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瀧
【摘 要】本文主要從曲式、技巧兩方面來分析肖邦《g小調第一敘事曲》的浪漫主義特征,旨在通過該樂曲的闡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征,以便為后續的彈奏課程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肖邦第一敘事曲;曲式;技巧;浪漫主義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9-0080-01
肖邦是十九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杰出代表,也是民族樂派的奠基人之一,在歐洲音樂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肖邦被譽為“鋼琴詩人”,他對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開創和他特有的浪漫主義創作風格,成為音樂史上永遠綻放的光彩。
一、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點
(一)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風格
古典音樂以嚴肅、優雅為主,而浪漫主義強調自由、無束縛的多元化的曲式,二者在音樂風格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果古典樂曲是一副版畫,那么創作手法多變、自由的浪漫主義音樂就好比一副水彩畫。嚴格來講,浪漫主義音樂在盛行時也分化出了兩種流派,一派是保守浪漫主義,勃拉姆斯就是創作保守浪漫主義樂曲的代表性人物;另一派是積極的浪漫主義音樂。
(二)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特征
1.民族性、民主性。浪漫主義音樂倡導民族團結,反對外來侵略,反對封建統治和民族壓迫。在當時,浪漫主義音樂與民間音樂逐漸融合,借助民間音樂謳歌民族先進形象,充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的主旨。
2.抒情性。浪漫主義以反映人文和感性為主線,旨在通過自由、多元化的音樂曲式反映人們的內心情感,這與倡導理性的古典主義不同。因而以抒情的手法刻畫人物心理在那個時期逐步成為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特征,為抒情體裁的延伸和發展鋪就了道路。
3.幻想性?;孟胧亲髑冶仨毦邆涞囊豁椈緞撟骷寄堋Mㄟ^在樂曲中融入幻想性創作元素,可以科學地協調音樂作品和殘酷現實之間的對立關系。作曲家從民間取材來創作樂曲大都也是因為這些素材能夠為他們的想象力提供更多創作空間。
4.新精神。浪漫主義作曲家都比較反對守舊的音樂概念,創作樂曲時,在音樂體裁、曲式以及創作手法等方面都進行了大膽革新,以發展和豐富音樂特征。
二、肖邦《g小調敘事曲》的浪漫主義特征分析
肖邦的《g小調敘事曲》也被稱為《第一敘事曲》,因為它是肖邦創作的第一部敘事曲,也是鋼琴史上的第一部敘事曲。有些人認為這首歌是混合的,是自由形式的,還有些人認為這是多種原則的組合(如唱歌、變奏、揮桿、對稱、翻轉)。筆者擬在此前的研究基礎上分析歌曲的曲線結構,達到更深入理解歌曲的目的。
(一)曲式和技巧
這首曲子是具有“縱向融合”特征的奏鳴曲。《g小調敘事曲》由三部分結構組成,主要使用歌手的結構。這種結構的主要部分和輔助部分之間的對比用于反映音樂沖突的戲劇性。中間部分很容易區分,包括兩個主題,充分展示了敘述的情感。中間部分和再現部分是重復變化的,增強了其情緒的表現力度。從曲譜來看,敘事曲由極其動人的引子開始(如圖1所示),以擴展了的炫技性尾聲結束。在呈示部里表現出兩個主要主題的細微沖突。第一個主題的速度是moderato,第二個主題是主觀的,比moderato慢。在調性上,一個是g小調,一個是降E大調。除此之外,兩個主題之間的差異主要在于紋理。雖然兩者都是主要音樂,但播放要求的第一個主題是多層結構。有些表演應該是鮮艷的顏色,而另一部分應該是相反的,帶有安靜的和弦。這是不同的技術所造就的效果。
(二)浪漫主義表現
《g小調第一敘事曲》的引子雖然只有7個小節, 卻依然將“悲情”基調流淌于主部中,主部的音素存在于引子中,主部是嘆息的音調,也是圓舞曲的變形。敘事型主題是第一主題的鮮明特點,一個余音裊裊的音調,每一個樂節在和聲上從不穩定到穩定,在動力上從緊到松,在音調上從高到低,這就使主部的形象有如一聲聲的嘆息,像是說唱老藝人哈爾班在波動他的四弦琴,緩慢地唱著一個關于回憶、關于遙遠過去的悲傷故事。
從21小節后,主部的結構開始擴充,得到了新的發展動力,力量在積聚,情緒在高漲,但是到了29小節以后,節奏馬上緩和下來。至33小節,暫時抑制的嘆息變成天真的幻想,用即興的華彩段表現出來,而片刻的幻想過后又是一聲長嘆。樂曲所呈現的畫面感悲情而唯美,動人心弦。
三、結語
《g小調第一敘事曲》在曲式和技巧方面的創新不僅刷新了那個時期鋼琴的曲風和體裁,同時為后世器樂體裁的創新樹立了一道近乎完美的標桿。在鋼琴教學中,應該著重從其曲式特點、技巧上來詮釋其浪漫主義的表現力,這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征,以便為后續的彈奏課程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任紅軍,黃軻.論肖邦鋼琴曲中敘事曲藝術特征[J].北方音樂,2018,38(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