂的學習者和教授者的喜愛和應用。對于聲樂演唱技巧來說,要很好掌握并不容易。這些技巧需要長時間專業、系統的訓練,才能發展成為自覺性的能力。而且這些歌唱方法并不是割裂的,他們彼此之間相互關聯,只有在長期專業的訓練之后才能將這些技巧在演唱中靈活運用。我國當前所應用的聲樂學習主要來自西洋的歌唱方法。可以說,美聲方法對我國聲樂的學習,尤其是基礎性學習和技巧性把握有著良好的推動作用。
美聲唱法主要由講究概念和規格的統一、規范系統的歌唱方法,以及民族語言和音樂要素構成的。其風格特點也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首先其審美要求受到理性的藝術思維所影響,講究概念和規格的統一性,注重發聲方法的嚴謹性和技巧性,尤其注重共鳴腔體的應用。其次,其歌唱方法要求有正確的歌唱姿勢與歌唱表情要求,當然還包括相應的自然放松的歌唱狀態要求。對氣息的控制以及和共鳴的相互促進也有著嚴格的要求。當然,其對共鳴、發聲、呼吸咬字都有著嚴格的要求。此外,其表達的民族語言有著一定的地域性,音樂元素也有著強烈的民族性,需要和不同民族進行相應的融合。
二、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由中國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愛好,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歌唱藝術。民族唱法包括中國的戲曲唱法、說唱唱法、民間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由于民族唱法產生于人民之中,繼承了民族聲樂的優秀傳統,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種多樣的,演唱風格又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語言生動,感情質樸。而近年來發展形成的原生態唱法也是在我國傳統民族唱法中發展演變而來的。我國的民族唱法講究“聲情并茂,字正腔圓”。這種演唱方法特點鮮明、自然樸實、奔放嘹亮、旋律流暢,音色明亮清脆、語言清晰準確、風格親切自然,符合我國大眾的審美需求,并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
新中國成立之后,大量的音樂工作者懷著巨大熱情投身音樂創作,使得音樂藝術空前繁榮,隨著美聲唱法的傳入,我國聲樂藝術在繼承過去優秀民族傳統藝術文化的同時,大膽吸取美聲唱法的精髓,使我國的聲樂藝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民族唱法是按照我國人民的審美與欣賞習慣的歌唱技巧。民族演唱講究字中有聲,以聲傳情,將聲、腔、字和情進行一體化糅合。歌唱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美聲唱法,又繼承了我國的傳統唱法。在呼吸上講究氣運丹田,講究氣的深、通和活。我國民族唱法講究基礎性,講究具體技巧的運用,真假聲有著明顯的分別,共鳴有著明顯的變化性,而且咬字和吐字要求相對較高。歌唱語言除了普通話之外還有我國其他少數民族語言和音樂元素。
三、流行唱法
流行唱法也稱作“通俗音樂”。 流行歌曲是流行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有著明顯的流行性和通俗性,流行演唱一般有著曲調簡單凝練、歌詞朗朗上口、演唱自由度高等特點。其對音色的要求、呼吸方法都沒有嚴格的要求,但是需要相應的外部環境例如音響、燈光、舞蹈等來更好地烘托效果,追求聲、景和情的融合。流行歌曲在歌唱方法中對于呼吸、共鳴、咬字、發聲等方面都沒有嚴格的要求,要根據演唱者的具體演唱曲目以及風格有所側重。彰顯個性以及富有新意也是流行歌曲的重要特點。流行歌曲中有氣聲、喊聲和假聲唱法等,還有Rap、甜聲、情聲乃至花腔等具體的演唱,演唱聲音多變、風格多變也是其重要風格。我國的流行歌曲的歌唱語言主要有普通話(即華語)、粵語和英語三大類,音樂元素主要來自當前的各類流行元素,有著明顯的多元化特點。
參考文獻:
[1]科·奈德,高群.現代歌唱方法的形成和發展[J].中國音樂,1994(1).
[2]范娟.試析聲樂中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區別[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4).
[3]張名.三種唱法的特色與共同發展[J].大眾文藝,2012(1).
[4]廖昌永,夏侯曉昱整理.在“2005 全國民族聲樂論壇”上的發言[J].中國音樂,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