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連梅 王建勛 劉星 王瀅霞 王開武 郭晉政
【摘要】目的 探討認知行為綜合干預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12月~2018年2月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的住院患者10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4例。對照組單用抗精神藥物治療,觀察組在用抗精神藥物治療的同時聯合認知行為綜合干預治療。采用社會功能缺陷量表(SDSS)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2周、4周、6周、8周末評估其社會功能。
結果 觀察組的綜合干預總有效率為8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4周末SDSS減分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聯合認知行為綜合干預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顯著更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認知行為綜合干預;精神分裂癥;社會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6..02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表現為感知、思維、情感及行為等方面障礙的疾病,具有高復發、高致殘性,該疾病除有精神癥狀外,還有病程遷延、社會功能受損的特點。部分患者經藥物治療癥狀消失后,仍殘留認知功能受損,社會功能低下,自理能力、生存能力差,需家人照顧,加重家庭負擔,成為社會問題。有報道,認知行為治療可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癥的生活質量[1]。下面就我院采用認知行為綜合干預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癥社會功能方面進行對照研究,并探討其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2018年2月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的住院患者10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住院順序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4例。其中,觀察組男29例、女25例;對照組男30例、女2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1)均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2)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35分;(3)年齡19~56歲(平均33.27±9.45),病程0.2~31年(平均9.21±6.35);(4)所有患者均接受奧氮平或利培酮一種抗精神藥物治療。
1.3 排除標準
(1)無精神發育遲滯;(2)無器質性疾病。
1.4 治療方法
1.4.1 藥物治療
對照組單用抗精神藥物治療,選用奧氮平
(15 mg~30 mg)或利培酮(4 mg~8 mg)之一;觀察組在選用上述藥物治療的同時聯合認知行為綜合干預治療。兩組使用藥物種類及劑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8周,如患者出現睡眠差、焦慮或椎體外系反應,可使用少量苯二氮卓類或抗膽堿能藥物苯海索對癥處理。
1.4.2 認知行為綜合干預治療
認知行為綜合干預包括:行為管理、精神疾病科普教育、認知行為團體治療、歌舞及游戲治療等。①行為管理:指入院第1~2周,在患者病情和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如急性期興奮躁動者和藥物反應明顯體力不支者除外),按時作息,定時清理個人衛生,加強行為管理,逐步適應住院生活,少想多做,參加病區集體活動。②精神疾病科普教育(每周一次):講解精神疾病科普知識——精神疾病的發病率、病因、臨床特點、社會功能的損害、治療及轉歸,讓患者認識到精神疾病和其它軀體疾病一樣,均會造成痛苦和傷害,均可治療,只是病變部位不同,減少病恥感,增強治療信心。③趣味性認知行為團體治療(每周二次,每次60分鐘):前20分鐘,重在認知治療,幫助患者認識和識別精神癥狀,重建和改變精神病態下的應對方式,明確告訴患者無論何種精神癥狀下(如受幻覺妄想影響),出現狀況,可以告訴他人或醫護人員尋求幫助,但不能擅自行動,甚做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必要時給予行為約束管理,幫其冷靜反思,驗證自己的言行,平靜后返回團體;后40分鐘,開展多形式的游戲治療,開動大腦或加肢體動作,項目如a:“天空(/超市)中有什么?”。要領是,輪流回答,不能重復;b:聽口令做動作:口令可分正、反性,口令節奏可快慢結合,可簡單,也可二種口令組合等很多玩法,鍛煉患者的反應與協調能力、拓展人際關系——出錯者,表演節目,可自己表演,也可找病友幫忙。在家屬探訪日,鼓勵家屬共同參與。④歌舞活動:每天30~40分鐘唱歌、跳舞或做操,治療師協助,患者自主組織,表現出眾者,輪流領隊,鼓勵患者主動參與。⑤社會技能訓練:培養集體意識,愛好環境,主動參與病區環境衛生清潔,有條件者,可到院內活動,如參加幫廚、除草等。
1.5 療效評定標準
在治療前及治療后2、4、6及8周末各評定SDSS量表一次,用SDSS減分率評定社會功能療效,即≥50%為顯效、25~50%為有效,≤25%為無效。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療效
觀察組痊愈16例,顯效18例,有效11例,無效9例;對照組痊愈2例,顯效21例,有效10例,無效21例。兩組顯效率分別為63%和42.6%,有效率分別為83.3%和61.1%。兩組比較,提示觀察組的綜合干預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97,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SDSS評分比較
SDSS評分顯示,兩組在治療后2周起,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明經過住院治療,兩組患者的社會功能均有改善。兩組間比較,SDSS評分顯示在治療4周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提示抗精神病藥物聯合認知行為綜合干預治療精神分裂癥,其社會功能改善方面優于單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
3 討 論
目前精神分裂癥病因不明,且有緩慢傾向和社會功能衰退的可能。在治療上關鍵是藥物控制,預防復發的關鍵也是堅持藥物治療,但患者和家屬不這樣認為,常在病情控制后停藥,使病情再次復發,精神衛生教育就是為患者解惑,讓他們了解精神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和轉歸,正確認識疾病,重視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從而增加治療依從性,減少病情復發。本研究表明,行為管理、認知行為團體治療、歌舞及游戲治療等綜合干預,更能起到很好的協助作用,幫助患者重建對疾病的認知和應對方式,有助于增加患者思維和行為的靈活性、增強執行能力[2]、改善人際交往關系,使患者的社會功能得到提高,以早日回歸社會。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綜合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和應對能力,提高患者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在臨床中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陸晶晶,茆正洪.認知行為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和自我效能感的影響[J].精神醫學雜志,2014,27(05):347-349.
[2] 張丹寧.認知行為治療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及執行功能的影響[J].精神醫學雜志,2016,29(03):193-195.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