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軍
【摘 要】陜北這塊土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自古以來就是文明的發源地。陜北民歌就是勤勞智慧的陜北人民經過幾千的沉淀,創造孕育出來的。陜北民歌高亢嘹亮,旋律優美,情感真摯,富有哲理。
【關鍵詞】陜北民歌;拖腔;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J6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9-0081-01
“拖”乃“拉”也,有延長、伸展之意。
我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在中華大地這塊沃土上辛勤勞作,不但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同時也創造了崇高的精神財富。他們以豐富的想象力、善良的心靈、聰明的大腦和敏銳的洞察力,相互交流、生活、繁衍、抒發情感,即興地創作民歌,口傳心授,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繼承、傳播和創造,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陜北這塊神奇而厚重的土地上,陜北人民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創作了數以萬計的陜北民歌,陜北人民把自己的生活融入歌聲中,使全國乃至世界人民都了解陜北,了解中國,我們常聽到的陜北民歌中帶有的拖腔藝術便是陜北人民表達情感的一種常見的方式。
一、拖腔運用的普遍性
陜北地貌為黃土高原,地廣人稀。人民在勞作時,為了抒發感情、消除寂寞就用高亢悠長的民歌來表現。在陜北民歌中拖腔被廣泛應用,甚至形成了陜北人唱歌的習慣,陜北人內心的情感隨著歌聲在高原、藍天、大地盡情地遨游。
我們聽到的陜北民歌,總是能聽到不同種類的拖腔的運用,拖腔在陜北民歌中隨處可見,形成了陜北民歌的一大特色,唯有拖腔才能把陜北人民內心的情感表達得酣暢淋漓,有種“無拖腔不成陜北民歌”的感覺。我們在聽陜北民歌時,他們即興演唱,觸景生情,脫口而出,長長的拖腔讓我們記憶深刻。飽含深情的拖腔高亢嘹亮、情感豐富,將生活的酸甜苦辣都融入其中,這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沒有包裝,沒有做作,使聽眾振奮、愉悅、感動。
二、拖腔在歌曲中的位置
(一)歌頭。這種類型的拖腔一般表達吆喝、呼喊或者開門見山的情緒。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首經典的陜北民歌第一句“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呦”便采用了拖腔的唱法,高亢嘹亮,寬廣悠長,借情抒情,借眼前的連綿群山的景象來抒發對紅軍的深刻的情感。
(二)歌中(或歌腹)。在陜北民歌中拖腔在歌曲中間的很普遍,我們所聽到的陜北民歌大都有拖腔在其中。拖腔在歌曲中部一般都表示情感的一次高潮,歌曲的一次推進或情感的抒發。表達了主人公內心豐富又矛盾的情感世界。
(三)歌尾。拖腔在歌尾的現象也不在少數,一般表達整首歌曲的高潮、情緒的延長或者結束,給人無限回憶和遐想。
三、拖腔的種類
(一)平穩。平穩的拖腔,具有敘述、介紹之意。如《拾蒜薹》中,開頭就是一個5拍的拖腔,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之情。
(二 )上行。上行的拖腔主要有吆喝、呼喊之意,表達主人公內心的吶喊和哭訴。如《蘭花花》,表達蘭花花內心的傾訴和對美好愛情的渴望。
(三)下行。下行拖腔一般表現主人公比較憂傷低沉或無可奈何的情緒,猶如一聲長嘆。如《走西口》中,有一句歌詞為:“實在難留,哎!”
(四)帶裝飾音的拖腔。帶裝飾音的拖腔在陜北民歌中的應用也非常普遍,有上滑音拖腔、下滑音拖腔、倚音拖腔和顫音拖腔等等。這種拖腔在陜北民歌中別有韻味。如《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中最后一句:“拉話話難。”先下滑音,表達對心上人的思念,最后結束音又是上滑音,揚上去結束,表達內心的無限渴望。
(五)自由拖腔。自由拖腔是指歌唱者演唱時沒有固定的節奏和節拍,根據自己的情緒和氣息的長短即興地拖腔,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讓聽眾聽起來比較過癮和盡興。自由拖腔有情緒高漲的,有低回婉轉的,有無可奈何的,也有對人生的思考與苦悶的等等。如《腳夫調》,表達了主人公對痛苦生活的嘆息、對苦難人生的悲吟和對漫漫長路的無奈。
除此之外,陜北人民還創造了有許多種類的拖腔如短拖腔、長拖腔、不帶裝飾音的拖腔、上下行結合的拖腔等等,他們采用不同的拖腔來表達自己對生活和藝術的追求。
四、拖腔的藝術性
在陜北民歌中不管是憂傷的、緩慢的、自由的還是情緒熱烈奔放的,都離不開拖腔的運用。拖腔已經形成了陜北民歌習慣的一個演唱技法,在陜北民歌中的位置舉足輕重,也形成了陜北民歌的獨特的魅力,似乎有種無拖腔不成陜北民歌的意味。陜北人民就是采用這種獨特的唱法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抒發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夢想的追求和對藝術的熱愛。
五、結語
長期以來陜北民歌的拖腔藝術繼承了先輩們的藝術才智,是一代又一代的熱愛歌唱和生活的陜北人民經過幾千年的努力和積累創造出來的結晶。拖腔技術不但被其他地方的民歌所吸收運用,甚至在戲曲、歌曲、說唱音樂中同樣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陜北民歌早已走出陜北,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并且有大量的音樂愛好者、學習者和研究者去學習和鉆研。
拖腔藝術豐富多彩,歷史悠久,韻味濃厚,只有不斷地學習,深入基層,做民間扎實的社會調查,才能感悟到我國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對民歌的執著和熱愛,同時也能進一步感悟到他們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藝術人生。
參考文獻:
[1]呂媛.陜北民歌《腳夫調》的藝術特征與演唱分析[J].音樂創作,2018(11).
[2]李桂梅.陜北民歌手演唱行腔和音色特點探究[J].北方音樂,2018(10).
[3]劉樂嬋.黃土地上的文化符號——陜北民歌[J].黃河之聲,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