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宸 李新蕾
【摘 要】主體的認知和成長是在與他者的相互聯系中產生的,影片《邪不壓正》講述的正是一個成長中尋找自我與主體的故事,其中李天然的人物塑造滲透著拉康關于主體自我成長的理論,本文旨在從拉康的理論出發對影響主體自我成長的因素進行探析,從欲望、他者、自我認知等理論進行解讀。
【關鍵詞】拉康;主體;欲望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2-0099-01
姜文作為中國電影界一個特殊的存在,其荒誕幽默、霸道凌厲的鮮明風格令他在眾導演中獨樹一幟,影片《邪不壓正》作為“民國三部曲”的終章,完美延續了其風格與內涵。在他的電影中講述的始終是自我的成長,飽含著情感的男人的自述。電影中的人物成長正好契合了拉康理論中關于主體在他者建構下成長并逐步實現自我認同的過程。
一、欲望是無意識的欲望
“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說到底是一個欲望的存在依賴于另一個欲望的承認或認可。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看,欲望理論可以稱得上是拉康思想的核心。拉康認為“欲望是存在的本質”,人的欲望就是去欲望他人欲望的東西。從根本上說,人的欲望就是成為他人的欲望對象,以及得到他人的承認。這里拉康所說的欲望其實是“無意識的欲望”,而不是自我欲望的萌生。李天然從小背負著為師報仇的欲望,而實際上,李天然為師父報仇本身就不是其自我欲望,而是被仇恨驅使的欲望,在其師兄朱潛龍的欲望未滿足的情況下導致著李天然的復仇欲望。
女裁縫關巧紅內心始終隱藏的為父報仇的欲望,在遇見李天然之后其欲望再次得到強化,與此同時萌生出對李天然的愛意。在助李天然復仇的過程中其為父報仇的欲望是消減的,而對李天然的情意是強化的,但此時她始終隱忍著、克制對李天然的愛。當她助李天然復仇成功后,對“正義”和“邪惡”有了全新的認識,最終把雙重欲望轉變為自我的回歸與找尋。
二、“自我”是“他者”建構的自我
拉康的他者理論中將“自我”歸結為“他者”。他認為在鏡像階段中,嬰兒意識到的鏡中影像其實是“偽自我”。在李天然的成長過程中,藍青峰的教化,關巧紅的協助,朱潛龍的逼迫,導致了自我異化。在復仇欲望的驅使下,主體總是追求著“他者”而將其認同為自我,因此就不可避免的導致幻像和異化,“自我”就成為了被“他者”建構的自我。
(一)藍青峰的教化——“自我”的淪陷。從藍青峰發現李天然天賜大恨,到假讓其認洋人司機亨德勒為養父并栽培他成人,訓練十五年之久,命其回國,借助他的仇恨達成維護自身集團利益的目的。從遇見藍青峰開始,到后期被他控制,使其一步步淪陷,完全成為他利用的工具。李天然就已經不在是真實的自我,而是被藍青峰建構的“自我”。
(二)關巧紅的協助——“自我”的感知。在遇到關巧紅后,李天然有了不受藍青峰控制的傾向。關巧紅的出現對李天然的成長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影響,二者的接觸也成為了李天然“自我”感知的開始。在與關巧紅相處的過程中,李天然逐漸產生自我意識,對“自我”有了新的認識。
(三)朱潛龍的逼迫——“自我”的激化。從朱潛龍殺師父全家到與日本人勾結,和藍青峰做交易并聯合日本鬼子殺李天然,他為了美化自己,一口咬定李天然殺師辱門。朱潛龍這種種行為一步步地激化了李天然的仇恨之心,形成“正”“邪”對比,使李天然活在仇恨之中。李天然正是克服和擺脫了他者的束縛,才得以認清自己,成為了獨立的主體。
三、主體在自我認同中成長
在拉康的主體結構理論中,被認為“主體”是由想象界、象征界和實在界三個層次組成,而這三者并不是完全獨立的。自我和主體之間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自我位于想象界,而主體卻存在于象征界之中。李天然隱藏身份十幾年,為了復仇將自己拼命融入那個不屬于他的世界,復仇過程中經歷的一切都是促使他認知自我的重要進程。兩個“爸爸”美國醫生亨德勒和前朝武人藍青峰;兩個“女人”裁縫關巧紅和交際花唐鳳儀;兩個“仇人”根本一郎和朱潛龍。在復仇的過程中,見證這個顛倒黑白的世界之后,人物發生了徹底的轉變,此時的李天然可以說從想象界真正地跨入了象征界,主體也正是在自我認同中成長起來。
李天然在遇見京城第一裁縫關巧紅后,第一次萌生了除復仇以外的其他意識。可以說,她作為李天然的鏡像,讓李天然正視自己,更是幫助他一步步地認知自我,成為獨立的主體。在幫助李天然復仇的過程中,關巧紅也逐漸意識到仇恨對自我的毀滅,從而漸漸拋開仇恨,回歸到自我找尋之中,兩者自此互為鏡像,正是通過對具有外在統一性的鏡像與自身的認同,主體才可以擺脫自身的不協調,敢于認知到自我并得以成長。
四、結語
影片映照了拉康視域下主體的成長的新視角,其中透視出的主體認知和自我找尋的全過程,讓人們逐漸在認清現實和重新審視價值的途徑中,尋求自我意識的導向。同時也在提醒人們,不僅要意識到他者在自我成長中起到的作用,也要學會在他者的建構下找到自我,更好的完善自我,最大化的實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