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文靜
【摘要】本文通過研究分析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消化道潰瘍療效,得出結論:幽門螺桿菌感染消化道潰瘍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不僅能夠將治療效率提高,且還能夠降低復發率,臨床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消化道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中西醫結合;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2-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7..01
幽門螺桿菌(HP)消化道潰瘍是消化道潰瘍中常見的一種類型,而其對于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等均具有嚴重的危害,給予患者及時準確的診治尤為重要[1]。在臨床上對于HP感染性消化道潰瘍患者主要是采取西醫治療的方法,但患者的療效往往不理想,且復發率比較高。為了將其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高,本文就對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幽
門螺桿菌感染消化道潰瘍療效進行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診治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消化道潰瘍患者,共124例,以隨機的方式將患者分成研究組(n=62例)與對照組(n=62例)。所有患者均通過胃鏡檢查及實驗室檢查等被證實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消化道潰瘍;全部患者對于本次試驗內容均知情、了解,并自愿將知情同意書簽署。對患者的基本資料觀察對比,組間均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在治療中實施常規西醫治療,治療中主要是依據其具體情況給予奧美拉唑腸溶膠囊、阿莫西林膠囊及克拉霉素片等常規西藥三聯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再聯合中醫治療,中醫治療主要是采用清熱化濕愈瘍湯,其組方包括:薏苡仁60 g、馬齒莧30 g、連錢草30 g、茯苓10 g、黃芩10 g、黃連10 g、制半夏10 g、枳殼10 g、陳皮6 g、檳榔6 g、厚樸6 g、竹茹6 g、甘草5 g等,同時在治療中依據患者情況辨證加減;患者均用水煎服,一天服用一劑,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連續治療1個月為1療程,患者均進行1療
程的治療;且患者的治療完成后均對其進行1~2年的隨訪。
1.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患者的治療效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復發情況等。
1.4 統計學方法
試驗中獲取的數據通過SPSS l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或者x2檢驗對比分析,檢測結果用均數±標準差,或者百分比(%)表示,如果對比得出(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的治療效果(見表1)
2.2 兩組的不良反應情況
全部患者均通過治療后,對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情況觀察分析顯示,兩組不良反應均主要表現為胃腸道不適、輕微肝功能受損等,其中研究組的發生率為4.84%(3/62),對照組的發生率為8.06%(5/62),組間對比顯示,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的復發情況
全部患者的治療均完成后,隨訪觀察顯示,研究組62例患者中有4例出現復發,發生率為6.45%;對照組62例患者中有12例出現復發,發生率為19.35%,組間對比,研究組較對照組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7.4053,P<0.05)。
3 討 論
消化道潰瘍在臨床上是十分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飲食習慣不斷的改變及生活環境不斷的惡化,造成消化道潰瘍的發病率也不斷升高[2]。在中醫學上將消化性潰瘍歸屬于胃脘痛的范疇,其認為HP感染消化道潰瘍主要是因脾胃濕熱與邪毒入侵導致,在其患者的治療中主要是將理氣清熱、扶正祛邪作為治療原則[3]。本研究中給予患者中西醫聯合治療研究顯示,研究組的治療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患者的復發情況較對照組也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給予患者中西醫聯合治療的療效更為顯著。主要考慮為患者治療中應用清熱化濕愈瘍湯,方中諸藥共奏能夠發揮理氣清熱、扶正祛邪的功效;能夠使患者的治療效率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幽門螺桿菌感染消化道潰瘍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不僅能夠
將治療效率提高,且還能夠降低復發率,臨床應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1] 陳 爍,黃智銘,張益光,等.非甾體類消炎藥物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對上消化道潰瘍協同致病作用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32(23):5385-5387.
[2] 程勝平,陸維宏,周世龍,等.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消化道潰瘍療效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35(9):2227-2228,2231.
[3] 張詠華,張 欣,周佳美,等.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道潰瘍合并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6):108,110.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