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 要】影視劇作品日益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翻譯字幕質量的高低也越來越影響觀眾的觀影體驗。本文以美劇《妙警賊探》為例,從生態翻譯學的角度看字幕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的體現,并從三位轉換層面具體分析譯者如何成功作出適應性選擇。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譯者主體性;字幕翻譯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2-0226-01
一、背景
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網絡上各色英、美劇不失為絕佳的學習資源。其中,影視劇的雙語字幕對于翻譯愛好者更是具有借鑒意義。以美劇《妙警賊探》(White Collar)為例,人人字幕組的翻譯經常妙語連珠,被網友稱為“史上最有才華的字幕組”。本文將從生態翻譯學視角分析譯者主體性在字幕翻譯中的體現,探究該劇字幕組翻譯策略的成功之處。
二、生態翻譯學系統中的譯者主體性
生態翻譯學由胡庚申教授提出,從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該理論認為翻譯過程的實質即為“適應”與“選擇”:譯者不僅要適應生態環境,而且要以生態環境的“身份”選擇譯文。[1] 翻譯生態環境是原文、原語,及譯語等共同形成的有機整體,而譯者在和翻譯生態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從翻譯生態學角度看,譯者主體性表現為其在翻譯生態環境制約下為了實現翻譯平衡所做的主觀能動性行為。[2]翻譯活動是創造性的主觀活動,譯者需要綜合考慮文化差異、風格再現、內涵傳達、語言交際等因素,選擇恰當方式尋求翻譯生態的平衡。
三、字幕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的生態學體現
翻譯生態學主張翻譯要進行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轉換。語言維度的轉換側重語言形式的變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融入原文生態環境,在必要時進行詞匯、句式和語篇層面的轉換。文化維度的轉換要求譯者深諳兩種文化的深刻內涵,進而尋求文化傳播。交際維側重交際意圖的傳達,譯者需要充分理解原語的思想,并跨越溝通障礙,準確傳達給觀眾。
《妙警賊探》是一部輕松詼諧的偵探喜劇,其中主要人物各個身懷絕技,博學多才,語言時而幽默,時而唯美。根據該劇的整體生態環境,考慮到漢語觀眾的預期,字幕組在語言層面做了適時調整。
例1:the conference is a candy store to thieves.
這個展覽對小偷來說就是場盛宴。
例2:That kind of disloyalty stings for more than just a couple hours.
這種背信棄義的事區區幾個鐘頭還忘不掉。
例3:no one can ever ask for a better team than I found in you.
咱們組說自己是第二,沒別的組敢稱第一。
前兩個例子中譯者巧妙地做了詞匯上的調整,而最后一個例子是整個句式的轉換,讓譯文更加符合觀眾的語言習慣。
例4:Women.
問世間情為何物。
例5:You go halfway around the world chasing something, and the whole time, its in your backyard.
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物卻在燈火闌珊處。
例6:if u lay down with dogs, u get up with fleas.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例7:if a tree falls in a forest, it does make a sound.
雁過留痕。
例4中主人公為情所困,譯者選用古詩詞處理,充分凸顯了主人公風雅的人物特征,又精準傳遞了原文思想。例5至例7均將英文中的意象轉換成中國詩詞或古語中的意象,減少了原語文化干擾,讓觀眾感覺仿佛在看本土電視劇。
例8:Will I get it back?
不會肉包子打狗吧?
例9:What are you, a party clown?
你當自己是劉謙啊?
例10:Dont say good looks and charm.
別給我來賣萌這一套
為了讓觀眾產生共鳴,譯者在交際層面依然優先考慮了漢語表達習慣。例8不僅巧用中國俗語傳遞了原文的意圖,還帶有幽默色彩,符合該劇詼諧的特色。例9和例10則考慮到該劇的受眾較為年輕,借用時下流行的人物和新詞,增強觀眾的代入感,提升觀影體驗。
四、結語
字幕翻譯的特性決定了譯者不能緊跟原文而應最大限度發揮主觀能動性,美劇娛樂性為主的目標又給與譯者再創造的空間。本文從翻譯生態學的視角分析了影視劇字幕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的發揮,在多維度中綜合考慮各因素影響,做出符合翻譯生態環境的適應性調整。
參考文獻:
[1]范玉香,鐘信躍.從生態翻譯學視角解讀電影《狼圖騰》的字幕翻譯[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
[2]陳凱軍.翻譯生態學視角下的譯者主體性的發揮與制約[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
[3]胡庚申.生態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