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和手機的交互方式,與之而來的手機界面層出不窮。本文探討的是基于用戶體驗的手機界面,其研究現狀/發展趨勢,以及如何更好的理解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方法和主題,將之體現在手機界面上,并從用戶體驗設計的角度出發,對改進手機界面的思路提供參考。
關鍵詞:用戶體驗;手機界面設計;交互方式;趨勢
中國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11-0074-02
手機界面是用戶和手機進行交互的窗口,隨著手機的普及,用戶對手機界面和體驗有了更加高的關注度。因為手機的物理特性和系統特性,它的界面必須要以此為基礎來合理的設計。手機界面設計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就是產品本身的Ul (UserInterface,用戶界面)設計和UX (User Experience,用戶體驗)設計,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且界限模糊,比如部分群體認為UI里面囊括了用戶體驗,專門被劃分為一板塊;又比如在做UX的設計師同時是UI設計師,因為這樣做更多的嶄新、具有創意的手機界面,反而容易忽視產品的易用性和實用性,隨著設計的界面越來越豐富,但用戶的體驗感可能會降低。本文拋開UI,只探討與分析手機界面中的UX設計。
專門做UX的設計師還不多,因為這是比較新興的職業,盡管以用戶為中心的這個概念很早就被工業設計師亨利·德雷夫斯倡導與研究,并且推行了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方法,之后被廣泛的運用到工業設計領域。但是理論基礎上的具體實踐需要等待時機來發育形成。這其中研究手機界面的用戶體驗的設計師相對更加稀缺,所以這個方向和趨勢都值得去探索和研究。
1用戶體驗分析
1.1感官感知分析
用戶的感官特征有視覺、聽覺和觸覺,感官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會做出相應的反應,依賴于人身體的知覺和本能的直覺。從某種方面來說,感官感知對外界接收的信息是非常直接的,設計中考慮最基礎和表層的部分,在手機界面的圖像、顏色和字體的處理方面,主要考慮用戶的普適性和舒適性。
1.2情感分析
情感是人類主體意識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唐納德將大腦活動情感層分為三種運作層次:本能、行為和反思。可以分別從這三個層次去思考和延伸,設計具有情感的手機界面。
這其中因為情感是主觀的,所以涉及個體和用戶體驗的差異性。個體差異性主要指的是每個用戶都是獨立的個體,個體與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包括年齡、文化、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用戶的互動和信息接受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用戶體驗感知上存在共同特征,所以面對所有用戶采取一般通用性設計原則。另外還有一些差異是針對特殊用戶的,如殘疾用戶、老年用戶、兒童等等,必須采取特殊設計原則。
1.3認知評價分析
用戶的認知心理是心理學研究的內容,現代心理學的主流認為認知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人的認知過程包括如何接受信息、如何將接受的信息表征和轉化、將轉化的知識存儲,并且指導我們的思想和行動。
用戶認知評價同樣體現在手機界面上,例如用戶對手機有基本認知,知道手機的操作方式、功能和作用,在使用完后對手機體驗感有所評價,根據用戶的認知評價,可以收集資料整合相關數據,對操作界面改進和優化。另外,在手機操作界面上主要強調它的易用性和可用性,可以避免過于關注表面視覺設計,從而忽略用戶體驗設計的重要性。
2基于用戶體驗的手機界面交互方式
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手機的用戶體驗,例如觸摸屏、多置攝像頭、指紋識別技術、衛星定位系統等等,解鎖了用戶與手機的多種交互方式,也增強了用戶的體驗感。從了解用戶的交互模式開始,分析各種可能的用戶體驗,能夠進一步了解和感知手機界面設計的重要因素。
2.1基本交互方式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是觸摸屏手機,是普遍的發展趨勢。觸摸屏是一種直接控制的指點設備,用戶可以直接用手指觸摸屏幕來控制界面,操作方式有點擊、長按、移動、拖拽等(如圖1),這種直接操作的方式使用戶能立刻得到觸感和信息反饋,互動體驗在虛擬網絡中達到類似真實的效果。而手機的操作媒介是手指,所以輸入受限,精準度不那么高,設計要考慮容錯范圍從而降低錯誤率。
2.2復雜交互方式
這里所說的復雜方式主要建立在基本操作互動的方式上,部分手機用戶不經常使用潛在功能,依靠一些觸控技術和傳感技術來實現,例如復雜的手勢控制,用敲擊、兩個拇指點擊、指關節畫出相對應的字母和圖形這些手勢來開啟部分功能(如圖2)。還有像鏡像投屏和多屏互動這樣的方式也是一種發展趨勢。
2.3多通道交互方式
基于視線跟蹤、表情識別、語音識別、手勢輸入、感覺反饋等新的交互技術,允許用戶利用自身的內在感覺和認知技能,使用多個交互通道,以并行、非精確方式與計算機系統進行交互。這種交互方式可能會更加高效便捷,影響手機界面設計的發展。
3基于用戶體驗的手機界面設計趨勢
3.1視覺設計
手機界面的視覺設計是改善用戶體驗的一部分。常見的視覺屬性有顏色、形狀、大小、位置等,通常以設計這些屬性體現不同的視覺效果。視覺也歸于感官感知層面,要遵循圖案、顏色和低層特征分析機制,使用戶看到的界面易于操作,重要信息容易被識別,減少視覺干擾和防止視覺疲勞。同時,在設計的過程中要考慮情感因素,傳達出整個設計的情感和理念,創造出符合用戶體驗的手機界面。
近幾年來,手機界面的尺寸變化也是值得關注的,屏幕尺寸有愈來愈大的趨勢。觸屏手機由原來的4-5.5英寸到如今的6英寸往上;屏幕比例由16:9-18:9乃至更多個性化的比例。市面上推出的全面屏、折疊屏、挖孔屏、水滴屏等等,這些都是手機外觀發展的新趨勢,可以從手機外觀入手,增加用戶的可操作范圍,拓展對手機界面設計的多樣性和創意性思維,從而提升用戶體驗感。
3.2交互設計
傳統二維交互方式,決定了用戶可操作范圍,可以這么理解,用戶已經被無數次“訓練”過,知道該如何操作,了解每個按鍵、按鈕所帶的功能和含義。在這種情況下,用戶體驗更加偏向有意識的體驗,也就是經常被提及的“愉悅感”。通過增強“愉悅感”,來達到更好的用戶體驗。
手機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往往加深了人機交互,例如2019年全屏幕指紋識別技術和全屏幕發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用戶有更直接和高效的使用方式,而這種迅速提升用戶體驗的方法唯有技術革新和飛躍能夠促成,因此,技術發展是必要的。當迎來新技術時,設計師、設計團隊需要做的是以界面來引導用戶,比如更多地考慮無意識的體驗,設計加入不突兀,使用過程流暢自然,用戶第一次體驗能夠快速地理解它的操作方式,并且界面能呈現用戶所需內容,就是較為合適的界面設計,在這之中,還要強調界面設計的實用性和易用性。隨后,可以根據用戶長期體驗的反饋,采納其中有用的信息,及時的優化和再設計。除此之外,注重細節方面的設計,也有利于用戶更深層次的挖掘,用戶能夠感知到設計者額外投入的這些精力,從而提升用戶體驗。
3.3情感化設計
實際上,情感化設計所涉及領域和涵蓋面非常廣泛,手機界面視覺外觀是本能層次的設計,界面交互時的“愉悅感”和效用是行為層次的設計,而反思層次的設計表現為手機這個產品的外在形象和手機界面設計的內在形象給人帶來的聯想和回憶,是關于自我形象、個人滿足、記憶等等。由于情感的主觀性,設計無法滿足每一個人,所以必須要確定目標用戶,在此基礎上,了解用戶的需求和目標就變得十分重要了。用戶的目標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長期的目標更是難以把控,用戶的需求由于個體的差異性、龐大的基數,使得設計方法的可操作性受到時間、預算和任務規模的限制。另外,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思想,經常被設計者不假思索的采用,導致過于強調用戶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對新技術設計的適應力。因為有些好的手機界面設計是由新的技術來創新設計,并不是基于這個方法進行用戶研究。所以,關注用戶體驗設計的同時,要注意發揮主觀能動性,面對復雜流動地走向,需要具備冷靜態度和洞察眼光。
4結語
手機界面中的用戶體驗設計需要一個成熟、高效的團隊,從定位和研究的產品出發,了解人機交互模式、產品功能和基本設計原則,到后期的分析和設計,直至最后產品開發和測試評估,不單單是設計師的想法,需要整個團隊的運作、意見和相互配合。UX也不單單是用戶的體驗,而是設計用戶體驗的過程。因此,手機界面的用戶體驗設計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整個用戶體驗領域也需要不斷地發展。界面設計的方法和理念要不斷地探索和研究要與時俱進,具有創新意識,才能推動UX設計領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唐納德·A·諾曼.何笑梅,歐秋杏,譯設計心理學3——情感化設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喬爾·馬什.王沛,譯.用戶體驗設計100堂入門課[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
[3]維爾.陳媛嫄,譯.設計中的視覺思維[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4]趙慧文,張建軍.網絡用戶體驗及互動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徐亞楠.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手機APP界面設計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8):54-55
[6]楊蓉.手機界面未來的發展趨勢[J].信息科技,2008 (03):76-77
[7]戈爾登·克里希那楊名,譯無界面交互——潛移默化的UX設計方略[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王蓉/1998年生/女/浙江寧波人/本科/研究方向為用戶體驗與交互設計(浙江嘉興3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