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菱
【摘 要】湘西南部靖州有著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土壤,苗族歌鼟的形成與發展都有著其獨特的先天性優勢,為了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從幼兒園、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進入中小學基礎教育音樂課堂中,讓苗族歌鼟得以保護和繼承。
【關鍵詞】歌鼟;基礎教育;手段;傳承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3-0178-02
一、苗族歌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2006年國家頒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暫行方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受到了政府和學校的重視,但也存在很多隱患,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生存環境受到了現實的沖擊。現代化信息進程的加快,擠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鏈薄弱,傳承人已出現“高齡”狀態,并且體弱多病。二是很多藝人面臨著沒有弟子或者弟子太少等尷尬局面,很多人也不愿意學少數民族音樂。三是民間藝人收入少,生活上沒有保障,僅靠著熱愛的心難以維持生計,所以政府應該在生活上給予他們一定的補貼。
(二)老師們沒有苗族歌鼟的教學能力。從語言上來看,苗族歌鼟都是“酸話”,它是苗族的土話,也是苗語的漢化,語音接近普通話,但是有苗族腔調在里面,教師隊伍里有一半都是苗族人,但真正會說苗話、會唱苗歌的占2%不到,大多數人只是了解,所以苗族歌鼟開展不起來,大多是因為老師的能力有限。
(三)配套的教學資源匱乏。當地行政部門和領導都非常重視苗族歌鼟的傳承與保護,但是沒有關心教師們了解苗族歌鼟的狀況,僅僅只有民間藝人和歌詩是沒有用的,我們需要全社會的通力配合,通過歌師講解、演唱和示范,激發學校老師們對苗族歌鼟的學習熱情,有了如何學習苗族歌鼟的方法和配套的課程資源,那么苗族歌鼟的傳播就注入了新的生命。
二、苗族歌鼟傳承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靖州苗族歌鼟演唱的特異性。為了表現好茶歌調、酒歌調和放歌調的演唱形式,都是一人講歌、一人領歌、眾人合歌,均為男生多聲部合唱歌曲,演唱時全為真嗓,聲音渾厚,情感較為深沉。茶歌和放歌主要用真嗓,聲音高亢,情感奔放、開朗,假嗓的運用別有情趣。這三種曲調的高音、次高音、中音、低音每個聲部在概念上十分明顯,即講歌為低音,領歌為中音,合歌分別為次高音、高音,節奏的處理除了有統一節奏的齊唱和合唱外,在兩個、三個、四個聲部的合唱中,也常出現不同節奏的交織,有一個高聲部演唱,其他中低聲部同唱主腔,歌唱音程在大小三度和大小六度、純四、純五度還巧妙運用了大二度,曲調結構為復樂段,一個樂段包括上下兩句,上句由兩次領唱和兩次合唱組合而成,搭腔較短,終止于不穩定音上。下句由一次講歌和一次合唱組合而成,搭腔較長,終止于穩定音上。由于講歌為歌詩編歌,領歌為起腔定調,合歌為拉腔,所以音樂具有多調性,歌的處理不以常規順序安排,而于交錯式反復插領唱,合唱各聲部之中。在茶歌調、酒歌調里,第一樂句的三句詞的最后一次不安排在上句,而是處理為下樂句的起腔,成為一種魚雕尾式的安排,很有特點。
(二)基礎教育中加入歌鼟的必要性。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鍬里地區原有的傳統生態模式受到外來文化、現代文化、市場經濟和傳媒信息的沖擊,苗民原有的生存方式與生活習慣發生了改變。而靖州這一塊的“文化土壤”在漸漸喪失原滋原味的面貌,所以歌鼟的發展舉步為艱,搶救、保護歌鼟已迫在眉睫。如何壯大這一片“文化土壤”?我們該如何澆灌它、保護它并壯大它?在基礎教育中加入歌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我們再不加以重視,那么它只會慢慢消失,當地的文化旅游資源也會越來越沒有特色,2015年湖南衛視綜藝節目《爸爸去哪》之所以選擇靖州,是因為靖州有著得天獨厚的苗族歌鼟。
(三)基礎教育中加入歌鼟的可行性。第一,靖州是苗族歌鼟的發源地,有著良好的語言土壤和音樂土壤,為學習歌鼟提供了語言條件。第二,有足夠適齡的兒童,有足夠的學校和幼兒園,提供了教學改革的土壤,從農村到縣城就有10來所幼兒園、中小學,有著那么多傳承接班的人,形成傳承的梯隊。第三,有足夠的青少年和兒童,具備了傳承人數的條件,靖州有28萬人,其中苗族、侗族人口占74.4%,在一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有著先天的地方語言條件。第四,有資深的作曲和作詞先輩們都在這片土壤上生活著,可以請這些資深有經驗的先輩們來到課堂上,給學生們講解并示范,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培養學生們的情趣與愛好,感受并學習原汁原味的苗族歌鼟。
三、苗族歌鼟的傳承方法
據2006年頒布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自2006年成立了“苗族歌鼟“專家,開展苗族歌鼟進鄉鎮、學校、社區以來,靖州縣民族宗教文體旅游廣電局先后在藕團、平茶、三鍬、大堡子等鄉鎮及縣職中開辦了苗族歌鼟培訓班,從鍬里地區聘請有名的歌師龍景平擔任授課老師。為提高教學水平,每年聘請縣內外著名專家進行教學培訓,鼓勵各級傳承人參加國家、省、市的藝術展演和歌師學術交流活動,為傳承苗族歌鼟文化培養了大批年輕優秀的傳承人。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是實現全面小康建設奮斗目標和支撐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不竭動力。對于苗族歌鼟的傳承和創新來說,人才也是關鍵所在。
(一)課堂教學。第一,學校應該聘請當地的優秀歌師來為學生講解有關歌鼟的知識,開展與歌鼟相關的各種活動。第二,在學校開辦歌鼟興趣班和歌鼟培訓講座,進行歌鼟表演。這些面對面的交流、學習和觀看,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接受并喜愛苗族歌鼟,對培養學生傳承和保護歌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學生活動。第一,校內可以組織文藝晚會、歌鼟比賽等活動,讓家長也參與進來,進行填詞填旋律等游戲,發揮他們的即興創作能力。第二,開展課外興趣班,感興趣又符合條件的學生可以報名參加,參加縣里的相關文化活動。學生通過參加演出和現場觀看歌鼟表演,親身體會苗族歌鼟的獨特魅力,逐漸提高對苗族歌鼟的認識,體會苗族歌鼟的無限魅力。第三,活動的開展推進了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展示了學校藝術教育的成果,學校將對藝術節中涌現出來的優秀節目和美術作品進行表彰和展示。
(三)學校制定相關制度。在制度上保證歌鼟的傳承,如獎勵制度、評優制度以及和中央、省內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文件掛鉤,圍繞地方文化進校園、地方文化進省級或中央展演等活動進行展開。獎勵對此作出貢獻的人。通過征集歌曲評優制度、演唱歌曲評優制度等來增強競爭力,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四、苗族歌鼟的發展手段
我們要全面系統發掘湘西苗歌資源,遵循“循序漸進”的手段,舉辦苗歌學習班、苗歌比賽,讓湘西民歌適應現代人的發展、現代人的需求,同時也不失去民族特色、民族元素和地域特色。
第一,歌鼟往往是口傳心授。俗話說,“漢人有字傳書本,苗人無字傳歌聲”;歌鼟唱“苗是愛歌客愛戲,愛把山歌伴口玩”。打造專業的老師團隊和專業的教科書,如樂理知識、教科書、制作錄音帶、VCD光碟,贈送給孩子們;培育合理結構的人才梯隊,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得到持續發展。聘請優秀的歌詩走進學生課堂,開展苗族歌鼟培訓活動,通過專業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從感知到認知再到最后的熟能生巧。專業的科學方法和口傳心授相結合,讓學生既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也能輕松自如歌唱曲目,縮短了接受新知識的成本,同時提高了學習能力,也可以自行添加動作來表現完整的音樂,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第二,苗族歌鼟是一種多聲部合唱形式的獨特苗族民歌,由大自然的聲音演變而成,從室內教學變成室外教學,將枯燥的學習環境變得融洽,設計“勞動游戲”,既能勞動,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也能游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勞動與游戲中學習歌鼟,讓學生體會苗歌產生的背景,更加體會歌詞的內容。穿上當地的苗族服飾,設計“過家家”的游戲,如愛情歌調:男女進行自由組合扮演情人的角色來進行對唱,表達心中的愛意;家庭歌調:可以扮演父子、母子的角色來進行演唱;擔水歌調,進行模擬擔水來進行演唱。還有諸如此類的待客歌調、飲酒歌調等,讓學生了解社會環境及人文習俗,獲得更加直接的審美感受。
第三,多聲部的苗族歌鼟,鋼琴即興伴奏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靖州苗族歌鼟從形成到發展,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曲調由上下兩句構成,作為四句體,先由低聲部起歌,然后其他聲部進入,歌聲音程跳動不太大,為純四度、純五度、大小三度和二度,其中大二度的運用皆有特色。所以我們要注意它的音域,基本上都在中音區,利用音程之間的關系來譜寫簡單的旋律。二是音域狹窄,均在八度之內,大部分在中音區進行,演唱時用真嗓子演唱,非常適合人的自然歌唱音域,這個形態特征為演唱苗族歌鼟提供了基礎。三是音的起調自由,多由起歌者自定,演唱時不太吃力,可反復唱跳動的歌詞,所以復雜的地方用鋼琴代替。四是節奏、節拍變化多樣,混合拍子較多,延音和弱起的現象也很常見。所以節奏也是自由多變,但也是仍有規律可行的,把節奏放到韻律活動中。五是講歌、領歌和合歌實際為延歌,由弱都強,旋律很難記譜子,所以在延長音部分我們可以稍稍縮短。綜合以上都是為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五、結語
靖州是苗族歌鼟的發源地,有著濃厚的民族文化和豐富的民俗習慣,在發覺并保護文化特色的同時,為苗族歌鼟這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提供了保障,但又受著外來文化、信息傳媒的影響,因此我們要制定并執行相關的政策來進行保護,讓苗族歌鼟進入中小學基礎教育音樂課堂,讓后代繼承。
參考文獻:
[1]羅春文.靖州苗族歌鼟的保護與傳承[J].今日科苑,2010(4).
[2]周世斌.淺議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07).
[3]楊永蕾.論高校民族音樂教學的創新和發展[J].大眾文藝,2012(14).
[4]龍飛嶼.湘西南苗族“歌鼟”的保護與傳承[J].藝海,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