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繼文
(西藏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西藏拉薩850000)
西藏位于我國西南邊疆,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主體,地形復雜多樣,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境內海拔7 000 m以上的山峰有50多座,8 000 m以上的有11座,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
西藏地處南亞與中亞的結合地帶,北與新疆和青海毗鄰,東與四川相望,東南與云南相連,南與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等4國接壤,邊境線近4 000 km,是我國西南天然屏障和通往南亞的重要門戶。西藏是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重要的“西電東送”接續基地、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
西藏境內河流眾多,水量豐沛,是亞洲水塔和我國水資源及水能資源戰略儲備基地。全區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88萬億 kW,約占全國總量的1/3;技術可開發量1.76億 kW,約占全國總量的1/4,均居全國首位。
受經濟發展和地理位置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西藏水力資源豐富的優勢還沒有得到有效發揮。截至2017年底,我國已建水電裝機容量3.41億kW,約占全國電源總裝機容量和全國非化石電源裝機容量的19.2%、52.5%,全國已建水電裝機規模(不含抽水蓄能)約占技術可開發量的47.3%。截至2017年底,西藏水電裝機容量177萬kW,僅占技術可開發量的1%,遠低于全國平均的47%,已在建水電站裝機容量500萬kW,僅占技術可開發量的2.8%。經統計,我國待開發水力資源一半以上集中在西藏,我國水力資源最為集中的十大流域中,雅魯藏布江、金沙江、怒江3條河流待建裝機容量占十大河流待建總規模的75%以上,其中雅魯藏布江占40%以上,開發潛力巨大。
1956年奪底水電站的建成投產,開啟了西藏水電發展的歷史。但西藏水電開發基礎差,受開發條件和自身用電需求小的影響,長期以來以支流中小型水電開發為主。“十二五”以來,西藏水電進入較快發展時期,相繼建成老虎嘴、旁多、果多、多布、藏木等多個大中型水電站,裝機容量從2010年約60萬kW增加至2017年的177萬kW,增加值占全區發電裝機容量增加值的75%以上,在有效提高電網發供電能力及供電可靠性、不斷增加西藏用電人口、實現清潔電力外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藏木水電站的投產,實現了西藏電力發展由10萬千瓦級中小型水電站到50萬千瓦級大型水電站的重大跨越,實現了在高寒高原地區建設世界上海拔最高大型水電站的重大突破。“十二五”末金沙江蘇洼龍水電站的核準開工,標志著 “西電東送”能源接續基地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水電建設方面,目前全區多個大中型水電站正在建設中,在建水電裝機規模556萬kW。河流水電規劃方面,金沙江上游、瀾滄江上游、雅魯藏布江中游等水電規劃完成審批,帕隆藏布、易貢藏布、怒江上游、那曲河水電規劃待審。項目前期勘測設計方面,開展前期勘測設計的水電項目30多個,總規模達到2 800萬kW。能源戰略規劃方面,完成了水能資源復查工作,進一步摸清全區資源家底;完成清潔能源示范省區規劃、藏東南水電能源基地規劃等研究工作;基本完成了西藏水電開發生態紅線劃定工作和藏東南水電開發與國際關系研究。
西藏水電的開發與建設大大提高了西藏能源電力供應保障能力,在保護西藏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西藏工作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定不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堅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堅定不移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確保國家安全和長治久安,確保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確保各族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確保生態環境良好。六次會研究部署了進一步推進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特殊優惠政策,為推動西藏發展穩定提供了強大動力。當前,西藏進入了發展穩定的最好時期,連續多年GDP保持兩位數增長,增長速度名列前茅。各民族團結和諧,社會持續全面穩定,為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能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西藏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能源的保障和支撐。西藏生態敏感脆弱,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和環境保護要求嚴格限制化石能源消費。西藏有著豐富的水能、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具備以清潔能源體系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條件。西藏電網規模小、調節能力差、結構薄弱,限制了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的規模接入和消納。受到技術經濟等因素的限制,光熱也不具備大規模開發條件。因此,西藏能源生產和消費均應以水電為主,發展水電是西藏實現以清潔能源體系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任務。
西藏經濟發展長期靠“輸血”,自我“造血”功能嚴重不足。水電開發將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在我國當前的脫貧攻堅戰中,水電是優先選擇的扶貧能源項目之一。水電資源是西藏的優勢資源,開發西藏水電是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水電開發扶貧精神,促進貧困地區發展的重要舉措。開發西藏水電可有效拉動西藏經濟增長、顯著提高西藏財政收入、顯著帶動西藏產業發展與結構優化,有助于促進百姓脫貧致富、推動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對全力推動西藏經濟社會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能源需求將持續增長。我國能源和電力的生產和消費均以煤炭為主,煤炭所占比例均超過了其在剩余可開采儲量中的比例,能源電力生產消費結構存在嚴重的不合理,導致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同時確保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必須推動實施能源生產消費革命,堅持實施能源的綠色發展戰略,即加快調整能源電力結構、增加清潔能源供應,實現終端能源消費清潔替代。我國常規能源構成及能源生產消費結構如表1所示。

表1 我國常規能源構成及能源生產消費結構
注:我國一次能源生產中,煤炭占75%,石油和天然氣占16.5%,在我國剩余能源可開采量中占有重要比重的水電僅占6.7%。我國能源消費中,煤炭占67%,石油和天然氣占25%,水電僅占6.2%。能源生產消費結構均存在嚴重的不合理。
西藏是世界上清潔能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在確保生態安全的情況下,西藏清潔可再生能源可開發量約10億kW,其中水電1.76億kW,是我國常規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將成為我國未來電力發展的重要來源。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加快構建以水電為主、多能互補的綜合能源體系,建設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是推動能源生產消費革命、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富民興藏的戰略選擇。
綜上,發展西藏水電直接關系到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實施,是推動實施能源生產消費革命的有力保障。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和“建設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的戰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能源發展戰略思想,把發展水電作為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保能源安全的重要戰略舉措,提出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堅持實施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堅持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我國水力資源居世界首位,加快開發水電是實現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西藏水力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約占全國總量的1/4,全國待開發水電中約50%分布在西藏,西藏水力資源具有顯著的資源優勢和后發經濟優勢,是深入實施“藏電外送”和“西電東送”能源接續的戰略核心。發展西藏水電,建設“西電東送”接續能源基地,參與全國一次能源平衡及電力平衡,是我國能源和電力結構轉型的需要,是壯大國家清潔能源產業、調整能源結構的需要,是西藏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接續川滇送電、使我國水電西電東送永久利用的需要,是帶動西藏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開發和外送、實現我國非化石能源發展目標的需要,是拓展我國在南亞地區的戰略空間、保障國家水資源安全、提升國防保障能力的需要。
因此,發展西藏水電是促進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西藏雪線呈現上升趨勢,對雪域高原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同時,我國大氣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多地區霧霾頻發,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為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美麗西藏,并確保實現國家減排目標和對國際社會的承諾,必須堅持實施能源的綠色發展戰略,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重。
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水電具有顯著的技術經濟優勢。截至2017年底,全國尚有一半以上裝機近3.5億kW的水能資源未開發利用,其中金沙江上游、瀾滄江上游、怒江上游以及雅魯藏布江等藏區水電技術可開發量達2億kW,而雅魯藏布江干支流待開發裝機超過1億kW。遠景若按照將1億kW西藏水電調入潛在受電區,將可滿足我國未來新增電力需求的37%,將占目標市場發電能源結構的6.2%,每年可提供5 000億kW·h電量,每年可節約燃煤近1.6億 t、減少CO2排放3.8億 t、減少SO2排放約1 160萬t、氮氧化物670萬t,這將大為改善我國能源結構,改善局部氣候和生態系統。同時,高質量的水電集約開發,可使我國土地資源高效合理利用,實現更大范圍的生態環境保護。另外,水電開發可使西藏全面實現清潔能源電氣化,推動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和綠色轉型,減輕對生態脆弱地區發展的承載壓力,形成良性發展。
因此,發展西藏水電是西藏生態屏障建設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
目前西藏已建內需電源以中小型水電和光伏電站為主,已建水電調節性能差,枯水期發電能力不到豐水期的20%,而用電負荷又呈現冬季高、夏季低的特點,進一步加劇了冬春季節的電力供需矛盾;大型光伏電站的發電具有較大隨機性,且晚上不能發揮作用,西藏電網冬季枯水期結構性缺電和夏季豐水期棄水棄電并存的現象仍未改變。從西藏水電資源稟賦及未來發展看,電源結構性矛盾和枯水期嚴重缺電問題仍是關系西藏能源電力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問題。
由于資源條件及電網規模的限制,未來一定時期內滿足區內用電需求的電源以水電為主。西藏水電開發條件和經濟性相對較差,自我發展能力弱,水電前期工作程度總體較低。從“十二五”規劃電源實際執行情況及“十三五”規劃評估結果看,滿足區內需求的水電電源項目執行情況不容樂觀,項目儲備難以支撐“十三五”后期乃至“十四五”期間的用電需求。
西藏水電資源多位于高寒、高海拔、高地震烈度的區域,地質條件復雜,對外交通條件差,大多數工程自身造價較高,相應減低了市場競爭力和項目收益率。西藏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電價承受能力有限,水電開發市場化推進難度大。目前主要采取國家財政一次性補貼建設資金的辦法來補貼發電企業建設和運行成本,但財政補貼爭取難度大,項目推動困難。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環保意識提高,黨中央多次提出要加強和堅持生態文明建設,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經濟發展理念。西藏生態系統脆弱,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區內各類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生態環保敏感因素相對較多。處理好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西藏水電開發必須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根據目前成果,初步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占全區國土面積的48%,其中水電項目用地與生態保護紅線重疊區域約2 700 km2,生態環境保護對水電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西藏水能富集地區大多地形復雜,山高谷深,耕地很少,宗教設施數量多,水電開發區域涉及遷移人口雖少,但主要是藏民族,耕地資源缺乏及宗教信仰影響等問題相應加大了工程移民安置難度。
我國已設計和建設了眾多世界級水電工程,在水電規劃、勘測、設計、施工、設備制造、建設和運行管理等方面擁有了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和經驗。但西藏待開發水力資源大多具有區域地質構造背景復雜、地震頻發烈度高、環境敏感因素多、生態環境脆弱、工程規模巨大、交通運輸條件差、工程技術難度大的特點,其開發仍面臨諸多關鍵工程技術問題,如高地震動參數、超深厚細顆粒覆蓋層上筑壩技術問題,落差集中河段深埋超長引水隧洞群的布置,高水頭、大流量、超高PD值壓力管道及岔管的布置,多機組大型地下廠房洞室群成洞條件,高寒缺氧地區的施工技術,高水頭大容量水輪發電機組設計制造技術水平,截彎引水開發沿支流河谷布置梯級的安全運行問題等。以上問題使西藏水電開發面臨巨大的挑戰,需進一步加強工程技術的科學研究,依靠科技支撐,確保西藏水電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受自然條件及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西藏電力領域尚未形成市場經濟條件下自我發展的機制。目前西藏電力經營和管理尚未完全實現“廠網分開”,現行的上網電價不能客觀反映水電站建設和運營成本,水電建設經營企業總體處于虧損狀態。這些都影響和制約了西藏水電事業加快發展。另外,同全國其他地區水電一樣,西藏水電工程大多承擔著一個或多個綜合利用功能要求,發揮著社會效益,但政策傾斜上卻沒有相應體現,致使工程建設運營成本與效益回收不匹配,降低了項目自身的財務生存能力。
現階段以至今后一個時期,亟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建立水電開發利益共享機制、水電開發投入長效機制和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水電開發效益回收機制。
西藏水電是我國未來電力發展的重要來源,是我國實施能源和電力結構優化調整的重要支撐,西藏大規模水電開發主要用于電力外送。但由于地理位置偏遠,開發條件較差,西藏水電建設和輸送成本均較高,在缺乏扶持政策的前提下,在受端市場缺乏競爭力,影響了企業投資開發的積極性。西藏水電的有序開發和合理消納,需要協調發、輸、用三方利益,提高水電開發和輸電投資效益,采用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機制,統一規劃消納市場、外送通道和電源點開發。需要進一步認清水電特性和優勢,反映水電在受電區的環境效益價值,合理制定西藏水電外送電價機制和國家補償機制,促進水電資源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西藏外流水系約占西藏總面積的49%,流域面積約58.88萬km2。我國在跨境河流上水電開發起步晚,開發程度低,發達國家在跨境河流上的水電發展已經完畢,目前國際上對跨境河流的開發存在諸多不合理的限制,這些限制使我國上游國、源頭國的地理優勢很難發揮,以后的爭議還將日益增加。事實上,我國的水電開發不僅不影響下游國家水資源安全,還在下游防洪抗旱、流域上下游信息合作、跨境河流全流域開發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因而,如何突破限制,在最大限度地開發水力資源的情況下,促進信息對等交流和國際合作,維持與周邊國家的良好合作關系,避免跨境河流爭端的發展,就成為西藏乃至我國水電開發中需考慮的重要問題。
西藏水電資源尤其是以藏東南水電能源基地是我國重要的戰略儲備資源,加快推進西藏水電開發,在提升西藏經濟發展能力、實現我國能源電力結構性改革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對于深化國際能源合作,建設“一帶一路”面向南亞開放重要能源通道,增強區域能源安全協同保障能力和流域防洪能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遵循十九大提出的能源發展戰略思想,在保護好生態環境、妥善安置移民的前提下,積極推動開發西藏水電,把發展西藏水電作為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確保能源安全、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圍繞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及能源發展總體思路、我國能源發展戰略,分析西藏水電資源特點和前期工作情況,提出西藏水電發展近期發展規劃和中長期發展展望,如表2所示。

表2 西藏水電電源建設規劃和中長期發展展望
西藏水電近期發展規劃思路為:大力開發水電、打造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2020年實現電力裝機容量翻一番,清潔能源基地外送實現突破。
近期水電發展重點任務:加強水能資源復查和開發利用布局,加快推進內需水電工程建設,積極打造水電戰略支撐產業,不斷推進開發機制改革,推進科技創新。
“十三五”水電發展中期評估結果顯示,由于受電力市場、通道建設、經濟性、體制和政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個別水電重點項目前期工作和建設推進程度滯后,加大了近期規劃目標完成的難度。
西藏中長期水電開發一是滿足區內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二是實施藏電外送,建立水電戰略支撐產業。需充分考慮西藏特點,結合西藏實際,科學合理規劃、有序加快開發。
4.2.1內需水電
西藏內需水電開發主要集中在雅魯藏布江干流中游及其支流(帕隆藏布除外),怒江、瀾滄江支流(玉曲河除外),開發條件較好的國際河流和內陸河流等。重點按照滿足用電需求、優化電源結構、多電源互補的原則,提出內需水電發展規劃。
按照相關規劃研究,2030年前重點項目主要有:雅魯藏布江中游街需、冷達、仲達、巴玉,多雄河林芝,朋曲康工水庫,易貢藏布忠玉水庫,瀾滄江側格、約龍,金河瓦托、勒珠,象泉河阿青水庫,那曲江達水庫。2030年后將重點開發以上河流剩余梯級。
4.2.2外送水電
西藏外送水電集中在雅魯藏布江干流下游及其支流帕隆藏布(含易貢藏布下游部分河段)、金沙江上游、瀾滄江上游、怒江上游及其支流玉曲河。以全國能源資源優化配置為目標,統籌考慮藏東南水電及西南水電的開發時序,合理利用西藏及西南水電送電通道,提出西藏外送水電建設規劃。
2030年前重點項目主要有:金沙江上游葉巴灘、巴塘、拉哇、波羅、昌波、崗托,玉曲河轟東、扎拉、碧土、中波,怒江松塔,瀾滄江班達、如美、古學、曲孜卡。2030年以后除繼續開發以上河流剩余梯級外,將重點轉向雅魯藏布江下游和支流帕隆藏布。
按照目前研究成果,至2050年西藏水電基本開發完畢,2020年、2030年、2050年西藏內需和外送水電裝機規模合計分別為310萬、2 100萬、1.16億kW。
開發西藏水電資源,建設“西電東送”接續能源基地,深化能源國際合作,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是西藏人民的福祉。我們深信,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自治區黨委和各級政府的堅強領導、西藏人民
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西藏水電發展面臨的問題一定能夠得到解決。在這里,我呼吁各能源央企和發電企業積極投入西藏水電建設事業,各有關部門、各研究單位和設計院進一步關注和支持西藏水電技術發展、政策研究和人才儲備,作為西藏本土企業的西藏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也將努力為推進西藏水電的科學有序開發、實現雪域高原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的同時,為國家能源安全及電力結構調整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