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榮
【摘 要】在新的歷史時代下,沒有人中騏驥的思想意識、人格情懷,就不會有德藝雙馨的藝術觀,就不能創造出優秀藝術作品并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的舞蹈人才。本文從文化與藝術融通的角度論述藝術觀形成對舞蹈人才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審美觀的影響。在我國不同類型院校的舞蹈人才培養中,除了要重視學科體系、教學體系與教材體系的建設,學習掌握專業的表演方法、技術,塑造人物形象的技能,注重理論與實踐、教學與創作、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的能力外。更要強化新時代大學生審美思想、精神美德的人格塑造。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傳承中國文化,造福人民,做有氣節、有人格魅力的藝術人才。培養出具有民族責任感、自強不息精神和厚德載物美德的舞蹈藝術人才服務社會、服務人民。
【關鍵詞】文化與藝術;藝術觀;舞蹈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2-0136-0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的新的歷史方位。以人民為中心,以滿足人民增長美好需要,作為我們黨工作的出發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境界。在這新的歷史時代下,舞蹈人才培養不僅局限于培養學生掌握專業的表演方法、技術,塑造人物形象的技能,更要在創作、實踐中不斷的磨煉自身的人格品質、文化素養、審美情趣、思想深度,才會更主動地接受高雅藝術,擁有更廣闊的視野以及獨特的藝術品位。
一、對文化與藝術融通藝術觀的認識
文化內涵蘊意深刻,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它不僅包括了廣泛知識的綜合運用,還包含人們對于信仰、內心精神、知識修養、仁愛美德的人格凝練,是思想和理論的核心。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說過,“文化開啟了對美的感知”。文化的熏陶可以使人逐步養成分析思考的習慣,主動積極接受陽光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改變人的行為方式、思維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我們的文化素養與人文品格。藝術從審美角度上,可分為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兩者關系體現了審美需要與審美對象的關系。藝術觀的形成是藝術者對現實人生深度思考產生的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它的形成與舞蹈人才所處的歷史時代、背景、人文追求及成長環境有者密切的關聯。作為學習舞蹈專業的大學生,正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培養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載物的思想美德對藝術觀形成尤為重要。思想上的自由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對藝術人才的審美會產生偏差,阻礙他們藝術觀的形成和藝術創作、藝術欣賞的再發展。文化與藝術融合的藝術觀是文化素養、思想深度、人格品質、審美高度的完美結合,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使藝術人才從單一知識學習逐步轉變為能力與審美意識的提升,把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人文氣質滲入到人靈魂和血液里,促進舞蹈人才藝術觀的正確發展。
二、我國舞蹈人才培養發展概況
我國舞蹈人才培養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已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教育歷程。從1954年北京舞蹈學校正式成立到1960年北京、上海等地相繼成立了多所舞蹈學校,開始了從初建、初具規模、初步形成舞蹈人才培養的過程。這是老一代舞蹈工作者順應時代發展的實踐結果。1978年北京舞蹈學校從中專升級到大學教育,成立了舞蹈學院。隨后中央民族大學等藝術院校也相繼成立了本科舞蹈院校。1996年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率先成立了舞蹈專業,自此之后北京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百余所高校先后建立舞蹈專業,標志著學校教育的舞蹈人才培養進入了更高層次。目前現有藝術類專業院校、師范院校、綜合類大學等不同類型的281所高校開設舞蹈專業。從1996年至今,部分綜合類大學、師范大學相繼成立了本科、碩士、博士等不同層次的高等舞蹈教育體系,已形成自身學校獨具特色的學科體系及人才培養模式。新時代大學舞蹈藝術教育,以國際接軌的文化橋梁為平臺,著眼與多元化的文化思考,培養復合型舞蹈人才傳播優秀舞蹈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中,論及“文化建設”,強調了“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結合時代,就要以傳承、借鑒和發展創新為重要途徑,根植與中華民族的土壤中,保持自身特色在弘揚經典傳統、吸收發揚優秀文化基礎上進行我們自身文化藝術的發展創造。
三、對現階段高校舞蹈人才思想意識領域建設的思考
在我國不同類型院校的舞蹈教育中,已形成舞蹈各個學科較為完善的的教學體系、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各個院校在藝術創作、表演、教學、實踐、學術研究等領域較為重視,并各具特色。依據各自學校的培養方案、目標,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舞蹈藝術人才。
習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人無德不立?!薄按髮W是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學習知識、增長才干、放飛夢想的地方。”因此,我們在舞蹈教育中除了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外,怎樣育人、怎樣育德,是新時代舞蹈人才培養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學生自然狀況分析:目前除了專業藝術院校和部分綜合類大學有自主招生和選擇考生的權利外,大部分開設舞蹈專業的高校沒有自主召生的權利。學生是通過參加各省藝術類統考,考取相應學校,學苗大都以藝考生、高中生或特長生為主要來源。藝考生年齡小,知識水平、專業能力、自身條件高低不勻、參差不齊。高中生專業學習起步晚,受心理、自身內在條件、審美意識等限制,缺少對職業追求、個人發展目標的系統規劃。入校后我們發現許多大學生學習主動性、對知識的渴望性、求知欲、職業追求都處在啟蒙階段,需要在大學教育中不斷進行思想引導和思維理念的改變。因此,大學教育對于舞蹈學生來說是開啟人生的金鑰匙,是他們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這對于舞蹈教師的專業能力、人文素養、奉獻精神、團隊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標準要求。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經說過:“要使學生的品德高尚,教師自己首先應該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币虼?,所有的授課教師都應以身示范、以情育人、以德塑人,具有擔當精神,鑄就良好師德師風的教育之魂。
(二)學生思想狀況分析:舞蹈學生入校時,思想教育引導是關鍵。目前存在的問題,好多舞蹈學生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及時融入適應大學生活。一是高中學生沒有經歷過系統的專業訓練 ,現實與想象產生距離,缺少集體生活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對大學舞蹈教育嚴格、緊張的學習環境沒有較好的思想準備,需要在心理、思想上慢慢調節適應。二是藝考學生考入大學,專業條件、水平參差不齊,學習目標不明確、缺少職業追求和人生規劃,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有待開發。三是大學是社會的縮影,同學之間的和諧相處、與學校各個系別、部門老師的溝通交流,都需要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不斷自省、自控,完善自身修養。學會用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運用語言準確回答處理問題,才能更好完成大學學業。學習舞蹈藝術沒有捷徑可言,舞蹈學習是滴水穿石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有正確的思想和態度做積淀,堅忍不拔、勤奮刻苦,才經得起磨練。今后無論從事任何專業,都能成為卓爾不群的人才。
(三)運用合理途徑提升育人質量。蜀漢劉備說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笔紫纫朴谟^察學生,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對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細小的問題,教師要及時發現,不能得過且過,在尊重關愛學生的情感中,有針對性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和問題。其次在學生入學時要設置導論課程,由專業學科帶頭人授課。導論課主要讓學生了解大學每門專業課程設置的性質,各個課程學習方法與課堂要求,完成學業應該遵循的原則,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規劃好大學生活,尋找學習目標與職業追求的方向。啟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為更好完成學業和人生發展做最基礎的鋪墊。最后對學生思想意識、人格修為的正確引導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貫通四年,通過班會、集體交流、談心研討、具體事例分析、課上思想引導滲透、課后思想交談等多種形式和方法,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認識。營造有親和力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正確理解、接受老師提出的批評與教育。傳承良好的學風、校風,師風。讓學生自覺地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和意識。我認為,好的行為習慣鑄就好的意志品質。舞蹈教育中注重習慣和品質的養成、注重育德、育人的根本,建立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道德觀、審美觀、價值觀,才能培養出優秀的舞蹈人才。
四、文化與藝術融通的藝術觀對舞蹈人才培養的影響
人才培養體系除了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外,還要培養學生有愛心和民族責任感。美國散文家門肯曾經說過:“人一旦受到責任感的驅使,就能創造出奇跡來。”當今社會沒有好的思想意識、人格情懷,就不能有好的藝術觀,創造出優秀的作品,培養合格人才。各個高校舞蹈教育在注重理論與實踐、教學與創作、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同時,更要強化新時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傳承中國文化,造福人民,做有氣節、有人格魅力的藝術人才。在工作中我發現,有些年輕人剛步入社會,就關注我能有什么樣的待遇,我付出能收獲什么,而忽略了我為社會能創造什么價值,收獲碩果是辛勤耕耘付出的結果。
正確藝術觀、審美觀是藝術者對現實人生深度思考產生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在我們平日專業與文化教育中,提升學生的思想內涵,仁愛美德,就會潛移默化地改變他們審美高度、思想境界的遷移與變化,這種品格與思想的變化會很自然地流入到學生的藝術創作、藝術欣賞、藝術實踐中,使他們成為適應社會、立足中華民族發展的藝術人才、創作出有思想、有審美高度的優秀文藝作品。
(一)藝術觀強化舞者對文化的認識
文化熏陶使人逐步養成用腦習慣,學會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和方法。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不單是學技術、學表演、學創作,而要以思想引領身體。技術與風格訓練前,要導入其所學知識的文化背景、地理環境、審美特點、風格由來等。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其理性思維認知和邏輯思維的形成。舞蹈人才的表演能力、教學水平、創作思維、科研創新能力等都可以在藝術實踐中磨練成長,但是一個人自身的品格氣度、人文素養、審美情趣、思想內涵、民族責任感卻需要在長久學習中躬體力行、鐵硯磨穿長期積淀逐步形成,這種的品質形成影響藝術觀的塑造,同時有什么樣的藝術觀就有什么樣的人文情懷,并會自然滲透到人的靈魂里,在藝術創作、實踐中反射出來。
(二)自強不息精神和厚德載物美德是藝術觀形成的思想基礎
舞蹈學習是滴水穿石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有正確的思想和態度,才經得起磨練。學習舞蹈沒有捷徑,它是培養我們具有堅韌不拔精神的開始。有什么樣的精神與思想美德,就會有什么樣的審美追求和藝術觀。
我們可以培養出許多具有高超表演技能和綜合能力強的創新人才,但卻很少可以培養出具有工匠精神的藝術專家。工匠精神就是要有執著自強不息的精神,正直誠實守信的美德,這恰恰是我們在培養人才中所缺少和容易忽略的品性。愛因斯坦說過“苦和甜來自外界,堅強則來自內心,來自一個人的自我努力”。行動的努力來自于強大的內心,一個人的思想意識決定了他的行動指南。在我們注重學科建設的系統性、課程設置的科學性、課程教材的完善性同時,要切實解決學生思想深處陋習,克服懼怕困難、不求甚解、缺少職業追求的思想動態,使其具有博愛人格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同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通過開發身體、分析解放身體表現手段與目的、結果與意義而產生思考。打開學生主動思維能力,讓其學會核心知識轉換和審美觀念改變。讓身體變成語言,通過身體,強化身體人格的最終表現方式,以思想引領身體,把老師嚴格要求變成對自己自覺自愿地要求。學會承受壓力,把壓力變為動力,在執著中形成優秀的意志品與職業追求。培養出服務社會、回饋社會、有責任擔當、立足寬泛視野的的藝術人才。
隨著我們傳統文化價值觀的衰弱,部分學生在精神和內心世界徘徊。因此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載物的美德是形成學生良好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藝術觀的思想奠基石,是我們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方向,偏離了這個軌道,談何培養人才?
(三)審美高度決定人才競爭力
文化與藝術融合的藝術觀是人文素養、思想品格和審美高度的完美結合。審美高度又決定藝術創作、藝術欣賞的水平。美學家蔣勛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蔽艺J為審美高度、審美追求、審美情趣是衡量了一個人綜合實力與藝術造詣的標準。審美觀培養,是舞蹈人才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判斷事物、明辨是非、分析問題的手段,是專業技術表演、理論與實踐、教學與創作、社會服務與科學研究等領域發展根基。社會競爭力體現培養人才的人格品質、文化素養、審美追求的內涵建設。這些內涵教育需要在長期舞蹈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引導、滲透、學習并逐漸形成一種習慣。構成舞蹈藝術人才的品格氣質、審美取向。共同審美取向一旦形成,舞蹈人才培養,就有了文化元素和文化基礎。
綜上所述,培養文化與藝術融通的藝術觀是新時代大學生在本科舞蹈教育中應該形成的藝術觀念和審美思想。文化可教育人、塑造人、影響人的審美觀,但不是有了文化就能形成較高的審美思想、人文素養。還需要在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互動中,讓學生主動積極接受健康豐富的文化熏陶。改變不正確的思維意識、行為方式和審美觀。墨家學派創始人墨翟說:“志不強者智不達。”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載物的美德其特征是要重視人執著的工匠精神、道德修養,通過自身的修養和學習,成為有品行、有理想的人才。舞蹈人才通過舞蹈系統的教育教學實現培養目標,在教育教學中教材、課程、審美、風格、思想、毅志、文化、程序、評論、創作等各項內容的合力運作、規訓與深入熏陶,推力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在我國不同類型院校的舞蹈人才培養中,除了要重視學科體系、教學體系與教材體系的建設,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表演技術與方法、掌握專業理論與創作實踐外,更要強化學生愛心、審美思想、精神美德的人格塑造,培養具有民族責任感、自強不息精神和厚德載物美德的舞蹈藝術人才服務社會、服務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