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經典藝術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的,以紅色革命故事為題材,記錄和表現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革命史,具有超越時空的強烈吸引力、震撼力和感召力。將紅色經典藝術進課堂、進教學、進高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紅色經典;藝術;高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9-0170-02
江西省擁有著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而井岡山這座著名的紅色圣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篇之作。在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以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代表的革命先輩就極為注重利用音樂舞蹈藝術的宣傳教化功能,將其作為喚醒民眾、團結民眾、教育民眾、鼓舞斗志、傳播革命思想的重要手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軍民也配合革命斗爭的需要創造出了許多優秀的紅色經典藝術作品,廣泛流傳至今。多年來,井岡山大學在紅色經典藝術的挖掘、整理、傳承等工作中,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將紅色藝術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努力將井岡山及周邊地區的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學校的學術學科優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紅色經典藝術進入高校教育教學的意義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數十年以來的不斷擴招,學生進入高校的門檻越來越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已明確確立。因此在這么一個歷史節點上,有很多西方的外來文化侵蝕和沖擊,而我們高校學生處于青年的關鍵時期,思想獨立性較強,面對各種文化的沖擊,很多學生會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而導致很多學生拋棄理想信念,缺乏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責任意識,對黨和國家的事務漠不關心,摒棄了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的精神,注重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有鑒于此,加強紅色經典藝術的教育,將紅色經典藝術融入高校教育教學之中就顯得刻不容緩。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要體現出思政教育的時代性,把握學生發展的身心規律,而且在教育方式和策略上也要有策略性。在新時代歷史機遇和挑戰下,應充分發揮紅色經典藝術素材的獨特魅力,推進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而在新的時代特點下也決定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育載體也應該加以改進和完善,在堅持以人為本,貼近生活實際的前提下,要把高校學生思政工作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放在首位,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紅色經典藝術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的,以紅色革命故事為題材,記錄和表現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革命史,具有超越時空的強烈吸引力、震撼力和感召力。因此,將紅色經典藝術融入高校教育教學中,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個人道德素養,促進當代大學生明辨是非,注重道德修養,勇擔社會重任,學會做人,學會做事。①
(二)有助于豐富和創新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式和途徑
紅色經典藝術的內涵極為豐富,我們將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應充分發揮紅色經典藝術的價值和功能,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的創新。在我們傳統的教育教學中,口傳心授是最為重要而又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而我們將紅色經典藝術資源進行采風挖掘后進行藝術再創造、再凝練為一些具有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的音樂、舞蹈、文學、表演、合唱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資源,用紅色經典藝術的方式來抒發井岡山革命斗爭過程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情懷,經典地演繹一些耳熟能詳的紅色歌謠、紅色故事,深情地頌揚偉大的井岡山革命精神。我們利用這樣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不僅可以創新高校教育教學內容和形式,還可以加強大學生對黨和革命的理解以及對歷史的認知。從而促使高校學生發揚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
(三)有助于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
紅色經典藝術是中國共產黨偉大理想和卓越實踐的形象表現,有著極高的藝術水準和巨大的思想價值。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營養劑,學習黨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2012年7月,國務院頒布《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贛南等原中央蘇區作為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的戰略定位。江西省“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提升江西文化軟實力,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轉化的重大決策。因此,充分挖掘、保護、利用紅色經典藝術,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是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實現文化強省的迫切需要。
二、紅色經典藝術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以井岡山大學為個案
(一)挖掘資源、創編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
2005年以來,井岡山大學堅持組織師生在井岡山及周邊區域進村入戶進行采風調研,記錄收集整理出版了《井岡山的紅色傳說》《井岡山紅色歌曲》《井岡山紅色連環畫》《井岡山紅色動畫》等一些圖文并茂的紅色書籍。特別是2005年,受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專場晚會和畫展的啟迪,學校聯合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同濟大學成功創編了融文學、音樂、舞蹈、朗誦、表演、獨唱、重唱、合唱等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該劇由序、引兵井岡、星火燎原、偉大創舉、尾聲五個部分組成。它再現了以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井岡山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頌揚了具有原創意義的偉大的井岡山精神。
該劇自2005年9月創編演出至今,在北京、上海、廈門、桂林、南京,江西省各大中學校、縣市區社區,成功演出了240余場,觀眾達到二十余萬人次,已成為江西省“高雅藝術進校園”的精品劇目,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的常規教學劇目。在2010年還被教育部、科技部邀請至北京進行演出,時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和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等領導對劇目給予了親切關懷和熱情鼓勵。演出結束后,中共江西省委在常委會上討論時指出:“由井岡山大學創作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在教育部千人禮堂演出,這是全國高校整臺節目第一次走進教育部,節目同時還走進了科技部進行演出,受到兩個部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引起了熱烈的反響。這是我省紅色教育資源走出江西、輻射全國的有益嘗試和成功探索。”一大批省部級領導、部隊官兵,以及全國各地的高層次專家學者、大學師生和各界群眾,在觀看節目后對劇目的思想性與藝術性給予了高度評價。直接參演的畢業學生也均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檢驗了紅色經典藝術教育的育人價值。
(二)將紅色經典藝術與思政課相結合
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的成功創編演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態文本,井岡山大學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和江西省委、省政府關于井岡山精神走進課堂,以及江西省教育廳《關于深入做好紅色資源進校園工作的通知》精神,大力推進井岡山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出成果、出人才”三進兩出的工作。自2005年起,在全校開設《井岡山精神與當代大學生》必修課程。課程以理論講授和觀看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相結合,將紅色藝術作品融入到高校思政課堂之中,使大學生既掌握了相關理論知識,同時劇目以藝術化、活態化演出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的歷史進程,既宣傳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又讓人受到感染和陶冶,自然而深入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三) 將紅色經典藝術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圍繞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劇目,學校開展了“歲月如歌——我心中的《井岡山》”全校性系列實踐教學活動,其中包括《井岡山》數碼攝影比賽、《井岡山》繪畫比賽、《井岡山》文學評論比賽、《井岡山》藝術評論比賽、《井岡山》觀后感征文比賽等一系列相關活動,且與同濟大學聯合進行《井岡山紅色傳說》動漫產品的研發。該活動覆蓋面廣,參與學生數多,除了藝術學院全體師生參與外,人文學院、教育學院、政法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學院等師生都積極參與這項活動中來,演《井岡山》、看《井岡山》、學《井岡山》、做《井岡山》成為了井岡山大學的一道靚麗風景線,這樣就提高了校園文化品味,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使青年大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思想得到升華。這不僅是高校思政課的延伸,同時也推動了其他相關專業的建設發展。
(四)利用紅色經典藝術資源,參與創作大量符合時代要求的紅色經典作品
以井岡山及周邊地區優質的紅色資源為載體,不斷擴展紅色經典藝術的表現形式,創作出一批符合時代需求的紅色經典藝術作品。在學校音樂舞蹈史詩《井岡山》劇目取得廣泛影響下,學校組織教師先后創編了《正氣頌》《長征》《井岡山,我們來了》《十送紅軍》等節目,自2011年至今學校連續七年參加由中宣部、團中央主辦,中央電視臺承辦的《五月的鮮花》全國大中學生文藝匯演,得到了良好反響。同時,學校還連續開展“井岡山的紅色歌謠”、“井岡山的紅色傳說”采風活動,收集和整理了200多首紅色歌謠和1000多個紅色故事,并將這些紅色傳說改編成音樂、美術作品,還先后創作了電子音樂《圣地·井岡山》,國畫《希望》,二胡《井岡敘事》、動漫《我是一名軍人》《最后一顆子彈》《紅布上的入黨宣誓書》、《永遠的豐碑》,招貼設計《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日出井岡》、《成長歲月》等作品.以上的各項活動彰顯了井岡山大學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促進了教學、教材、科研和學科專業的改革與發展。
三、結語
紅色經典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它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長,記錄了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光輝事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當今在高校開展紅色經典藝術教育活動,就是要繼承和發揚優秀的革命傳統文化,汲取優秀的寶貴經驗,將紅色經典藝術文化傳承創新發展,讓高校學生成為紅色經典藝術的傳承者、創造者和傳播者,讓高校成為紅色經典藝術的教育和傳承基地,使紅色文化基因融于青年血液之中,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注釋:
①王龍生,劉文晶.紅色舞蹈對高校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響[J].文藝生活,2012(6).
參考文獻:
[1]周立、謝建平 .論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得應用「J」 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1(8):32-4.
[2]馮雙白.天邊的那一朵紅云——關于“紅色舞蹈”創作[N].人民日報,2011.
[3]于平.新中國紅色舞旅追思[J].藝術百家,2011(5).
[4]崔越.將紅色經典藝術作品運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