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文 白顥
【摘 要】黃梅戲被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非物質文化受現代化的沖擊,由于商品化的影響以及生活的快節奏,導致傳承的脆弱性。如何確保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商業化運作、產業化發展才是必由之路。
【關鍵詞】黃梅戲;傳承;發展;產業化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9-0027-0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黃梅戲是湖北省重要的文化資源,雖然歷史不長,卻以優美的唱腔、鮮活的人物、靈動的表演和通俗的故事情節享譽全國,躋身中國五大劇種之列。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現代文明進程的加快,黃梅戲受到了通俗文化及異域文化的沖擊,保護與傳承這一珍貴文化遺產,顯得尤為重要。
一、黃梅戲傳承與發展現狀
黃梅戲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其生存與發展面臨諸多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黃梅戲傳承對人才的需要與供給不足的矛盾
黃梅戲專業人才培養難以吸收優秀生源,且規模難以做大,原本規模不大的本科生因薪酬低不愿下三四線城市,就業三四線城市的學生學歷層次偏低,學生就業薪酬低,導致從業人員規模小,年齡結構逐漸老化,后備人才匱乏。
(二)從業觀念趨利化與運營機制非市場化的矛盾
黃梅戲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對市場化缺乏信心,過分依賴政府的扶持;二是黃梅戲缺少專業的商業演出推廣機構,沒有利益驅動;三是缺少產業載體,僅是單一的演唱,無其他相關環節支撐;四是與其他產業結合度不高,未能形成結合機制。
(三)對鮮明時代劇本需要與創作滯后的矛盾
以傳說為題材的《天仙配》,以歷史為題材的《女駙馬》深受觀眾喜愛,而鮮有以現代為題材的知名黃梅戲,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新戲創作人才,更缺乏新戲創作的動力。
黃梅戲面臨人才、教育、就業、機制等方面的問題,必須改變現狀,加大各方面研究力度,形成良性發展機制,才能保證黃梅戲更好地傳承下去。
二、黃梅戲傳承具備可行性
(一)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政策支持與硬件建設力度大
黃岡是黃梅戲的發源地,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等各級政府高度重視黃梅戲的發展與傳承,自1989年湖北省委決定“把黃梅戲請回娘家”之后每三年舉辦一屆黃梅戲藝術節,2016年9月7日第九屆黃梅戲藝術節在黃州舉辦,黃梅戲已成為黃岡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之一。
為了黃梅戲的發展和傳承,黃岡市教育系統制定了黃梅戲進校園活動,把黃梅戲納入本地中小學教學內容。通過系統教育,使學生了解黃梅戲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初步掌握黃梅戲唱腔、念白、樂理的知識,學會簡單經典黃梅戲選段的演唱和基本表演技能,為專業劇團更新換代、挑選人才提供堅實基礎。
同時,湖北各級政府在硬件設施建設上投入資金,2016年黃岡市新建黃梅戲大劇院,整個湖北省先后在武漢、黃州、黃梅及其他縣市建設黃梅戲大小劇院十幾家,為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方言與黃梅戲曲深度融合,具備廣泛群眾基礎
黃梅戲起源于湖北黃梅,原名黃梅調、采茶戲等,現流行于安徽省安慶市、湖北省黃梅縣等地。清末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一帶的采茶調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黃梅戲成為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黃梅戲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厚,唱腔純樸清新,細膩動人,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且以黃梅話為基礎,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眾的喜愛,是黃岡市老百姓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
三、黃梅戲傳承與發展措施
黃梅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黃梅、黃岡歷史文化成就的標志,是先輩們的藝術結晶,更是地方政府與教育界對藝術傳承與發展的責任。
(一)拓展黃梅戲產業鏈,形成一個產業
聯合學校、企業、政府及黃梅戲專家建立黃梅戲研發中心、黃梅戲傳承工作室,根據戲曲自身特點,對人才培養、戲曲編排、制作、發行及衍生品進行研究,在長度和寬度上拓展黃梅戲產業。
同時,加強黃梅戲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有效結合,與社區合作,送藝下鄉等形式,促進黃梅戲廣泛傳播。把黃梅戲打造成黃岡市最大的文化產業。
(二)多方共贏的市場化運作機制,營造一個市場
為了保護與傳承黃梅戲藝術,以學校為主陣地,向青少年一代傳承黃梅戲藝術文化知識。近年來,黃岡市已經在部分中小學開設黃梅戲課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政府在全市范圍內把黃梅戲列入中升高考試選項之一,加大推廣力度,只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歡黃梅戲藝術,才會得到更廣泛的流傳,形成普遍傳唱黃梅戲的氛圍,營造一個唱黃梅戲、賞黃梅戲的巨大消費市場。
細分整個產業,形成多個細分子市場,同時給予政策支持,讓各方受益,形成利益驅動機制,打造一個相互協調、互惠互利的生產市場。
(三)學校教育與師帶徒相結合,建立一個人才培養體系
充分發揮大中專院校在人才培養中主導作用,建立學校與黃梅戲劇院協同發展機制,形成與劇院及相關文化傳媒企業聯合,廣泛開展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建成一個專業定位準確、培養目標清晰、課程體系科學、實訓條件優越、雙師結構團隊、教學方法靈活多樣的一套人才培養體系。
商業化運作以及產業化發展,實現多方共贏,是黃梅戲傳承與發展的內驅力,是黃梅戲可持續創新與發展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周杰.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大眾文藝,2018(17).
[2]張勁盛.蒙古族長調民歌保護與傳承的內蒙古實踐[J].內蒙古藝術,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