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加慧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分享經濟逐漸滲透我們的生活,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使用權分享”的本質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減少浪費和污染。文章定義了分享經濟的概念,多角度分析了分享經濟的特征,從經濟和社會的角度挖掘了分享經濟蘊含的價值。并提出了要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構建和完善參與者權益保障機制、建立與分享經濟相匹配的統計體系等對策措施,目的是為解決現實分享經濟實踐中的問題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共享經濟;價值;策略
一、分享經濟的特征
1. 網絡效應下用戶與平臺互促發展
分享經濟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基于互聯網信息平臺。供給方和需求方為平臺用戶。以色列經濟學家奧茲·夏伊在《網絡產業經濟學》中提出,“當一種產品對用戶的價值隨著采用相同的產品或可兼容產品的用戶增加而增大時,就出現了網絡外部性。”在這種情況下,分享經濟所依靠的互聯網信息平臺中參與的人數不斷增加,用戶從平臺中獲得和體驗的產品和服務也更加優質,而平臺運行的邊際成本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而降低。
2. 交易對象不斷拓展
分享經濟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人們最初參與分享經濟的目的是消耗過剩產能、減少浪費,主要交易社會閑置物品。隨著分享經濟的發展,協同消費理念的提出者Rachel Botsman在2010年出版的《Whats Mine Is Yours》一書中將協同消費模式劃分成三個類型,分別為產品服務系統、再分配市場以及協同式生活方式。其中,協同式生活方式是指有相同興趣的群體之間對時間、空間、技能、資金等虛擬資產的分享。根據劃分標準及分享經濟實際發展情況,除閑置物品外,碎片時間、盈余資金、知識技能、經驗、數據等無形商品也納入到了分享經濟的交易范疇內。
3. 全新的消費理念
傳統模式下的消費主義認為人們消費產品存在“購買產品、使用產品、淘汰舊產品、購買新產品”的過程。分享經濟中,消費者對“使用”概念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無需占有,僅享受產品及服務價值”的這種綠色環保的消費理念深受現代人的喜愛。在這種消費理念的[導下,消費者們的消費行為更加理智、環保、健康。
4. 多種技術支持
分享經濟對網絡有較高的依賴性,因此不可避免的融合了多種技術,包括手機支付、LBS、大數據分析等。這些技術的成熟為分享經濟的誕生創造了條件。據統計,截至2017年6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其中手機網上支付用戶規模達50185萬人,網民使用率為69.4%。由此可見,我國的手機第三方支付手段基本已經成熟,這為分享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同時,LBS基于位置的服務、云數據等技術的出現和進步也不斷的推進了分享經濟的發展。
二、分享經濟的價值
1. 轉變商業模式
傳統經濟以單一重資產模式為主要運營模式,即供應商持有大量固定資產。相比而言,分享經濟有輕、重資產兩種運營模式。在輕資產模式下,分享經濟交易存在三種身份,分別是供給者、需求者以及平臺。平臺是連接供需雙方的紐帶和橋,如Airbnb連接了個人房東和住客,網約車連接了私家車和乘客。平臺是分享經濟的核心,但其本身不擁有大量的固定資產。此外,平臺無需承擔固定資產的維修和保養費用,所有費用均由供應方承擔。這種類型的平臺投入較小,不占有物品和服務的所有權,有較高的附加值,屬于輕資產的運營模式。
在重資產模式下,平臺擁有雙重身份,在原有基礎上同時扮演了商品的供給方。如ofo小黃車和摩拜單車自建平臺,并自行生產大量的自行車投放到市場中。在這種情況下,平臺自身擁有了大量的固定資產,并需承擔固定資產的維護和保養費用,屬于重資產模式。
2. 創新盈利模式
在分享經濟中,對于供給者來說,出租產品使用權而獲得的租金是其主要利潤來源。而對于平臺來說,其利潤獲取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向供需雙方收取服務費,雙方在平臺上完成的每一單交易都需向平臺交納一定的服務費用。如Airbnb中的每筆預訂會向房東收取3%的服務費,向房客收取6%~12%的服務費。二是在向在平臺上投放廣告的廣告商收取推廣費。平臺產生的流量是巨大的,這將吸引廣告商來此投放廣告。二是利用平臺資源延伸服務價值。巨大的用戶群將會產生巨量的數據,通過數據分析,平臺可找出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及習慣,挖掘出數據背后更有價值的信息,并由此來延伸服務范圍,拓寬服務邊界。
3. 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指達成一筆交易所要花費的交易對象成本之外的成本,也指買賣過程中所花費的全部時間和貨幣成本。交易成本可分為搜尋成本、信息成本、議價成本、決策成本、監督交易進行的成本等。在分享經濟中,互聯網為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了極大可能,交易對象、產品服務及相關信息等更容易被獲取,信息相對及時、透明、對稱。如網約車的出現則可以使司機與乘客實現實時精準匹配,極大的降低了空車行駛的概率,減少了乘客的等待時間。此外,雙方可以更加清晰準確的了解對方的信息,降低了在交易過程中的風險。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促進交易的發生,定程度上提高了資源的配置效率。
4. 提供社交機會
參與分享經濟活動就不可避免的與他人接觸,除了日常交易中的社交行為,分享經濟還能使參與者找到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志同道合的人,相當于創建了一個興趣圈。尤其對于那些有小眾群體,分享經濟為他們尋找伙伴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徑。如在Airbnb上進行房屋短租,能夠結識房東,同時還能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Just Park創始人亞歷克斯·斯特凡尼在《分享經濟商業模式:重新定義商業的未來》一書中提到,“分享經濟通過認識陌生人并擴大他們的社交圈而獲得的普遍樂趣。分享經濟中的社交活動有助于人們結交新朋友,找到歸屬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實生活中的社交真空。
三、發展分享經濟的策略建議
1. 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
我國專門的征信政策法律還相對較少,在很多具體的方面尚未形成規定。因此要抓緊圍繞《征信業管理條例》等現有政策建立相關的配套制度和實施細則。同時加快民間個人征信機構的發展進程,推進數據共享,促進征信標準、信用評級統。此外,還要對征信機構進行必要的監管。還可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加快建設社會征信體系。如英國政府建立了面向消費者的個人身份驗證系統—GOV.UK驗證。消費者在提交個人信息之后,政府將通過移動電話運營商、信用機構:護照辦公室、交通管理局等多個機構來核實消費者身份。
2. 建立健全監管體制
對于政府而言,應首先建立健全監管法律,明確各經濟體的權責問題。同時針對在市場準入、社會保障、隱私安全、稅收征管方面出現的問題,建立相關的保障性制度規范,給予正常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地位,明確不合法性行為,使得經濟活動能有序的進行。同時,應不斷調整法律,以適應快速發展的分享經濟。
對于企業而言,要配合政府的監管活動,同時在平臺制定詳細的規則,用以規范平臺用戶的行為,為分享經濟中的具體的交易行為保駕護航;對于社會組織而言,可建立行業自律協會,實現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互相監督,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對于用戶而言,要積極配合政府的監管活動,積極監督和舉報有關不正當行為。
3. 建立與分享經濟相匹配的統計體系
經濟統計對于界定和衡量分享經濟發展規模、發展水平、發展速度對宏觀經濟社會的實際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在制定統計標準上,要明確行業分類標準和地區標準,以統一標準為原則,兼顧行業、地區之間的差別。同時要適時調整,對于新產生的分享實踐要及時的納入到統計之中;在調查方法上,要充分利用普查手段,全面掌握分享經濟發展現狀,同時應選擇重要領域和地區進行詳細調查。分享經濟的調查對象應同時兼顧大企業、小微企業和個人用戶,使調查數據更加準確、全面在改進核算方法上,應尋求合適的方法來對其進行核算,使數據能夠更加準確、實際的反映分享經濟的發展情況。對于難以在技術上進行統計的分享行為,可用廣告收益等來衡量其價值。
參考文獻:
[1]Frenken,K.,J,Schor.Puttingthesharing-
economyintoperspective[J].EnvironmentalInnovationandSocietalTransitions,2017(23).
[2]丁那.英國發展分享經濟的獨特視角[J].電子政務發展前沿,2016(02).
[3]李懷勇,張貴鵬.基n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創新[J].商業經濟研究,2017(01).
[4]解軼鵬,石玉.共享經濟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J].國家治理,2017(17).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