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榴
【摘 要】常德地花鼓是以常德方言為舞臺語言,采用當地山歌、民歌、哼歌為基本曲調,應用不同的角色、戲劇化的情節傳情達意的民間歌舞表演,其獨特的表演風格流傳至今,在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價值與地位。本文是從舞蹈動律出發,對常德地花鼓民間舞蹈動律進行梳理,希望能為常德地花鼓舞蹈的傳承、保護、創作,以及發展的現狀和困境提供一些看法,為常德地花鼓的傳承發展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常德地花鼓;歷史淵源;表現形式;舞蹈動律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2-0112-02
常德地花鼓是常德地區民間藝術的靈魂,是常德地區傳統藝術的瑰寶。筆者生長在常德,從小對常德地花鼓耳濡目染,且筆者自研究生入學以來,將常德地花鼓民間舞的舞臺化作品創作研究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目的是對常德地花鼓民間舞蹈的源流、形態、特征及其舞臺化作品創作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但在筆者調研的過程中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常德地花鼓民間藝人年事已高、后繼無人,常德地花鼓目前已經較少出現在現代的民間活動中,且較少的學者對常德地花鼓進行專門研究,因此保護與傳承該民間舞蹈迫在眉睫。筆者作為一名舞蹈編導專業的學生,理應為常德地花鼓的傳承與保護分擔責任,更好地為促進常德地花鼓舞蹈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努力。
一、常德地花鼓舞蹈的歷史淵源
湖南常德地花鼓起源于明、清時期,主要流傳于常德桃源、慈利、津市、澧縣等地區,也有地方稱為“花燈”和“地故事”。據《湖南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記載:“清嘉慶《常德府志·風俗考》載:‘接近有為龍燈、水車、獅子等燈,沿街游戲,甚至采茶燈曲。據傳唱‘燈曲就是打花鼓。”[1]據學者考證,“明末清初以來逢節日、婚慶、壽誕,接地花鼓到家歡慶成為湘北的地方習俗,尤以春節為盛,遍及城鄉,地花鼓成群結隊演唱。”[2]常德地花鼓至今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在田間勞作中歌唱逐漸衍生出生動、淳樸的地花鼓歌舞,并經過無數民間藝人的不斷實踐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起,文藝工作者積極踴躍深入常德地區進行田野采風、挖掘搜集,從豐富多彩的常德民族民間藝術中將常德地花鼓資料舞蹈進行整理、編輯,于1984年出版《湖南民族民間舞集成—常德地區資料卷》一書,全面、系統編寫常德地花鼓資料與素材,“將常德地花鼓的曲目內容分為六個類別:勞動類、愛情類、古論史類、生活場景類、道德觀念類、歡慶節日類。梳理之后,我們能夠在現階段看到大量常德地花鼓的作品,如勞動類作品《采茶》、愛情類作品《掐菜苔》、生活類作品《放風燈》、古論史類作品《對對花》、道德觀念類作品《十月懷胎》、歡慶節日類作品《接龍轎》等。”[3]這些作品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與酸甜苦辣的描繪,表現的是老百姓自己的生活,表達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情感,一直在百姓生活中流傳,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
二、常德地花鼓的表現形式
常德地花鼓表演形式為兩人共同演出,其中的主要人物角色是丑和旦,各手持一把褶扇,口念唱詞、載歌載舞進行表演。丑角一般代表了機智聰明、心地善良、滑稽討喜的廣大男性勞動人民形象,旦角一般代表了女性溫柔的形象。旦角不一定需要女子來扮演,在早期多是由男子扮演。常德地花鼓的表現題材以愛情為主,男子低矮舞姿圍繞、跟隨女子是地花鼓的表演特征,表現出男子向女子獻殷勤,討好女方。表演開始前要敲鑼打鼓奏引丑角出場,活躍氣氛,丑角出場口說常德方言,以當地山歌、民歌、哼歌為基本的曲調演唱“旁白”,其唱詞多與表演內容無關,只為活躍氣氛引觀眾發笑。之后地花鼓正式開始,旦角丑角一唱一答。其演唱的內容可由藝人自己選取,也可由主人指定。地花鼓表演完之后,男女主角一起向主人家致辭稱為“謝主”,表示表演結束。最后主家向表演者謝禮。
常德地花鼓的舞蹈動作多樣,不同的表現內容具有不同的舞蹈動作,每個曲目內容都有規定的成套的舞蹈動作、變換路線等。通常手持花扇與手帕起舞,動作來源于民間,是對民間生活的模仿,例如插秧、推磨、送恭喜、收谷等。步伐上旦角以碎步、十字步為主,丑角常用矮步。如“丁勾步樁”則以腰部扭動為主,結合胯的左右自然擺動和雙手胸前團扇繞花,主力腿膝蓋配合身體的起伏蹲起,使丑角顯得生動靈活。常德地花鼓舞蹈呈現的是靈活輕快、詼諧幽默,呈現出一種輕松而又有韌勁的整體舞蹈效果。
三、常德地花鼓舞蹈的動律
(一)頭部左右傾擺動律。在常德地花鼓舞蹈中,頭部動律是具有獨特風格且重要的動律之一,在其舞蹈中這個動律是貫穿始終的,在其表演當中,表演者在完成不同的舞蹈動作時,頭部配合身體其他部位的運動,并隨著音樂節奏進行左右傾擺,形成了獨特的頭部左右傾擺動律。
常德地花鼓舞蹈的頭部左右傾擺動律具有節奏感,不同的表現內容其頭部傾擺節奏也不同,例如在地花鼓舞蹈中舞者上肢胸前繞花的節奏越快,那么隨著身體的協調配合,頭部的擺傾律動也就越快。筆者在梳理頭部的律動特點時,發現在不同的節奏下,頭部傾擺的幅度、節奏也不同,因此其風格性更加鮮明。在舞蹈表演的過程中,頭部律動的節奏性是其民間舞蹈特色之一。
(二)腰胯扭擺動律。筆者從較有特點的地花鼓舞蹈動作中梳理其舞蹈動律,經反復比較和斟酌,認為常德地花鼓舞蹈腰胯的扭擺是其一個鮮明的動律特征,扭擺動律主要是以腰的左右扭動以及順勢胯部的擺動為主。有的學者也提到“扭:腰胯部隨著舞步的律動左右輕微扭動。在邁出動作腳之前,相應的腰胯要先收回一點再隨著動作腳落地送出去,上下協調似風吹楊柳。”[4]藝人在表演時根據舞蹈動作的變化而順其自然地進行扭腰擺胯,其舞蹈動作都要以腰胯為連接軸心,在此基礎上進行發力,從而展現出來。“在望天色單人舞蹈動作時,扭腰擺胯,雙腳形成踏步,一手斜托掌一首按掌,面向后方,身體后仰,眼視上方,形成舞姿等。”[5]同時還有許多舞蹈動作都是要依靠腰胯扭擺而進行表現的。
以扭擺動律為下肢運動的舞蹈方式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中并不少見,但是常德地花鼓舞蹈的獨特之處在于,其扭擺動律與其他民族舞蹈中的扭擺質感不同,且形成的舞蹈姿態也不同,因此形成獨樹一幟的常德地花鼓舞蹈。
四、結語
總的來說,地花鼓舞蹈展現常德人民的風格。除了筆者在文章里提到的頭部擺傾律動、腰胯扭擺律動之外,還有尚未梳理的其他動律,以上只是筆者梳理研究時的粗淺認識,希望以后能全面梳理常德地花鼓舞蹈,發現更多的動律特點,為常德地花鼓舞蹈研究提供參考,同時希望能對常德地花鼓舞蹈的傳承、保護、創作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3][5]湖南省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常德地區資料卷編寫組.湖南民族民間舞集成—常德地區資料卷[M].湖南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常德地區資料卷編寫卷,1984(8).
[2]代宏.湘北洞庭湖地區地花鼓調查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5).
[4]錢正喜.常德地花鼓舞蹈的形式與特點[J].舞蹈,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