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單單
摘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收入水平,全國很多地區正在圍繞“三變”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新型集體資產管理方式,以“還權賦能”為核心,建立產權明晰,流轉通暢的現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文章從收入結構視角出發分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機制,以求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拓展農民增收致富途徑,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關鍵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民收入;“三變”改革
一、前言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步入了新階段,政府也在不斷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文件《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也強調要落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創新農村相關經濟體制,保障農戶的相關權利,不斷完善農村經營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能明顯促進農民收入水平增加,農村的農業現代化以及農村經濟發展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使集體經濟逐漸發展壯大,并且保護村集體成員享有收益方面的分配權利。此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高農戶財產性收入,使得農民經濟與社會身份分離,并且保證其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得到確認。農村集體產權改革也能夠極大地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關系的建立、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增加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的壯大。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要明確股權監管的重要性,提高成員利益分紅。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引入市場交易機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現了農民土地等產權的流轉和市場化交易,對于提高農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助于集體資產占有、使用、收益、分配的關系明晰,對于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保障村民權利,提高村民的財產性收入作用顯著。農民是村集體的成員,有權利獲得承包土地,同時作為農村村民也有權利獲得政府下撥的扶貧資金,則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農民的權益,不使其受到損害。產權明晰可以維護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以及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收益權,同時集體經濟股份合作方式的推行可以農民對自身擁有的所有權方面的認知,可以充分調動農民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引入市場運營機制可以盤活農村的各類生產要素,促進農村繁榮,增加了農民收入。有學者通過對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研究發現,改革主要是構建土地產權體系,完善產權制度權能,優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進而提高農戶的收益水平。也有學者通過對溫州實踐的研究發現,要進行產權改革必須明確集體資產所有權歸屬,解決集體資產產權主體缺位問題,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既維護了農民對集體資產控制的權利和剩余收益索取的權利又提高了農民財產性收入。那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到底是如何促進農民增收的呢?我們將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民收入各組成部分的影響機制來分別分析。
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機制
眾所周知,農民的收入構成主要是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與各種轉移性收入。由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轉移性收入的影響相對于其他方面比較小,這里不作討論。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的具體機制:首先,財產性收入方面。隨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盤活了農村的各種生產要素,使得農村“三資”確權到戶,保障了農戶的權益。現實生活中,很多鄉鎮村集體以集體土地、森林、草地、荒山、灘涂等自然資源性資產和房屋、建設用地(物)、基礎設施等可經營性資產的使用權,通過協議或者合同方式,投資入股合作社、集體種養殖企業等新型集體經濟組織、享有股份權利,同時盤活了集體資產,提升了農戶收入水平和促進農戶收入結構調整。隨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推進,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產生,農民可以通過將自己的土地、房產入股集體經濟、合作社或者企業等經濟主體,可以獲得企業或者合作社每年的保底收入以及分紅收入,部分鄉鎮村集體可以以土地、荒山、水域等集體資源投資入股,將獲得的投資收益在村集體委員會和村集體農民個體成員進行分配,農戶因此也可獲得財產性收入。其次,工資性收入方面。隨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開展,大部分村民將土地作為資產入股或者提供給集體經濟、合作社或企業租用。完成土地流轉后,很多農民可以從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使農民獲得了租金收入與工資性收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可以促進勞動力大量轉移,由于當地有合作社或者外來企業的進駐合作,故在當地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可以吸納一部分當地村民就地工作,此外,有些村民也可能會因為外地打工會有更高的薪酬而選擇去外地就業,促進勞動力大量外流,隨著農民由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工作的轉移,其工資性收入必然大幅提升。最后,經營性收入方面。鑒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行,農民可以有機會在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帶動下進行餐廳、便利店、超市以及農家樂等的經營來提升家庭的經營性收入水平。例如在山地特色旅游景區或者美麗鄉村示范園區這類的村集體經濟中,景區或者園區內的農民有機會獲得景區或者園區內的小吃街、餐廳、零售店等工商業的承包經營權,農民也因此提高了其家庭經營性收入水平。除此之外,部分農戶仍在旅游景區內部居住,他們沒有把自己的房屋等資產投資入股集體經濟組織,而是經營家庭農家樂等個體工商業,也使得家庭的經營性收入水平增加。
三、政策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議。第一、從政府主導到參與式改革,積極保障農民權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最終目標和根本任務在于通過改革實現農村的跨越性發展,農民得到增收和最大實惠。因此,農村產權改革是需要政府與農民共同配合來發揮作用的,政府除了要發揮其主導作用之外,也要注意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民自下而上融入進來,積極加強培養農民自治能力和主動參與精神。通過賦權于民,落實農戶在產權改革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對農戶進行教育和培訓,培養和塑造新型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農民,積極參與到具體改革過程中,激發農民的生產潛力,強化農戶的組織化水平,保護農戶的合法權益。
第二、推進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抓住全國正在開展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契機,明晰產權關系,規范農村新型集體經濟主體構建,保障集體組織成員合法權益,建立健全和市場經濟相匹配的經濟運營新機制,出臺扶持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的有關政策,擴大其經營發展范疇,以鄉鎮集體為單位整合農村資源資產,采取資產重組、入股共營、縱橫聯合等方式,增強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對接市場能力。
參考文獻:
[1]方志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若干問題[J].中國農村經濟,2014(07).
[2]黃延信,余葵,師高康,王剛,黎陽,胡順平,王安琪.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4(04).
[3]宋洪遠,高強.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軌跡及其困境擺脫[J].改革,2015(02).
[4]“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政策問題研究”課題組,夏英,袁崇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的股權設置與管理分析——基于北京、上海、廣東的調研[J].農業經濟問題,2014(08).
[5]張文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三分三改”的溫州樣本[J].農村經濟,2015(06).
[6]張應良,楊芳.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踐例證與理論邏輯[J].改革,2017(03).
[7]王賓,劉祥琪.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股份化改革的政策效果:北京證據[J].改革,2014(06).
[8]曲福田,田光明.城鄉統籌與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J].管理世界,2011(06).
[9]馬永偉.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溫州的實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6).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