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鐘樂江 (四川廣安友誼中學實驗學校)
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家庭、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很高,但由于受地域和工作條件的限制,教師絕大多數時間被封閉在校園內,定格在教室、辦公室、宿舍這三點一線之中,教師有很多煩惱和苦衷。而且,很多時候,過分夸大了教師的職責,讓教師承擔了很多本職工作之外的不必要的事務,給教師以無形的精神和心理壓力。
教師的負擔和壓力,有的來自自身不善于科學安排自己的工作和時間,不善于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和心理,但更多的是來自外部,外部的壓力是教師產生工作和心理負擔的主要原因。在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要下大力氣為教師減負,要把為教師減負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教育部將專門出臺中小學教師減負政策,把教師過重的負擔中解脫出來。面對壓力和負擔,除了教師自身要學會自我減壓以外,當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等教育管理者不能置身事外。
以前,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單純以教師所教學生的考試分數、學科人平分、畢業(yè)升學率等,來考核評價教師業(yè)績,使得教師不得不絞盡腦汁采用“時間戰(zhàn)術”“題海戰(zhàn)術”來片面提高學科考試分數,既加重了自己的工作負擔,也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要徹底改變這種現狀,真正減輕教師和學生負擔,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管理者,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考核評價體系,摒棄單以考試分數評價教師業(yè)績的方法,實施多元化科學評價。考核評價教師,不能單純以學科分數、升學率為標準,而要結合教師師德、工作態(tài)度、工作崗位、工作量和質量、學生人數等方面全方位綜合衡量,設置“差生轉化獎”“和諧班級獎”“培養(yǎng)新人獎”“返老還童獎”“師徒創(chuàng)新獎”“青春激情獎”等多種獎項,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案。要采取教師自評、互評和學校行政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教師教育教學的各項工作實施多元化評價,分別評價出師德標兵、教學骨干、創(chuàng)新能手、家校配合模范、全能型教師等單項或多項“星級”教師。通過這些單項或多項星級教師評選,讓每一個教師能發(fā)現自己的長處,看到自己的希望,徹底從“題海戰(zhàn)術”“時間戰(zhàn)術”中走出來,勇于爭“星”奪“旗”,從而彰顯特長,激發(fā)工作熱情。
現實生活中,大凡某地某學校發(fā)生傷亡等安全事故,人們大腦的第一反應就是,某學校、某教師要遭殃了;各種媒體輿論也幾乎一邊倒,紛紛把矛頭指向學校和教師。在他們看來,似乎無論是何種原因造成的事故,學校和老師都難辭其咎。正由于這種認識誤區(qū),讓不少人把學校和教師當成了“唐僧肉”,只要發(fā)生與學生有關的傷害事故,都想趁機狠狠咬他們一口。
一是過分夸大學校教育的作用,無視了家庭、社會的責任。平時,無論學生在什么場合出現打架罵人等不良事件,人們大多會質問他們是哪個學校,哪個班的,哪個老師教的;遇到學生上學或放學途中偷摘人家的李桃、瓜果等,他們常常將其扭送到學校找老師處理,很少有人直接送去找家長的。在他們看來,只要學生上學讀書了,就該由學校教師教育管理了,學生出現什么問題,學校和教師都脫不了干系。就這樣,學校教育作用被無限擴大化,被看成是無所不能的了。
二是過分約束教師教育管理的手腳,縱容家長和學生的行為過錯。現實中,各種教育規(guī)章制度的頒布實施,嚴格規(guī)范著教師的行為,而對家庭則沒有什么制度去約束。很多時候,教育和懲戒完全對立、懲戒和體罰完全等同,嚴重束縛了教師教育管理學生的手腳。學生在學校違反紀律,教師只能采取說服教育,當說不服時通知家長,家長則可以不理睬,不配合。而一旦學生出了事,各種輿論就會不分青紅皂白地向學校或教師撲來;家長呢,則可以隨意到學校找老師鬧事,隨意撥打舉報電話,而出現這種情況,教師無論有理無理,都會受上級批評,遭輿論譴責。而對于家長,即使是無理取鬧,也會不了了之。久而久之,教師怕學生,怕家長,怕社會輿論,他們教育管理學生的手腳完全被束縛住了,心理壓力越來越大。
其實,促進學生成長,除了學校教育之外,還有家庭和社會教育,不能無限度擴大學校和教師的教育責任,而忽視家庭教育的作用。既不能因為教育和懲戒完全對立、懲戒和體罰完全等同而禁錮教師教育管理的手腳,也不能縱容家長無理取鬧,影響教師的正常工作。作為家長,不能將學生的成長全部推給學校,推給教師;作為當地政府和其他職能部門,不能將自己應當履行的職責和任務轉嫁給學校,不能把學校和師生當作裝不滿的“克萊因瓶”。
葉圣陶曾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除了良好的學校教育外,家庭和社會教育也很重要;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要真正減輕教師的負擔,就要厘清學校和教師的教育責任邊界,改變“嚴教師,寬學生、寬家庭”的局面。
當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管理者要廣泛開展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職能和教育法律法規(guī)宣傳,促使人們真正走出對學校教育的認識誤區(qū),為學校教育正名。要讓教育督促家長真正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遵循孩子成長規(guī)律,遵循教育規(guī)律,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承擔起先入為主的重要教育引導作用,給孩子潛移默化的正面教育影響;要努力構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為學生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大環(huán)境;要全面營造全社會尊重教育,尊重學校和教師的良好氛圍,促進家庭、學校和社會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形成教育的整體性和一致性,共筑“三位一體”的立體教育防線,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

一是減少不必要的“官樣”檢查,別讓泛濫的“進校園”活動太擾民。在學校教育管理過程中,必要的檢查和“進校園”活動,是對學校工作的有效促進與總結,有利于學校科學地制訂工作計劃,開展各項工作。可現實中的有些“檢查”過分注重形式,有的“進校園”活動與學校教育教學內容重復,或者不屬于學校教育的職責,這些檢查和活動的開展,既要求全面收集整理資料,又要求活動形成規(guī)模,教師為準備檢查資料,不得不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生為準備規(guī)模性活動展示,不得不利用其他文化課教學時間來排練。到最終,各方面的資料一盒盒,檔案一摞摞,堆滿一屋子。領導下來了,聽匯報,看資料,走馬觀花,可他們哪里知道,這將花費教師們多少個晝夜加班的心血啊。教育是實實在在的事業(yè),務虛的“官樣”檢查我們不需要,泛濫的“進校園”活動更應該摒棄。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充分履行自己的職能和職責,多思考怎么搞一些既不擾民,又是必需的、務實的、能發(fā)現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教育檢查,別讓過多的、流于形式的“官樣”檢查和活動影響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要還給學校一片安寧的教育環(huán)境。
二是合理地安排教師的日常事務,讓他們靜心教書,精心育人。當地政府、社區(qū)、教育主管部門和其他職能部門要尊重學校和老師的工作,減少不必要的比賽、文件和會議,減少與學校教育活動無關的事務攤派,減少“假、大、空”的培訓。切忌每每舉辦社會事務活動、社團活動都指派學校安排教師和學生參加,增加學校、增加教師和學生教學之外的負擔。教育培訓部門要與學校一道,多組織開展集體備課、師徒結對等校本培訓,改變“流于形式的假期學習和培訓”,以激勵教師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共同討論,既能有效節(jié)約時間,又能減輕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為參加培訓,每天起早摸黑,趕車、趕路、投宿等個人負擔。學校要合理安排教師的日常事務,減少不必要的會議和考試,讓他們能從許多不必要的繁雜事務中解脫出來,有時間、有精力去讀書,去教書育人。
學校的希望在教師,學校一旦擁有優(yōu)秀的幸福的專業(yè)教師群體,學校發(fā)展就能生氣勃勃,蒸蒸日上。當地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管理者,要善于舞動“制度管理”和“人文關懷”的雙重飄帶,真正關心教師的疾苦,切實減輕教師的額外負擔。努力做到,傾情關愛,真情溝通,增強教師的向心力;謀取福利,改善條件,激發(fā)教師的工作熱情;拓寬平臺,注重培養(yǎng),助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真正要把學校建成教師心靈成長的美好家園,讓他們能走出教室,走出辦公書案,給他們自主發(fā)展的時間和空間,以釋放壓力,快樂心情,真正享受到教師職業(yè)的幸福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