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聰 沈后慶
【摘 要】主旋律作品在反映歷史和展示現實中,宣傳的是正能量,給人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引導,觀眾在欣賞的同時,激發愛黨愛國精神,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藝海豐碑》作為獻給校慶的生日禮物,吻合了觀眾的接受心理,成為一種影響人們情感的有效渠道,讓人們在重溫歷史的同時,在心靈上得到一次洗滌。藝術上,這部作品的主旋律音樂起到深化作品主題的作用,但在人物描寫上也存在概念化的弊端,而作為一部校史劇,過于歷史真實的描寫,忽視了藝術真實的建構,其結果反而架空了歷史之真實。
【關鍵詞】藝海豐碑;主題;人物;歷史;真實
中圖分類號:J8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3-0039-02
2018年10月18日晚上,原創話劇《藝海豐碑》在廣西藝術學院80周年校慶之際上演,該劇選取了特定歷史事件和時間進行縱深加工,用全新的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情節設計重新梳理了一段創校的歷史記憶,這一曲折辦學歷史打動了前來參加校慶的老校友們。話劇《藝海豐碑》選取了廣西藝術學院1937年到1949年初創歷程中最為驚心動魄的片段,全劇分為四幕,通過從桂林美院下馬,藝師班成立,開始艱難辦學到藝師班與桂林榕門美專合并成廣西藝專,再到藝專升起五星紅旗迎接桂林解放等重要歷史事件展現了先輩們的教育理念、人格魅力以及校訓“親愛精誠”的歷史由來?!端嚭XS碑》固然在主旋律音樂等表示上具有教育作用,但就人物創作存在概念化的傾向,在歷史劇反映歷史真實的層面也缺乏較深高度。
一、主旋律音樂表達的教育作用
這部話劇由影視與傳媒學院和音樂學院聯合演出,在劇中加入了音樂劇的歌曲元素,更好地傳播其主題思想,提升了觀劇體驗。如《故鄉》和《你這個壞東西》《中國人》《廣西立藝術師資訓練班班歌》等歌曲還讓人記憶猶新,曾紅遍大江南北的音樂作品以不同形式再現于話劇中,讓人不禁回溯起那段激昂的歲月,特別是當大合唱《大刀進行曲》響起時,不少觀眾紛紛淚目,無不醉心于革命先輩的豪邁與雄渾。滿謙子的臨危不懼,徐悲鴻拋家舍業,吳伯超的深明大義、勇于擔當,這幾位先輩的確是全身心投入到藝術建設當中,這幾位歷史名人的人格魅力不置可否。而花妹作為藝師班的學員,在流亡途中為保護學校寶貴的資料,不惜獻出年輕的生命。可見,藝師班的成長經歷是十分曲折而艱辛的,而當五星紅旗在桂林城上空升起時,遍覽滄桑的滿謙子望著革命烈士用鮮血染紅的旗幟,亦難以自控地流下眼淚,這是對祖國熱愛的淚,是對藝術堅守的淚,對學校熱愛的淚。該劇利用主旋律的音樂表達、以重要歷史事件為載體,形成了全校師生共同護校、建校的強大精神力量和愛國熱情,對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想氛圍具有重大的教育意義。先輩們的信念和理想化作前行路上的明燈,讓觀眾看到了他們在艱難歲月里對藝術的向往、對革命的忠貞和對理想的追求。意識形態具有情感特性,劇中音樂元素的加入對意識形態的教育和傳播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二、人物塑造的概念化
《藝海豐碑》作為一部校慶話劇,其主旋律色彩濃厚,主流價值的輸出使得該劇在思想深度和戲劇邏輯性方面有失偏頗。該劇的三位主角滿謙子、徐悲鴻和吳伯超的人物塑造符合傳統歷史劇中的“高大全”的特點,徐悲鴻的沉穩正直、滿謙子的熱情耿直以及吳伯超的性格直爽,三位主角正面的形象直入人心,感人肺腑,不得不讓人敬佩先輩們為了創校護校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徐悲鴻更是拋家棄妻,在妻子趕來勸阻之時表現出來的決絕和冷酷,和這位偉人為了創建學校的熱情大相徑庭,筆者認為這是主角人物塑造的缺憾之處。說到主旋律的創作,《建黨偉業》電影中毛澤東為到上海參加中共一大,與妻子楊開慧告白時,他輕輕地撫摸楊開慧美麗端莊的臉龐,將一代偉人的形象進行了生活化的塑造。不得不說該劇中三位主角雖然有著傳統歷史偉人的共性,但卻很難讓人產生“共情”,他們各自高大得似乎沒有了常人的情感流露,主旋律色彩的筆墨在主角塑造上略顯濃厚。
再看劇中的其他次要人物,相比“高大全”三位主角,次要人物反而顯得更加具有辨識度。比如“腿殘硬漢”老峰叔和“花妹”,老峰叔作為一個經歷過生死的退役老兵,性格剛強嫉惡如仇,在徐悲鴻手足無措時老峰叔用自己的拐杖教訓地痞惡霸,老峰叔的出場更像一個平民英雄式的小人物,這是觀眾們最喜聞樂見的。而當老峰叔逃亡之時痛失侄女“花妹”后得了“失心瘋”,滿謙子再會老峰叔時有了一種物是人非之感,他為老峰叔和花妹心痛之際拿出了護校“信物”,于是老峰叔再次從老年癡呆變身成了護校精英,不得不說這一劇情的安排很鼓舞人心也非常勵志,達到了寓教于樂的作用。然而,從戲劇創作的角度來看,這一轉折有些突兀,老峰叔的康復或許是每個觀眾的內心期待,也符合主旋律價值觀的傳達,但似乎忽略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確隔著一道鴻溝?;米鳛樗噹煱嗟膶W員,在流亡途中為保護學校寶貴的資料,不惜獻出年輕的生命。作為一個剛滿十八歲的新生力量,本來命運無所歸尋,在得到徐悲鴻等人的鼓勵之下進入學堂、獲得希望,再到后來的被敵人追擊為守護學校信物而獻身,這作為悲劇的一筆是足以打動人心的,也十分符合戲劇邏輯。一股新生的力量才剛剛冒芽就被切斷了,美好的事物被毀滅是悲劇的常態。可惜的是,這個悲劇還不夠極致。
傳統的主旋律作品中人物臉譜化是一大慣例,但以新的角度實現個人化的真實展示是每一個創作者應該去做的嘗試。用生活化的人物動作、語言更加得以拉近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讓生活化的偉人更加生動真實,讓先輩們傳播藝術的理想不再遙遠。作為一部校慶獻禮的主旋律話劇,該劇目文本的完成度還是值得肯定的。比如文本中對于演員情感的敘述要更為完整,而我們在看劇時似乎很難看出人物之間情感的流露,筆者認為這或許是演員解讀劇本的一大缺漏,該劇中人物之間情感的交流被該劇傳播藝術理想,以文化啟蒙民智,鼓舞士氣凝聚力量抗日救亡的壯舉等核心價值理念的輸出明顯失調。
三、歷史真實的架空
《藝海豐碑》作為一部主旋律的校慶話劇,完成了該劇目主流價值觀的輸出,將廣西藝術學院校訓“親愛精誠”歷史的由來講述得很深入人心,并且幾位創校先輩們的人格魅力也讓后繼的莘莘學子看到了榜樣的力量。論其題材,這部話劇是基于歷史資料的再度創作和還原,盡可能真實地完成了每個人物的重要事件,再加入了一些不妨礙史料的戲劇創作,才讓這部劇既基于史實在、又具有戲劇的觀賞性。但這部主旋律的歷史題材話劇,雖然達到了主流價值和思想形態的積極傳播和引導,但是筆者認為缺少了歷史題材應該具備的反思性。
20世紀90年代, 羅懷臻在《新時期戲曲歷史劇創作之我見》一文, 提出“歷史劇所以稱之為歷史劇,就是以現代人的立場去探究古代的奧秘,從而找到古代與現代、古人與今人的相通與共鳴。‘探究不是‘利用,不是為了急切逢迎當下時政熱點或流行話語的古代版的‘說明書”?!端嚭XS碑》中的人物多半具有歷史使命和憂患意識,但是創作者缺乏一些在當代語境中對歷史的重新反思。比如我們只是在這出話劇里看到了“好人”與“壞人”之間的明色,卻沒有對于人性暗色或是灰色的探討與思考,這部劇對于歷史的解讀是傾向于單層次的“利用”而非“探究”, “過去”和“未來”的聯結在這部作品中的展現似乎過分突出了一種積極和樂觀的核心價值,對“人”的內涵沒有進行現代性的演進,對文化中的人、人的復雜心性和精神面貌等方面沒有進行更多的探索,因此缺乏一定的思想深度。筆者認為,把歷史搬上戲劇舞臺不僅僅是依附過去時代背景結合特定歷史事件進行聯系即可,也并非拘泥于對一些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作傳統道德觀念的是非評價,而是應當把興趣和關注點更多地放在對一般歷史發展規律、普遍人性共性的總結和挖掘上。
四、結語
梁啟超認為: “天下最神圣的東西莫過于情感。”總的來說,《藝海豐碑》在特定歷史的藝術表現、教育思想的吻合、受眾方面的探索等方面都做了明顯的努力,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先輩們樸實的創校理念,讓觀眾再次對人類的文化理想多了一份尊重和理解,給當代青年學子帶來了一份希望和信仰,這份心意值得肯定的。
參考文獻:
[1]李基.《建黨偉業》的愛國情懷敘事與當代啟示[J].電影文學,2016(19):71-73.
[2]孫吉杰.主旋律音樂表達在“中國夢”主題教育中的必要性及其實現[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0(01):73-75.
[3]陳麗芬.歷史劇的現代性演變[J].文藝爭鳴,2010(20):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