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 高文彧
摘要:共享經濟作為一種新型商業模式,它的出現沖擊了傳統商業模式的運行,也對現行法律制度提出挑戰。研究共享經濟的現狀與發展前景,對于未來新型商業模式的發展意義重大。基于文獻研究,共享經濟的內涵、產生條件、基本類型、驅動因素與影響效應等若干方面逐漸明晰。但其研究仍處于初期,集中于模式解析階段,研究行業集中于旅游業與交通業,研究對象單一。共享經濟內涵尚需要進一步明確,信任與隱私保護的問題仍需要探索。
關鍵詞:共享經濟;商業模式;驅動因素;影響效應
網絡技術運用的飛速發展已改變人際間的交流方式。在線移動平臺的出現,使普通人能夠利用自身資源和技能獲利。消費者參與商品生產所需的經濟成本的減少使得人際間的交流變得方便簡單。由此,一種新型經濟模式——共享經濟也開始逐漸被大眾熟知。
隨著共享經濟形態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國內外學者也已對此展開廣泛研究。國內外共享經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共享經濟的內涵、共享經濟產生的基本條件、共享經濟的基本類型、驅動因素與影響效應等。
一、共享經濟內涵界定
共享經濟又被稱為協同消費,這一概念最早由Felson和Speath(1978)共同提出,目的是尋求一種既可以滿足日常需求又可以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日常商業行為,他們將協同消費定義為“一個或多個人進行聯合活動過程中消費經濟產品或服務的行為”,例如旅行中分享住宿,在社區中共享自己的洗衣房等。早期的共享經濟概念強調其盈利屬性和社會活動屬性,但并沒有涉及到資源獲取的方式、平臺和所有權問題的討論。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于共享經濟內涵的理解也隨之發生了改變。Stephany(2015)認為,共享經濟是利用資產未被充分利用的價值,使其可以在線訪問社區,從而減少對所有權的需求的一種商業行為。Wosskow(2014)將共享經濟定義為“幫助人們分享資源、時間和技能的在線平臺”。
綜合已有研究觀點,文章嘗試將共享經濟定義為“一種基于現代信息網絡的,以盈利為目的的,以讓渡使用權為方式的互利活動”。首先,共享經濟的基礎是網絡平臺,若無網絡作為媒介,商業信息便無法跨空間傳播,這將會把商業行為局限在有限空間。其次,共享經濟應當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行為。最后,共享經濟的交易核心是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交易對象是服務或者有形資產的使用權。
二、共享經濟的基本條件與類型
(一)共享經濟的基本條件
目前的國內外學者對于共享經濟的條件的研究基本基于Botsman和Roger合著的《Whats mine is yours: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一書中的觀點。Botsman和Roger(2010)認為與共享經濟相關的任何一個案例背后都會有四大核心條件的身影,即:群聚效應、閑置產能、社會公共資源以及人際間信任。
1. 群聚效應是共享經濟良好運行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條件。Michalos(2013)認為,人的價值觀都是建立在周圍環境基礎之上的,因此,社會認同是共享經濟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與其呼吁人們通過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為后代節省資源或是通過積極改變消費理念追求可持續發展,不如利用其群聚效應通過足夠數量的群體運動來改變剩余群體的選擇更為高效。
2. 閑置產能是共享經濟的前提。共享經濟意在對閑置產能進行更高效的利用,所以閑置產能是共享經濟運行的前提。上班族每天開車上班,除駕駛座以外的座位都是車輛擁有者的閑置資產,這些閑置資產對于資產擁有者來說價值極低,但對于有相同路段通行需求的人來說價值卻很高,此時通過分享可以提高閑置資產的價值。
3. 社會公共資源的重要性。公共資源是指在社會群體中所有個體共同擁有的資源。Garrett(1968)提出了“公地悲劇”理論,指出自由取用公共資源會帶來毀滅性的后果。David(2010)隨后給出了解決“公地悲劇不可避免”的方法,即:人們可以通過自我組織來保護公共資源。分享平臺作為自我組織的媒介應運而生,更好的促進公共資源的分配,同時也收獲了同等的回報。它以人類本能的合作需求與分享行為為基礎,出于人們追求共同利益的契機,解決了公共資源濫用的問題,有機融合了“消費”與“合作”兩個概念。
4. 人際間信任基礎。Craig在建立Craigslist時曾提出“信任是新的時代潮流”。區別于傳統的分享,共享經濟不僅是存在于熟悉的社交圈中運行的商業模式,同時也需要利用交易平臺在陌生人之間進行分享。信譽資產是獲取陌生人信任的憑證,并且幫助人們樹立對社區生活的信念。因此,共享經濟的運行需要信任作為文化基礎。
(二)共享經濟的基本類型
共享經濟基本類型的劃分學術界尚無統一定論。目前,國內外研究主要從商業模式和分享主體兩個角度展開。
從商業模式的角度看,Schor(2014)將共享經濟活動分為四大類,即:商品再循環、耐用資產利用、服務交換和生產性資產共享。Botsman和Rogers(2010)將共享經濟分成了三類,包括:產品服務系統、再分配市場和協同式生活方式。
從分享主體角度看,楊帥(2016)基于主體供求關系將共享經濟分為四類:一是企業-企業型,企業將閑置產能出租給其他企業以起到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常見平臺如航天二院云制造、阿里淘工廠等;二是企業-個人型,企業將多余資產出租給個人以提升企業設備利用率,常見平臺如創客空間(設備/空間等租賃)、DriveNow(產品租賃)等;三是個人-企業型,主要涉及臨時工經濟、眾包、眾設、眾籌等商業模式,分享范圍有個人技能、閑暇時間、資金等,常見平臺包括豬八戒網、京東眾籌等;四是個人-個人型,也稱為狹義的共享經濟,主要分享個人閑置固定資產、資金、技能等,涉及平臺有Airbnb、滴滴等。賀明華和梁曉蓓(2018)提出將共享經濟分為以下四種模式,即:B2C式分享、C2B式分享、P2P式分享(又稱為C2C式分享)、G2C式分享。
三、共享經濟的驅動因素
(一)經濟因素
共享經濟的驅動因素較多,但主要驅動因素仍為經濟因素。經濟因素影響消費者和供應者對于共享經濟的選擇。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參與共享經濟的主要動機是省錢。鄭揚銀與江長斌(2018)以武漢市共享單車為樣本進行研究,發現感知經濟收益對于單車用戶使用意愿有正面影響。Forno與Garibaldi(2015)指出,雖然經濟因素不能完全解釋當前社會共享經濟的普遍流行性,但經濟因素是選擇共享經濟體驗的最關鍵的驅動因素之一。從供應者角度看,長期閑置的資產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但共享經濟的出現使得供應方提供閑置資產的使用價值成為了可能。
(二)非經濟因素
除了經濟因素的拉動之外,參與者往往受到新技術、環境和社會因素等諸多因素影響。其一,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是共享經濟出現的最重要的非經濟促進因素。互聯網的出現,使得經濟模式的運行不再受距離約束,有效的降低了消費成本。同時,互聯網的發展也在某種程度上更新了傳統的交互方法,使得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手機進行共享經濟活動,互聯網的普及促進了自助服務的發展,使共享經濟更具有協作性。其二,社交需求也是另一個促進共享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Hamari(2016)等幾位學者在調查數據的基礎上指出,促進共享經濟產生的方式,包括通過分享平臺尋找有共同興趣愛好的陌生人并建立社交關系等。其三,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也是重要的促進因素之一。參與共享經濟在年輕人中被視為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行為。環保意識的增強促進了更多消費者尋找綠色、可持續的新型消費模式的行為。而共享經濟迎合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于有綠色消費偏好的消費者更有吸引力。
四、共享經濟的影響效應研究
(一)對參與個體的影響
1. 需方消費觀念的改變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類的消費觀正在由生產主義逐漸向消費主義轉變。消費主義鼓勵消費者大量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但也會帶來浪費,包括消費者的金錢和社會資源等方面。共享經濟則提倡用低價租賃商品使用權的方式代替購買所有權,以避免無法充分利用商品可能造成的浪費行為。同時共享經濟可以通過對于閑置資源的再利用避免消費者出現“過度消費”行為,進而使消費者形成一種“去物質化”的健康的生活態度。劉國華和吳博(2015)認為,共享經濟可以改變我們占有更多商品所有權的欲念,其正向發展趨勢或許能使人類更關注需求本質而非身心奴役于物質。
2. 需方社群意識的增強
Habibi、Davidson和Laroche(2016)認為,強調社區建設可能無法直接產生促進共享經濟發展的效果,但社區建設有利于社群意識的建立,強烈的社群意識會鼓勵會員參與共享經濟活動。Albinsson和Yasanthi(2012)在對替代經濟的研究中提出,社群意識既是共享經濟的動力,也是共享經濟的結果。Richard、Habibi和Laroche(2014)提出,強烈的社群意識會增加消費者的信任度和忠誠度。
3. 供方自由勞動力的解放
共享經濟是網絡平臺公司通過互聯網對于社會閑散資源和富余勞動力進行重新整合后配置資源的過程。Price和Arnould(1999)認為,在共享經濟中,消費者和提供服務者的身份不單一存在,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換。因此,共享經濟模式給更多有能力提供富余勞動力的參與者以及個體小微創業者提供了服務機會。Seaman(2006)指出,通過分享機制,參與個體將成為自由勞動者,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參與勞動,實現勞動自由最大化以及勞動成果最大化。分享機制有利于提高社會生產的效率,促進社會分工的合理化,從而實現閑置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對社會的影響
1. 資源的合理配置
共享經濟可以更好的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精準匹配消費者與供應方的信息,更合理地對閑置資源進行配置。鄭聯盛(2017)指出,共享經濟有利于解決因供需雙方閑置資源信息獲取不對稱而造成的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問題。此外,共享經濟模式也促進了去中介、再中介與連接的機制構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利于高效率實現“物盡其用”和“按需分配”的價值目標,實現資源最優的配置。
2. 環保效應的擴散
Rust(2011)認為,參與分享消費改變了消費周期的長度與資源配置的方式,有效的減少了消費過程中非必要的損耗,并一定程度上降低過度消費行為的頻率,對環境保護產生積極作用。Botsman和Rogers(2010)指出,當消費者在分享平臺上出租或出售工具給其他消費者時,環境所受的影響最小,產品在其壽命期間內效用最大化。Rifkin(2015)認為,共享經濟的蓬勃發展改變了所有權在消費中的地位,有效的降低了商品的生產量,對于環保具有積極意義。
3. 傳統企業的挑戰
Schor(2017)認為,共享經濟降低了商品交換的成本,促進傳統行業更新自己的運營機制,有利于傳統行業整體利潤率的提高。Fradkin(2015)認為,共享經濟和傳統經濟的現行評價反饋機制不同,共享經濟平臺提供的評價模式更透明且對其他消費者有更大的影響力。這種優勢將一定程度上促使傳統企業改革現有的售后評價體系。Rifkin(2011)指出,共享經濟會催生大量的創新技術與理念,對傳統企業模式的發展有一定沖擊力。共享經濟改變了傳統的產權理念,培育出新的交易方式與供需關系,有利于改變現有的行業勞資關系。也有一些專家認為,共享經濟將改變傳統服務業中規模化、標準化的服務現狀,提供更多元的服務,促進傳統行業變革。也有研究表示,共享經濟對傳統行業起到補充作用,并且不能完全取代傳統行業獨立存在。
五、總結與展望
隨著Uber、Airbnb等一系列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在交通、旅游業內的廣泛應用,共享經濟概念也慢慢為大眾所熟知。在褪下“商業神話”的外衣后,大量學者開始對共享經濟模式進行多維度思考。如何把握住互聯網經濟的浪潮,將共享經濟運用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共享經濟帶來的機會和挑戰又有哪些?傳統行業能否與共享經濟保持互為補充式的相處模式?仍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研究與思考。在梳理國內外文獻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學術界對于共享經濟的研究仍停留在內涵、特征、促進因素等初期的定性研究之中,而缺乏參與共享經濟的持續性研究,研究范圍也較少涉及共享經濟模式潛在問題與應對措施。除國外少數實證研究外,針對國內共享經濟的研究多為案例分析,且案例集中于交通與旅游行業。此外,在分享信息平臺方面,目前平臺普遍缺乏擁有專業資質的第三方和政府監管,消費者隱私存在被泄漏的風險。可見,共享經濟模式雖受到大量關注,但仍有很多方面有待研究探索。
參考文獻:
[1]FELSON M, SPAETH J 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ive consumption: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1997(04).
[2]Stephany A. The business of sharing: making it in the new sharing economy[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2015.
[3]BOTSMAN R, ROGERS R. Whats mine is yours: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M].New York, NY:Harper Business, 2010.
[4]DAVID B.Elinor ostrom and the digital commons[J].Public Choice,2010(3~4).
[5]FORNO F, GARIBALDI R. Sharing Economy in Travel and Tourism:The Case of Ho-me-Swapping in Italy[J]. Journal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Hospitality & Tourism,2015(02).
[6]楊帥.共享經濟類型、要素與影響:文獻研究的視角[J].產業經濟評論,2016(02).
[7]賀明華,梁曉蓓.共享經濟研究述評與未來展望[J].電子政務,2018(04).
[8]鄭揚銀,江長斌.共享單車用戶使用意愿影響因素研究——以武漢市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8(17).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基于上市公司的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機制研究”(2018SJZDI073)。
(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