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磊磊
【摘要】目的 分析中醫推拿結合藥物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的有效性。方法 選取2016年11月~2018年10月入本院治療的肩周炎患者10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均分成A組與B組,各53例。A組給予中醫推拿+藥物穴位注射治療,B組給予藥物穴位注射單純治療。對比治療有效性。結果 A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23%,
B組為84.91%,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疼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A組低于B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檢測指標均低于治療前,且A組低于B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為肩周炎患者行中醫推拿+藥物穴位注射治療的效果較佳,可改善疼痛癥狀和相關指標,具有較佳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中醫推拿;藥物穴位注射;肩周炎;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6..02
肩周炎是臨床中發病率較高的肩關節疾病,其高發群體為>50歲中老年人。在生活方式改變、工作壓力增大的影響下,肩周炎的發病群體日益年輕化[1]。患者在病情早期并未重視疾病發展,常在病情加重時來院就診,導致其治療最佳時機延誤。臨床中常通過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該病,且效果較理想。研究中以入本院治療的106例肩周炎患者為研究主體,旨在探究中醫推拿+藥物穴位注射治療該病的有效性,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1月~2018年10月入本院治療的肩周炎患者106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75歲;可長期參與研究;出于自愿原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意識或精神障礙;伴有嚴重的頸肩關節疾病;伴有臟器嚴重病變。將其均分成A組與B組,各53例。其中,A組男37例,女26例,年齡32~69歲,平均(48.34±1.25)歲,病程1~4年,平均(2.05±0.49)年;B組男38例,女25例,年齡31~71歲,平均(48.85±1.42)歲,病程2~5年,平均(2.73±0.2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B組給予藥物穴位注射單純治療:以患側的秉風穴、風門穴、肩井穴、肩前穴、肩貞穴、阿是穴和天宗穴為主穴;以患側的脾俞穴、合谷穴、膈俞穴和肝俞穴為配穴。注射前應做好消毒處理,使用5 mL注射器于上述穴位注射1 ml的醋酸潑尼松龍注射液、1 mL的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和2 mL的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每日2次,1個療程為7 d。
A組基于B組,加用中醫推拿治療:使患者取坐位,放松身體,并將患肩充分暴露出來。將指腹和掌心貼于患肩皮膚上,行輕柔按摩3~5 min。用拇指對天宗穴、肩髃穴、肩髂穴和肩井穴等進行1 min的點按操作。用拇指、中指與食指按捏肩部痛筋和三角肌束,緩解肩部疼痛與脹麻感。用雙手反向或同向扳動患者的肩關節和胳膊,并協助其旋轉肩關節,每日2次,1個療程為7 d。
1.3 觀察指標
利用VAS(視覺模擬)量表評估疼痛程度,共10分,0分示無痛,10分示劇痛,即分數與疼痛程度成正比;利用放射免疫法與免疫化學法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NO(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和GM-CSF(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
1.4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肩關節的外展與內收功能完全恢復,肩部癥狀徹底消失;顯效:肩關節的外展與內收功能基本恢復,肩部癥狀基本消失;有效:肩關節的外展與內收功能開始好轉,肩部癥狀有所改善;無效:肩關節的外展與內收功能、肩部癥狀無變化或加重[2]。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對比治療效果
A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23%,B組為84.91%,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疼痛評分
治療后,兩組的疼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A組低于
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對比檢測指標
治療后,兩組的檢測指標均低于治療前,且A組低于
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肩周炎的發病原因是炎性細胞滲出或浸潤,使肩關節與周邊組織發生粘連情況,進而導致肌肉僵硬、攣縮等癥狀,會明顯限制肩關節的活動度,出現肩部酸脹與疼痛感[3]。藥物穴位注射是其常見療法,能夠改善肩部血液循環,發揮活血化瘀和消腫止痛等功效,主要通過內因作用改善達到治療效果。但其單純治療的效果欠佳,見效慢,且存在藥物依賴性。中醫推拿是其較佳的中醫療法,其能夠使肩部肌肉和組織完全放松,利用推拿手法實現消腫止痛和舒經活絡等療效,可消除外因對患者肩部的作用[4]。行肩關節扳法治療能夠糾正其結構位置,并能滑利關節、剝離與松解粘連,消除肌肉痙攣,可改善肩部肌肉功能。二者聯合使用能夠通過內外因的同時作用改善臨床癥狀,使其療程縮短,加快病情康復[5]。NO是生物效應較復雜的活性氮介質,其會直接參與到肩周炎的發病與疾病進展過程中。中醫推拿+穴位注射能夠疏通徑路,改善血液循環,使藥物充分滲透到肩周組織額你不,緩解炎性反應,降低NO的生成量。GM-CSF屬于造血生長因子,是炎性反應的主要標志物,由受損內皮細胞直接釋放,該病患者的淋巴細胞過度活化是GM-CSF升高的主要原因。以上聯合療法能夠改善淋巴細胞功能,糾正其活化狀態,進而降低GM-CSF表達[6]。結果為:A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6.23%)高于B組(84.91%)(P<0.05)。治療后,兩組的疼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A組低于B組(P<0.05),治療后,兩組的檢測指標均低于治療前,且A組低于B組(P<0.05)。可見,以上聯合療法可改善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具有較理想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 榮.中醫推拿結合藥物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21):143-144.
[2] 王富強.肩周炎患者聯合采用中醫推拿與藥物穴位注射治療的有效性評價[J].心理醫生,2016,22(32):28.
[3] 刁曉輝.肩周炎通過中醫推拿聯合藥物穴位注射治療的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2016,29(18):80-80.
[4] 高建強,劉軍政,黨 娟.分析聯合應用中醫推拿和藥物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的效果[J].醫藥前沿,2016,6(23):346-347.
[5] 劉惠鋒.探討中醫推拿聯合藥物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29):75.
[6] 紀清楚,張 蕓,王自景.中醫推拿聯合藥物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35):40-41.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