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煒 陳萍 康錦潤
摘要:我國鄉村的改造主要集中在改善當地村民的生活質量、美化周邊環境、提供游客農業文化體驗、加強村民的家園認同感、保障村落健康持續發展。文章從我國現階段鄉村的現狀及問題出發,通過對“大李村田園綜合體規劃設計”的實踐,梳理鄉村空間形態,有針對性地提出具有鄉村特色、符合鄉村實際的建設方法,探尋城市近郊鄉村發展的方向和模式。
關鍵詞:美麗鄉村;傳統風貌;地域特色;民居
《不喪失靈魂的進步》一書中,瑞士的農業科學家阿伯特曾指出不可替代的特征和價值是村落所獨有的。
我國許多鄉村的發展是無序的、混亂的,甚至在一夜之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另一方面,在當下泛濫的信息傳播推動下,新農村建設迅速推進,各地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新農村建設運動,大規模的開發營造不可避免地伴隨著問題的產生,截止2014年底全國56.6萬個行政村,已經編制了村莊規劃的占52%,其中真正符合農村實際且能指導建設實施的村莊規劃僅有10%左右。這些新農村的建設,多數脫離農村實際,照搬城市規劃模式,使鄉村所具有的復雜性、特殊性及地域性消失殆盡,出現了千村一面的狀態。
一、選取實踐設計目標
淮安市大李村位于鹽河鎮西南,北部緊靠王元村,南部與淮安工業園區接壤,村域總面積約5.5平方公里,村落形態為散布的帶狀聚落,轄17個自然村,總人口2374人,共594戶,村莊建設用地面積75.54公頃,人均建設用地面積318.2平方米。
大李村周邊交通便利,市民從淮安市中心僅需半個小時的車程即可到達。周圍被農田包圍,形成相對開敞的環境。村域北部有盆景園和農業科技園,是首批江蘇現代農業科技綜合示范基地。近年來,這些農業科技園為周邊村民提供了番茄、辣椒、黃瓜等農作物的種苗,并有大面積的水果采摘區域對市民開放。
二、設計目標的現狀及問題
大李村地理位置較為優越,交通便利,自然景觀種類繁多。大李村整體環境的優勢在其村莊的高綠化率,有著美麗的田園景色和原生鄉村聚落所擁有的開闊居住空間和生活空間。其劣勢在于整體村落布局較為單一,村中缺少公共設施和村民活動場所,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公共廁所環境較差,布局散亂,這些都沒有達到國家對村莊建設的標準。到處可以見到牲畜,給人的印象較為雜、亂、臟。經過分析整理,大李村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民居建筑缺乏整體性,傳統特色不足
大李村的鄉村布局過多模仿了城市的痕跡,房屋建筑樣式、風格不夠統一,忽略了江淮地區農村住宅的傳統地方特色。尤其隨著鄉村的經濟發展,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村民對原有住房進行了各自的升級改造,使得農村住房的歷史文化特征逐漸淡化,村落布局缺乏整體規劃設計的意識,不能和周圍環境協調,破壞了原有村莊的整體性。
(二)公共服務設施數量不足,缺乏活動空間
大李村設有村委會、村衛生室和老年活動室,但這些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卻集中在大李村南部,距離多數村民的居住地較遠,使用不便。走訪調查中發現村委會和村衛生室基本還可以滿足村民的行政和衛生要求,村民最不滿意的是文化體育設施的建設,老年活動室位置較偏,而老年人本身活動不便,文化活動室和老年活動室常常只有附近村民光顧,利用率低,加之文化設施多年未更新、簡陋老化,早已不能滿足村民的要求,村民大多自由選點,自娛自樂。
(三)農業設施功能單一,缺乏創新新型農業
大李村北部有欣凱生態農業科技園、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和蔬菜科學研究所,依托這些具有吸引力的設施,不少城市居民會在周末、節假日以家庭為單位帶孩子到園內體驗。
根據對游客的咨詢,這里雖然有較大的農業基地,但是品種單一,以科研育苗為主,并沒有對外宣傳,也沒有針對性的開放,所以來參觀的多數是“路過”的游客。從鄉村旅游的角度來分析,大李村缺乏諸如接待、咨詢、住宿、交通等服務設施,其次現代農業科技園較為分散,園內的規劃設計不能注重游客的體驗、功能單一等問題也較為明顯。
(四)村莊沒有進行統一規劃,缺乏景觀設計
目前,大李村沒有進行過整體規劃設計,所有建筑都是村民自行建造,設計的樣式也比較雜亂,雖然整體建筑中仍具有淮安地域特色,例如清水磚墻、“一門三搭”以及高蹺的屋脊等。村內將農業科技園和村民住宅嚴格分開,一刀切的方式顯得過于粗暴,也造成了村莊和農業科技園的聯系不便等現象。
(五)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生活環境較差
鄉村原生環境的保護是在進行新農村建設時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在一些鄉村建設中,少有人意識到鄉村自然景觀的獨特性和重要性,對鄉村資源狂放、粗暴的開發方式,使鄉村本有的自然景觀、生態等元素造成嚴重破壞,致使鄉村中的傳統建筑物、地域獨有的植物群落、樹木等都沒有得到重要的保護和保存,文化景觀和生態風貌消失殆盡。
(六)小結
以上矛盾和問題在鄉村各階段的發展中都會不可避免的出現,村落的環境、建筑及空間環境所面臨的臟、亂、差、無序、失衡、文化缺失以及基礎設施落后等種種問題的根源。這就是當前農村怎樣進行鄉村規劃可以融入村落自身特點且使村落的環境變化和社會發展協調一致就成為解決當下鄉村矛盾問題的關鍵。
三、更新設計與實踐
更新設計中將大李村定位為“田園綜合體”(圖1),立足于大李村及其周邊現有的現代農業產業優勢資源,以農業觀光、鄉村文化觀光體驗為主要功能,在發展優勢產業的基礎上吸引城市居民體驗觀光;并為村民提供愉悅的居住生活空間,創造就業機會,把部分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吸引回來,解決當前“空心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實際的社會問題。
(一)設計思路及主要解決問題
大李村距離主城區近,有良好的自然資源,民居建筑自然分布,屬于典型的蘇北村莊布局的區位優勢。針對大李村的優勢進行了規劃設計(圖2),盡量保持村莊原貌,把廢棄的村委會改造為村民活動中心,新建游客服務中心和農業觀光體驗中心,并把部分民居改造為民宿。在設計中融入傳統元素,地域文化和民居特色,發掘農業文化潛質,形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綜合體,人們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進行“微旅游”。規劃設計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規劃設計中,將現代農業科技園融入鄉村聚落之中,當地居民不僅可以近距離地體驗現代農業的便利,也可以給游客帶來更加真實的鄉村感受。
其次,方案中對鄉村旅游地部分缺失的功能進行了補充。在大李村西北入口處增建了大李村游客服務中心,不占用農業用地的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鄉村有限的公共空間。在現代農業科技園的周邊,選取了幾戶村民的住宅進行了民居改造,以滿足鄉村旅游地住宿功能的需要。
再次,現代農業科技園由農業觀光體驗區、游展覽服務及現代農業體驗區等功能組成。農業觀光體驗區、游展覽服務設置在主入口附近,方便交通聯系;現代農業體驗區依據現有的地形和交通環境進行分區布局。農業觀光體驗區主要分為三大區域,蔬菜區,水果區以及對外出租體驗區。蔬菜區,水果區主要采用集體管理、采摘為主,出租體驗區可對外出租經營,游客可以短期或長期租借栽種,體驗農業文化。
最后,將游客服務中心設置在村莊西北的主要出入口附近,方便管理及游客進入大李村。游客中心采用不同的集合體穿插而成,隨性而動感,富有現代氣息又兼具鄉土文化,建筑材料也極為講究,均采用當地盛產的紅磚作為墻體材料,輔以現代感十足的玻璃,使現代與傳統相互碰撞。內部功能主要劃分為游客接待區、展示區、休息區、辦公區以及附屬功能用房。游客中心東側是大片稻田,方便游客在稻田中進行漫游體驗,近距離接觸農業作物。
(二)改善村落公共空間,提高生活質量
改善大李村的公共空間以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同時,也給外來人更多地接觸鄉村文化的機會,改建為村民文化活動中心的方案應該選擇舊有建筑,既保護了農業用地,也最大化地利用了現有資源。村民活動中心的功能可以選擇圖書館、棋牌娛樂室、鄉村文化體驗中心和多功能廳等功能組成,整體建筑用材以磚瓦等傳統的為主,環保節能,還具有傳承作用,村民文化活動中心作為鄉村的公共空間,其景觀環境的處理應注重對鄉村傳統文化的表達。
(三)改造民居建筑,發展民宿經濟
在改建民宿的過程中,我們尤其注重地方特色的融入。淮安處于中國的江淮地區,其建筑風格也兼具徽派建筑的風格特征和北方建筑的特征。在建筑色彩上,江淮建筑以青灰色為主,建筑材料以磚木為主,建筑布局以天井方式為主。
四、結語
近年來,隨著鄉村經濟的發展,美麗鄉村建設運動在我國不斷推進,如何將村民作為鄉村真正的主人,既避免照搬城市的規劃模式、又可保留鄉村的建筑文化,最終找出適應鄉村發展的更新改造方法才是關鍵。但愿鄉村是自然聚落的最后守護者,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適應美麗鄉村設計實踐。
參考文獻:
[1]白濤.傳統鄉村民居更新的“內力”誘導理論探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5).
[2]盧作保.江淮地區傳統建筑風貌淺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24).
[3]康錦潤,陳萍,王成修.淺析淮安市傳統民居的形成因素[J].中外建筑,2015(06).
*基金項目:2017年江蘇省住建廳科技項目“基于建設美麗鄉村的淮安地區傳統村落與民居保護研究”(編號:2017ZD127);2017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城市極速發展情況下的‘城中村更新改造的問題與對策研究”(編號:17SYC-150);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研究課題“‘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遷徙途徑及重建模式研究”(編號:18YJC760034)。
(作者單位:淮陰工學院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