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媛 王洪達
摘要:為研究區域經濟差異,提出促進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以山東省為例,采用標準差、變異系數來描述2000-2016年17個地級市的經濟差異性;運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對2016年該省各市經濟發展差異進行了定量分析和綜合評價。結果表明:山東省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較大,其17地市經濟發展水平可以分為四類,即發達地區、較發達地區、中等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建議通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區域空間布局等促進山東各地區協調發展。
關鍵詞:山東?。粎^域經濟差異;因子分析;協調發展
一、引言
區域經濟差異是指一定時期內全國各區域之間人均意義上的經濟發展總體水平非均等化現象。區域經濟差異是各國必然存在的客觀現象,準確分析區域差異產生的原因,及時調整發展戰略變得尤為重要,因此,區域經濟問題一直是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點(陳培陽等,2012;梁喜等,2016;張偉麗等,2017;靖學青,2017;李晉等,2018)。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的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面臨重大機遇。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貫徹新發展理念,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舉措,也是十九大對中國區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山東省是我國東部沿海大省,經濟發展較不均衡,各地市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區域經濟差異。區域協調發展已不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涉及決勝全面小康、關乎中原崛起戰略成敗的政治和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戰略大局。
十九大之后,關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較少,在新時代背景下研究區域經濟發展仍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以山東省為例,根據最新數據,對各地區區域經濟差異的特征進行分析,并探討其差異產生的原因以及深入研究促進山東省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并為其他省市的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建議。
二、山東省經濟發展現狀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山東省的經濟迅速崛起,尤其是近十幾年,其經濟發展水平一直居于全國領先地位。2000年,全省GDP總量為8 337.47億元,占全國GDP總量的8.3%,位居全國第三位,人均GDP為9 326元,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17倍;2016年,全省GDP總量為68 024.49億元,占全國GDP總量的9.1%,穩居全國第三位,人均GDP為68 733元,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27倍。從產業結構來看,2000年山東省三次產業的增加值分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5.2%,50%,34.8%,2016年變為7.24%,46.08%,46.68%,產業結構由“二三一”型逐漸優化為現在的“三二一”型,三次產業的比例基本協調。
三、山東省區域經濟差異的特征
以山東17個地級市為研究的基本單元,以這些地區2000-2016年的人均GDP為測算指標,對區域經濟差異特征進行分析。采用標準差和變異系數來測算區域經濟的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以反映其區域經濟的動態變化。
其中:N表示地區的個數,這里N=17;Xti表示t時刻第個地區的人均GDP(i=1,…,17);Xt 表示t時刻全省的人均GDP的均值。
從圖1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來,山東省的人均GDP標準差不斷增大,且差異增長速度一直較快,僅2000~2002年,2008~2010年,和2014~2016年增速稍微變緩。變異系數在2000~2004年總體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2004年達到最大值,在其他年份不斷減少(2012年除外)。總體來看,經歷了2003年的大幅增長后,區域經濟的相對差異緩慢下降,且其下降速度有降低趨勢。
四、山東省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實證分析
(一)指標選取
本文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根據研究目的及選取測量指標的科學性原則,主要將經濟發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產業結構等6個方面作為目標層,將地區生產總值/億元、工業總產值/萬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元等作為指標層(如表1),對山東省區域經濟進行綜合評價。根據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選取2016年山東省17地市的12項原始指標或生成指標(數據來源于《山東統計年鑒2017》)。
(二)相關性檢驗
如表2所示,KMO的值為0.795>0.7,說明變量間的相關性較大,適合進行降維分析;Bartlett 的球形度檢驗的卡方值為311.417,p值近似為0.000<0.05,拒絕原假設,認為相關系數矩陣非單位陣,表明所選取的指標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
(三)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將多個指標體系合成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并且這少數綜合指標能夠解釋原指標80%以上的信息。這種分析方法的優點是得出的綜合指標之間是相互獨立的,信息交叉程度較小,這對于分析評價結果非常有利。
首先,對測量指標作如下標準化處理:
式中,n為樣本個數;p為變量個數;xj和 分別是第j個變量的均值和標準差。
1. 提取公因子
利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由表3可以看出共有2個公因子的提取平方和載入合計大于1,其方差的平方和載入分別為70.426%,16.249%,其方差累計貢獻率已達86.675%,表明反映了原有信息的86.675%(表3)。
由于成分矩陣中各因子的代表變量不能很好的解釋原始變量信息,為了能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釋性,本文利用最大方差法對因子載荷矩陣施行正交旋轉,得到的旋轉成份和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如表4:
由表4可以看出:X1、X2、X3、X4、X10、X11、X12在F1上大于0.7的載荷,因此可以把F1稱為經濟水平因子;F2主要解釋了X5、X6、X7、X8、X9這5個變量,主要反映的是經濟實力總體水平,因此可以把稱為生活水平因子。
2. 計算各因子得分
根據成分得分系數矩陣信息(如表4),可以根據以下公式得到兩個公因子的得分:
F1=0.186X1+0.205X2+0.181X3+0.181X4-0.127X5-0.107X6-0.088X7-0.065X8-0.045X9+0.152X10+0.184X11+0.171X12,(4)
F2=-0.055X1-0.089X2-0.049X3-0.06X4+0.289X5+0.278X6+0.263X7+0.245X8+0.204X9-0.023X10-0.106X11-0.035X12(5)
3. 計算綜合得分
根據因子表達式及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4個因子總方差貢獻率的比重作為權重進行運算,得出山東省各地級市的綜合得分F(其中F1、F2分別是公因子1、2的得分),即
F=(70.426F1+16.249F2)/86.675,(6)
最后按照得分進行降序排列得到山東省各地級市綜合得分(表6),得分越高說明該地級市的經濟實力越強,反之越弱。
由表5可以看出,綜合得分最高的青島市與得分最低的萊蕪市相差3.53分,綜合排名第一的青島市與排名第二的與煙臺市得分相差1.42分,區域經濟實力存在較大的差異。通過分析,將山東省17地市劃分為四個層次(表6)。
從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分類結果看,第一類是青島市,它的綜合得分遠遠高于其他各市。在2018年中國城市等級劃分中,青島被列為新一線城市。較發達地區包括煙臺市、濰坊市、濟南市、臨沂市、淄博市和濟寧市,它們的綜合得分均在0到1之間。中等發達地區包括德州市、威海市、聊城市、泰安市、東營市、菏澤市和濱州市,這7個地級市的綜合得分在-0.5到0之間。欠發達地區包括棗莊市、日照市和萊蕪市,它們的綜合得分均小于-0.5,這些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低于省內其他城市。其中是萊蕪市綜合得分最低,約為青島市綜合得分的1/3。由于這些地區經濟基礎較差,經濟實力有待提高,因此如何幫扶和促進其經濟發展,將是日后區域協調發展研究工作的重點。
五、山東省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原因分析
山東省區域經濟差異的產生不是短期的、單方面的影響造成的,而是長期以來不同地區在政策的制定、區位和交通、產業機構、勞動者素質等方面所產生的差異造成的。
(一)政策方面的差異
區域經濟發展是在一定的政策與發展戰略的引導下進行的。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自改革開放以來,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適合當時省情的經濟發展戰略:從“東西結合,共同發展”,到規劃建設“一群一圈一帶”,再到近年提出的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極大地促進了青島、煙臺、濰坊、濟南、淄博等地的發展。相比之下,萊蕪、棗莊等欠發達地區原本基礎設施薄弱,加之政府政策傾斜較少,難免會產生區域經濟的非均衡發展。
(二)區位和交通差異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其區位和交通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區位和交通條件好的地區對投資者有較大的吸引力,在這樣的地區投資,資金回報率高,回收周期短,風險小,通過投資,區位優勢可轉化為經濟優勢和其他優勢。山東半島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東部沿海地區,其各地市對外開放程度高,公路、鐵路密度大,航空、水利亦便利,便于吸引外資,因此發展較為迅速。而魯西南及魯中地區沒有天然的水源條件,交通不便,對外開放程度低,經濟發展滯后。
(三)產業結構的差異
從產業結構上看,經濟結構可以轉化為與某地經濟發展有關的要素資源。因此,不同地區經濟結構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資源利用的效率。2016年青島地區的三次產業結構所占比重分別為3.7,41.6,54.7,初步形成了工業為主導,第三產業占重要地位的產業結構,三次產業的比例基本協調。而經濟較為落后的欠發達地區第一產業比重偏大,產業結構不合理,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較小,第三產業比重有待提高。
(四)勞動者素質
高素質的勞動者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必要條件,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由于發達地區和較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較快,對于新興產業和信息金融行業投資力度較大,產業集聚度也較高,使得高學歷、高層次的專業化人才聚集在此,其創造的勞動成果又反過來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而欠發達地區由于基礎設施薄弱,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投入較低,信息化服務等行業發展起步較晚,人才不能很好地聚集。
六、促進山東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區域協調發展不僅是局部問題,而且是關系全局的問題,對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需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區域空間布局,加速區域創新發展,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一)優化區域空間布局
用“點狀”和“帶狀”將發達城市(如濟南)與周邊城市(如濱州、德州、聊城等)串聯起來,形成一些小型的城市群,提升發達地區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避免單方向資源流動的畸形狀態,促進各地市之間的互動發展。小型城市群的建設將給中等發達地區以及欠發達地區提供發展契機,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注入新的動力,這對于發達城市也是一種減負,以便騰出空間承接國際高端產業,同時促進資源的整合再分配。一旦各區域之間有效銜接,區域系統的協調性和整體性就能得到提升,區域發展的整體效益也將隨之提高。
(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薄弱是制約中等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A條件落后,使得山東省域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充分開發和利用的難度加大,因此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勢在必行。一方面政府應該加大對中等發達地區的公路、鐵路和電網投資,基本實現便捷、暢通、安全的綜合交通和電網體系,依靠城市群的輻射作用帶動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鼓勵較發達地區通過發展兄弟產業幫扶周邊地區,逐步實現共贏。通過擴展這些欠發達地區對外交流的途徑,大力承接產業轉移,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其經濟的發展,縮小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差異。
(三)加速區域創新發展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把創新作為貫穿發展全程的主線,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和競爭優勢。一些地區的經濟轉型滯后,導致與較發達地區的差距拉大,這些地區可以通過區域特色化發展來彌補經濟滯后帶來的差異。山東較發達地區要繼續加大創新力度,推動產業結構的更新;中等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要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借鑒發達地區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積極發展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如大力發展果蔬、林業、畜禽等農副產品加工和儲藏保鮮,激發其創新活力,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四)加強宏觀調控
政府是各級地方政策制定者,應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政策支持。省政府在制定全省經濟發展規劃時,應盡量照顧欠發達地區,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政策傾斜,結合財政轉移支付、鼓勵企業跨地域經濟合作等制定相應政策,加大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同時優化中西部地區的工作、投資環境,提升欠發達地區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使各地區群眾能夠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吸引盡可能多的人力資源到欠發達地區,投身社會主義建設。
參考文獻:
[1]沈蕾,胡青江.欠發達地區的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研究:以新疆為例[J].資源與產業,2013(04).
[2]陳培陽,朱喜鋼.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國區域經濟差異[J].地理學報,2012(08).
[3]梁喜,李東連,王秀模.區域經濟效率與公平兼顧模型的構建及實證分析[J].西部論壇,2016(06).
[4]張偉麗,鄧晴晴,馮文博.河南區域經濟差異的時空演變及影響機制研究[J].經濟經緯,2017(02).
[5]靖學青.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與區域協調發展研究[J].求索,2017(03).
[6]李晉,曹云源,孫長青.河南省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研究[J].經濟經緯,2018(01).
[7]者吉蓮.省域內部區域經濟差異研究[D].四川大學,2006.
[8]何曉群.多元統計分析(第三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9]牛芳兵.山東省區域經濟差異分析與協調發展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3(24).
[10]吳群,徐萍.江蘇省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研究[J].南京經濟學院學報,2003(01).
[11]吳樂英,苗長虹.河南省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研究[J].河南科學,2012(03).
[12]繆炯.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的江蘇省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評價[J].經濟研究導刊,2017(08).
(作者單位:劉方媛,上海理工大學 理學院;王洪達,山東聯合能源管道輸送有限公司。劉方媛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