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謝黎
摘要:文章理論分析得出我國14片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理論分析基礎上加快實施連片特困地區教育、醫療、交通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積極實施生態農業跟精準農業的發展路徑,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跟經營體系,積極開發連片貧困地區的優勢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可對連片貧困地區扶貧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鄉村振興
一、文獻綜述
貧困問題是全球性發展難題,消除貧困也是我國扶貧戰略目標之一,早在2003年,浙江省委書記在浙江“兩會”上提到“欠發達地區要提倡自力更生的觀念,倡導自我發展的能力”。我國扶貧政策的演變趨勢大概可以分改革開放前跟改革開放后兩個階段。改革開放前,我國扶貧政策以單一的救濟式扶貧為主;改革開放后,我國減貧成效顯著,主要得益于經濟的快速發展跟政府主導下的扶貧減貧工作,扶貧工作重點由改善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條件、提高貧困人口能力的區域性開發扶貧轉向精準扶貧。2011年國務院扶貧辦將14個連片貧困地區作為扶貧主戰場, 其目的是為促進14片特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與貧困人口脫貧, 決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在現行標準下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 貧困縣全部摘帽, 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提供支撐。
既往的扶貧文獻研究大多基于貧困的視角跟某一單一區域與省份作為研究,很少在基于全國整體區域貧困并集合國家發展戰略下的社會扶貧研究。如(魏后凱,2014) ,從城鎮化跟農村發展的角度指出:“到205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到達一定增長極限水平后,城鎮化率基本接近這個極限水平后,進而完成城鎮化,城鎮化完成會使“農村發展”問題有效得到緩解,并有望成為解決“農村發展”問題的希望。(陳燕鳳、夏慶杰,2018) ,中國政府多為扶貧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中國在人力資本、基礎設施、人居環境、以及農村社會保障方面取得顯著成就,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后在根除貧困跟鄉村治理方面成就巨大,但是面臨著在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后返貧的風險。(覃素平,2019) ,通過分析廣西西江經濟帶通過旅游促進精準扶貧,從而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而實現旅游成為精準扶貧的支柱力量。(上官子恒等,2019) ,通過洛倫茲曲線得到FGT指數測算湖北省2005至2016年絕對貧困跟相對貧困情況,鄉村居民從事二三產業行業相關工作和政府實施稅收減免政策對降低絕對貧困發生率有較好的效果。接受勞動技能培訓和稅收減免政策能降低相對貧困發生率,同時降低絕對貧困深度、強度,相對貧困深度和強度。(黎紅梅、田松鶴,2019),采用湖南省四大典型經濟區228戶農戶調查數據,分析易地搬遷貧困戶承包地處置的因素分析,認為易地搬遷農戶在完成承包地處置后,相關部門需加快完善搬遷后續處置工作,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時頒布有關農業用地政策措施。(王林雪、殷雪,2019) ,基于精準扶貧視角下的教育扶貧績效評價體系,從對象識別、資源投入、教育扶貧的產出及成效四方面構建扶貧績效指標評價體系,為我國現階段教育扶貧提供參考和幫助。(陳小麗,2015),通過多層次分析法構建三層指標評價體系分析湖北省10個少數民族市縣的數據,在相同的物質投入下,由于地區自身發展基礎、資源稟賦、社會狀況會造成扶貧效果的差異,結果認為經濟發達地區的效果扶貧績效由于次落后地區,且多數貧困地區實際扶貧效果并不理想,相關扶貧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鑒于既往的文獻大多以典型的小區域扶貧研究為中心,主要以某一扶貧因素、扶貧績效評價,這樣的研究對于某一區域,某一側面扶貧因素的分析是有效的,但是對于國家層面基于扶貧工作,特別是在2020年實現全國整體性脫貧的目標任務下,14片連片貧困地區涵蓋了大陸整體的貧困區域,集合十九大鄉村振新的戰略背景研究我國連片特困地區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二、14片連片貧困地區發展問題及現狀
通過表格整理數據可以得到14片連片特困地區的貧困人口數量從2011年至2016年逐年下降,貧困發生率也在下降的趨勢下,14個片區在2016年的貧困發生率都保持在14%以下的水平,相較于全國4.5%的水平雖仍然較高;同樣,特困地區的人均收入跟消費支出也在逐年增加,說明在自身的努力發展跟國家的大力扶持之下,截止2016年,14片特困地區的經濟社會條件得到顯著改善,但同樣低于全國2016年居民人均23821元的收入水平。連片特困農村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跟公公服務同樣保持著良好的改善趨勢,特別是教育、交通基礎設施跟通信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極大的改善了連片特困地區的生活水平。根據連片特困地區發展的資料顯示得到,集合鄉村振新戰略背景下,要繼續良好保持特困地區經濟社會的良好態勢,使連片貧困地區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跟共同富裕的和諧發展地區,讓特困地區的人民跟全國人民一同在2020年步入全面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本文從特困地區扶貧發展并集合在鄉村振新戰略背景下作出以下幾點思考。
第一、加快連片特困地區教育、醫療、交通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扶貧先扶智,連片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薄弱,教學設施跟師資力量都較城市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資,特別是財政資金在連片特困地區的傾斜力度,提高片區老師待遇,改善片區醫療服務水平,完善貧困地區鄉村醫生人才引進跟激勵機制;建立貧困地區健康預防體系,逐漸改變由治療為主向以預防健康為主的健康體系建設。連片貧困地區大多地處山區,交通閉塞,缺乏完善的交通體系,連片貧困地區擁有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其豐富的自然礦產、旅游、農產品、文化歷史資源,特別是大部分地區屬于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和歷史遺跡,將是其潛在的巨大的經濟資源,但是由于交通因素,長期限制了該地區的發展,因此,整合政府跟社會資金,建立起以公路、鐵路(高鐵)等為主的交通體系,加大貧困地區鄉村道路建設,使其公路縱向延伸鏈不斷擴展;在交通體系逐漸完善的同時,加快物流體系建設,形成完整的對外交通體系。
第二、促進貧困連片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積極實施生態農業跟精準農業的發展路徑,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跟經營體系,由于連片貧困地區大多處于山地地帶,很難適應大規模的機械化,規模化生產方式。并且該地區承擔著生態環境涵養的功能,不適合搞大規模農業開發,并隨著城鎮居民消費升級帶來的需求端變化,因而給該地區特色健康農產品的供給側帶來極大的機遇。國家應不斷加大在連片貧困地區的農業科技投入,集合當地民族特色,開發高質量的農產品,延長農產品產業供應鏈,積極培育農業新產業跟新業態,開發和設計定制體驗農業(集合旅游資源),加強農業產品品牌建設,積極培育新的龍頭開發企業,優化連片貧困地區的農業生產經營政策;同時適當發展以家庭為主的規模化的經營的承包制企業;推進大數據在農業供給側的作用,發揮大數據在連片貧困地區地區提供數據搜集跟分析的作用,為農戶生產經營提供有效、及時的信息。
第三、一方面積極開發連片貧困地區的優勢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如革命老區的紅色旅游資源,民族地區的特色旅游資源及自身自然環境資源跟人文歷史遺跡,在既有的旅游資源的基礎上,不斷打造新的國家級特色旅游景區,探索新的旅游發展思路,如適當免費開放景區,把旅游參觀人群引導在其他消費方面來,如住宿、美食消費跟旅游產品消費,提升旅游服務水平。另一方面積注重連片貧困地區精神文化塑造并集合鄉村旅游的開發,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城鎮的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經濟上,鄉村文化衰敗同樣嚴重,因此重塑連片貧困地區精神文化,使其成為新的人文旅游資源,以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喚起遠在他鄉游子的故土情節,從側面吸引鄉賢回鄉建設,為其帶來更多的社會建設資本、人才跟技術。
參考文獻:
[1]吳永燕.淺談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J].法制與社會,2016(30).
[2]魏后凱,蘇紅鍵,李鳳桃.農民市民化報告[J].中國經濟周刊,2014(03).
[3]陳燕鳳,夏慶杰.中國多維扶貧的成就及展望[J].勞動經濟研究,2018(02).
[4]覃素平.廣西西江經濟帶民族地區旅游精準扶貧路徑研究[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2).
[5]上官子恒,施國慶,黃健元,王晗.湖北省農村貧困狀況及脫貧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9(03).
[6]黎紅梅,田松鶴.易地扶貧搬遷農戶承包地處置方式選擇及其影響因素——基于湖南省搬遷農戶調查[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1).
[7]王林雪,殷雪.精準扶貧視角下教育扶貧績效評價體系構建[J].統計與決策,2019(03).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