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竹 余小琳 郭方軼 何葉
摘要:農科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境內,是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農科村的鄉村旅游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由于鄉村旅游越來越普遍,社會群眾對鄉村旅游體驗要求越來越高等原因,農科村的發展也隨之出現了一些問題。深入了解農科村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分析探究當下鄉村發展問題,提出要根據各個鄉村的特色產業,打造特色品牌旅游的建設之道,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關鍵詞:鄉村旅游;特色產業;經濟發展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和農業人口大國,“三農”問題是黨和國家長期關注的重點問題。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一直以來倍受關注。自改革開放以來,走過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國農村經濟不斷地進行著發展模式轉型的探索。經歷了以工業化和城市化提供物質基礎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以科學發展觀重構農村發展新模式。在鄉村振興政策方針的指導下,如何進行落地推進,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農科村鄉村經濟為調研對象進行探究分析,找尋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之道。
一、成都市郫都區農科村農家旅游業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一)不忘初心,穩扎穩打
如今農科村的農家樂發展到了第四代,其發展歷程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986年,花農徐紀元落成一套新四合院后,就有意識地開發了吃、住、娛一體的常年農家接待。當時,城里人由于交通和經濟狀況的限制,經常性的遠游不太現實,吃農家飯、住農家屋、觀農家景、購農家物、干農家活、享農家樂就成為城里人節假日的活動趨勢。1996年,胡錦濤同志到農科村視察時,稱贊“農家樂”為農民開辟了一條致富新路。中央和省市領導高度評價農科村開創了中國農業旅游的先河,是全國鄉村旅游的典范。從此,農科村成為旅游休閑、觀光娛樂的好去處,學習花卉、苗木、盆景栽培技術以及考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理想場所,被中外人士譽為“鮮花盛開的村莊、沒有圍墻的農民公園”,農科村的農家樂也進入了大規模發展階段。
進入21世紀后,隨著鄉村旅游業的蓬勃發展,為進一步做大做強“農家樂”品牌,縣委、縣政府于2006年10月26日成立了農科村景區管理局,使農科村景區建設邁上了科學化、規范化建設和管理的道路。農科村景區通過科學規劃和強化管理實現了景區的提檔升級和更新換代,形成了以農家樂文化、揚雄文化、農耕文化以及盆景文化為主題的鄉村旅游勝地。
2012年,徐家大院斥巨資對農家樂進行升級,目標是鄉村酒店,也是農科村農家樂的第四代模式。徐家大院新拓展的區域內,亭臺樓閣,綠蔭如蓋,流水潺潺。同處農科村的劉氏莊園,也實施升級改造,新增會務、住宿功能。以徐家大院、劉氏莊園的升級改造為引領,全國農家樂旅游發源地郫縣農科村,新增了耕耘橋、農家樂旅游文化展示廳、揚雄文化博覽園等“農科十景”,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客人,通過了國家旅游局4A景區驗收。
(二)立足鄉村,注重民生
農科村在農家樂發展中,也不忘立足鄉村,發展民生。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有關部門專門針對農科村建立專門的醫療站,目前已建成的醫療站已有兩家。農科村更是設立家庭醫生,以一名醫生對一個家庭的扶持模式,讓農科村村民更好、更快、更便捷的接受醫療救治。另外,在教育方面,政府也有大力的扶持政策。友愛鎮設有小學、農科村村委會更是設有配套較齊全的圖書館,讓下一代更好的接受到教育。在收入方面,農科村農家樂的收入更是穩步增長。農科村關注村民健康,提倡全民鍛煉。農科村自成立以來,傳承了優良的民風,各個農家樂在營業時無拉客留客等現象。
二、成都市郫都區農科村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服務人員素質低,內部建設不到位
由于農科村大部分旅游資源都由政府扶植當地農民開發,因此大多數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均由附近農民組成。他們文化程度較低,缺乏素質教育的培養,服務質量低下,導致游客體驗感不佳。同時農科村作為一個旅游景點,但是娛樂方式單一,吸引力不足,受眾人群少,旅游發展的局限性較大,旅游經營管理亟需提高。
(二)缺乏品牌意識,較少著眼長遠
一方面,農科村地處成都郊區,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健康的原生態食品,但是農科村鄉村旅游景區作為一個消費品,產業鏈單一,不完善,游客只能觀光同時簡單體驗農家樂生活,因此無法留住消費者。另一方面,農科村在品牌文化和品牌意識的打造上差強人意,產業缺乏創新性,沒有在發展中提升競爭力,大多著眼現在,較少著眼未來。
(三)盲目擴張無特色,專業人士匱乏
根據調查,農科村農家樂發展到鼎盛時期數量最多高達80~90家,而現如今僅存有10~20家。造成經營失敗的原因,除了重視度不夠、自然淘汰,最重要的就是盲目擴張。農科村的大部分農家樂沒有經過專業人士的科學規劃,專業管理知識匱乏、設計缺乏創新、地理位置不佳、衛生條件不高,綜上導致市場競爭力弱,出現大量農家樂早夭的現象。
(四)扶持力度不夠,營銷戰略失誤
政府對品牌建設不夠重視,打造出品牌后,對品牌宣傳工作重視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引導、扶持,不注重培養區域特色產品外其他產品,致使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遇到瓶頸期后,無法突破現狀。
三、關于加快成都市郫都區農科村旅游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目前農科村在發展過程中處于瓶頸階段,農科村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依托“農家樂發源地”的基礎、花卉苗圃種植技術及經驗和歷史文化,將三者相互結合,并打造精品旅游產品,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推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使得農科村盡快走出發展瓶頸期,加快農科村發展速度,讓農科村這一“鮮花盛開的村莊,沒有圍墻的公園”享譽四川乃至全國。
(一)相互結合,積極創新
雖然農科村發展處于瓶頸階段,但要發展特色鄉村旅游業,絕不能放棄老一輩的革命勝利果實,另辟蹊徑。農科村享有“中國農家樂發源地”的美譽,有著深厚的農家樂產業基礎,同時花卉苗圃產業也小有名氣。將這兩個優勢產業相結合,并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既符合當下文化發展潮流,也將農科村特有的文化精髓傳播發揚出去,可謂一舉兩得。
要打造特色鄉村旅游產業,創新是關鍵。村政府各部門應當放眼未來,及時了解當今游客對旅游地的偏好等各方面旅游需求,不僅要滿足中老年游客的口味,也要緊跟年輕人潮流步伐,迎合年輕游客的喜好,打造一個既適合老年人舒適度假,也讓年輕人輕松愉悅的全方位旅游度假區。
(二)精心策劃,打造精品
農科村作為中國農家樂的先驅者,創新的農家樂旅游模式早在旅游者之中打造了良好的口碑,反觀當今農科村處于瓶頸階段,部分原因在于農家村還缺少精品旅游產品,有了吸引游客的口碑,還缺少了留住游客的精品。
村政府各部門可憑借農科村自身優秀的旅游資源和歷史文化,通過借鑒,與其他文化產業合作等方式,打造出屬于農科村自己的特色精品旅游產品,增添多個屬于農科村自己的文化符號,給游客能再來一次的理由。
(三)加大宣傳,提升名氣
農科村有著良好的旅游資源功底,在網絡尚未發達的年代都能吸引大批游客參觀,有著極好的口碑與名譽。村政府應當在老一輩打下的優良基礎之上,借助當今發達的互聯網以及各種有效正當的宣傳渠道,對農科村進行具有農科村特色的,符合農科村形象的,表現農科村獨特魅力的積極宣傳,提升農科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以吸引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游客來到農科村,發展農科村的特色鄉村旅游產業。
總之,面臨當今旅游市場強大的競爭壓力,農科村想要走出發展瓶頸期,在眾多鄉村旅游度假區中嶄露頭角,不僅要保留以前豐厚的旅游資源,結合自身歷史文化以及當下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趨勢,還要打造出屬于農科村自己的精品旅游產品,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更離不開創新精神,這樣農科村的鄉村旅游產業才能不斷壯大。在中國像農科村的村鎮還有很多,發展鄉村產業應首先抓住鄉村文化建設,打造特色鄉村旅游品牌,結合當下信息科技發展,綜合提升鄉村產業能力,為鄉村建設注入新活力,帶來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鄉村旅游事業發展取向與實現機制研究[J].農業經濟,2018(08).
[2]農科村:中國農家樂發源地[J].中國西部,2012(07).
(作者單位:西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