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夢瑤
摘要:2018年6月19日,《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的提請審議,進行個稅法自出臺以來第七次修改,每一項修改意見都對社會的再分配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和意義,需要進一步探討和思索。
關鍵詞:個稅修訂起征點;綜合征稅;專項附加扣除
2018年6月19日,《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本次修改是個稅法案的第七次修改,距離上次修改已經過了七年。 修改內容主要包括有:個稅起征點的提高(由每月 3500元提高至每月 5000 元);四項勞動性所得(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首次實行綜合征稅;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等首次允許專項附加扣除等。之后于2018年10月20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 進一步就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住房租金專項附加扣除、住房貸款利息專項附加扣除等項目以及之前頒布《草案》中修改項目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社會在不斷地發展,個稅也不要不斷地改進,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關心什么、擔心什么,個稅的改革就要抓住什么、解決什么,因此《草案》及《征求意見稿》中的很多內容都聽取、順應了人民群眾的現實關切和合理訴求, 因此可以肯定2019年1月1日將實行的新稅法定是一次根本性的變革,將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一、個稅起征點提高至每月 5000 元
(一)基本內容
提高個稅起征點,最為規范的說法應當是“工薪所得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即在起征點所體現的是能夠維持勞動者基本生計需求,能夠保證勞動力再生產的基本必要支出。按照2011年版所得稅法規定,工資、薪金每月的減除費用為3500元,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分兩級來考慮:每次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800元; 4000元以上的,減除 20%的費用。而《草案》將以上幾種收入加以綜合合并,給以基本減除費每月5000元(6萬元/年)。
(二)影響及意義
財政部部長劉昆在就《草案》作說明時稱“這一標準綜合考慮了人民群眾消費支出水平增長等方面因素,并體現了一定的前瞻性。”確實是如此,如果從普通的工薪階層或者自由撰稿人等(特別是中等以下收入群體)角度來看,按照原先的納稅標準,工資薪金和稿費所繳納稅款已經占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其中尤其是稿費的扣減額已經極其地不適合現在的經濟發展速度。如果按新標準結合稅率結構調整測算,普通納稅人的納稅負擔普遍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特別是那些生活在一線城市或者核心二線城市的工薪階層中,個起征點的提高也增加了他們的消費能力,提高了平均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從而擴大了內需,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同樣的個稅改革,如果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就會明顯發現無論企業發放給員工的是稅前還是稅后工資,就會更加有利于企業的生產和吸收員工:如果企業發放給員工的是稅前工資,那么個稅起征點的提高代表了在企業支付工資不變的情況下,員工的稅后工資會增加,這就相當于變相的工資增長,有利于吸引留住員工,增強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如果企業發放給員工的是稅后工資,那么個稅起征點的提高代表了企業需要代扣代繳的費用減少(也會有部分員工由于工資薪金低于新起征點,企業甚至不需要為其繳納個稅),也就意味著企業用于支付員工薪酬的費用將會大大降低,企業的費用減少,在利潤表中則表現為更高的稅前利潤,使得企業報表更加具有競爭力,而且利潤的增加也能夠促進企業的研發和創新,有利于我國誕生更多的高新技術企業。
因此本次稅法改革中個稅起征點的提高,無論是對于員工還是企業,都是大有裨益,老百姓們的錢從繳稅部分地脫離出來,從而投入市場,促進消費和生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拉動我國的貨幣周轉速度;企業也有了更多的富余資金可以拿去資本市場進行投資,從而促進我國中小型企業的發展進步。因此本次個稅改革也可以看作是一次不太明顯的寬松貨幣政策,借以拉動內需及促進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三)建議
1. 起征標準應當適當提高
事實上,在如今世界及中國的經濟發展及普遍的通貨膨脹率下,本次5000元是起征點仍舊偏低,還應該適當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是“能夠維持勞動者基本生計需求,能夠保證勞動力再生產的基本必要支出”,它一定程度上受職工收入的提高水平、物價的變動水平和居民的消費水平的影響,而近7年的數據顯示,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大致7 左右,CPI為2 左右,雖然5000元的起征點絕對數值還不是很低,但是如果再進一步考慮未來經濟的增長,起征點僅從3500元提高到5000元就顯得不夠了,還應當更加合理地規劃。
2. 起征標準應當具有一定彈性
雖然《草案》所涉及的每月5000元(6萬元/年)已于2018年10月開始實行,但是客觀上而言,我國國土面積較大,地區之間發展不均衡,不同地區的經濟發達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有著較大的差異,在一、二線城市內人們的工資平均標準和人均消費都要遠遠大于三、四線城市,這其中所存在的差距其實就要求更加具有彈性的個稅起征點;縱觀現今,全國都采用統一的費用減除標準,并沒有考慮到我國不同地區的發展差異。這將導致在不同城市處于同一或相似消費階層的納稅人將會繳納不同的個稅,這不利于實現稅負調節社會公平的作用。綜上所屬,我國的稅制設計應該充分考慮到地區的彈性,比如可以根據不同地區人均工資和消費水平制定浮動的費用扣除區間,其浮動由政府有關部門通過大數據綜合加以控制,從而使得個稅的征收更加體現出因地制宜,更加切合上前我國的國情。
二、首次實行綜合征稅
(一) 基本內容
《草案》中提出擴大綜合征稅范圍,將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等4項勞動性所得加總,使用統一的超額累進稅率。而對于其他諸如經營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偶然所得及其他所得,仍采用分類征收。
(二)影響及意義
其實對于個人所得稅這種稅基為應納稅所得額的稅種而言,本身的性質就要求它采用綜合征收法:應納稅所得額本身就應當是所有的總和,而不僅是一個或者幾個稅目收入的和而已,也只有采用綜合征收法,將所有的所得考慮在一起后再去選擇相應的稅率,才能選擇到最適合的、最公平的稅率,才能讓稅收發揮調節收入差距和收入再分配的作用。而我國現行的稅制是分類征收,分別適用于不同的稅率,雖然這可能會產生由于不同個體收入結構不同使得稅負不同的問題出現,但是如果考慮到中國的實際情況——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不同地區發展程度不同,要求全面實行綜合征收的壓力還是頗大的。而我國現有的分類征收也是比較適合于現在的情況,因此也不應過度的地追求綜合征收。
縱觀全局,本次我國所進行的將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等納入征收范圍的小范圍綜合征收改革,就已經說明了目前中國技術正在進步,已經可以實現精密的跨地區信息聯網,因此將更多的內容計入到納稅的范疇中,進一步適應了當前人們收入的多元化,將更多應收之稅納入使得稅收這張大網中,減少了部分的偷稅漏稅,讓納稅人更加合理地納稅,逐步加大保證了財政收入的完整性的力度。
(三)意見
1. 加快財稅體制改革
就目前我國稅制的大環境而言,很多信息渠道仍不暢通,國家能夠通過各個企業的工資發放情況進行源泉扣繳,因而如今以工資薪金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工薪階級成為是稅收的主要承擔著。但是相較于歐美各國較為完善的稅制而言,我國對于富人的財產贈與、投資收益、房產增值、遺產轉移等都嚴重缺乏相關的規定,這使得富人能夠通過開設皮包公司、虛假合同等多種方式進行資本轉移而逃避稅負。因此在現在的情況下,制度漏損較大,個稅改革雖然開始不局限于工資薪金,開始向綜合征收邁進,但是中國稅法的變革僅靠個人所得稅改革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國應當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制定類似于西方國家資本利得稅、遺產稅等更多具體完善的稅種,或者也可以根據我國的國情創新性地制定符合本國現階段情況的稅種,讓我國稅制逐步轉變為直接稅為主,提高富人對于財政收入的貢獻,追求進一步的社會公平。
2. 需要進行稅務系統信息化的改革
隨著時代的發現,移動支付已經成為了時代的主流,比如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每日的交易額都以千億計量,交易總額已經遠超過國內GDP,但是在這其中,很多商家比如一些小型超市就會推薦顧客采用支付寶微信掃碼轉賬而不是商家直接掃描付款碼的方式付費,通過這種方式將“主營業務收入”變為“個人轉賬”從而避免開票逃稅漏稅。
因此,在如此龐大的字數交易下,稅務部門應當與與市面上大型科技公司合作建立大數據系統,實現信息的共享,在保證用戶數據安全不泄露的情況下對國民的收支進行動態的監控;同時稅務部門也可以將商戶個人信息、工商注冊信息、往年納稅情況和第三方支付平臺整合在一起打通,用AI技術根據商戶不同賬戶收入情況智能分析交易性質。從而讓交易電子化不再成為逃稅的途徑,而是成為搭建稅務征收全方位網絡的橋梁,運用其減少現金交易的特點,做到應征而盡收。
三、設立專項附加扣除
(一)基本內容
本次稅改目前分為三步,第一步是在《草案》中首次提出增加專項扣除項目,其中包括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專項附加扣除;第二步是在10月20日推出的《修正意見稿》進一步細化了專項扣除項目的扣除方法和扣除限額,并進一步加入了贍養老人的專項扣除,第三步便是2019年1月1日新稅法的正式頒布實施。
(二)影響及意義
1. 降低了年輕一代納稅人的生活負擔,促進社會及家庭的穩定與和諧
設立專項扣除是本次稅改的亮點之一,其中的新增扣除項目突出的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針對不同人群設立專項扣除,有利于降低稅負,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1世紀的中國已有老齡化的趨勢顯露,計劃生育所帶來的獨生子女們正逐漸長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而這些年輕一代身上卻背負著極大的壓力:每月的高昂房貸或是租金、子女教育的投資、自身為獲得更高學歷或職稱的后續教育、每人至少要贍養兩位老人等,除此之外,還有需要有防范意外事故的存款或理財。
當前這種社會現狀對于新一代的勞動力而言是十分嚴峻的,而此時所推進的個稅專項扣除也正是國家解決這一嚴峻現狀所采取的方式之一。對于通過應納稅所得額的專項扣除,年輕納稅人的壓力被大大減輕,中低層收入家庭的負擔也有了很好的緩解,這將同時有利于家庭的和諧和社會的穩定,進一步刺激勞動力生產,幫助中國更好地度過計劃生育之后勞動力暫時短缺的一段時期。
2. 是中國追求更加完善稅收政策的信號
本次的專項扣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對于更加合理稅制追求的一種信號。因為其實在中國進行個稅改革之前,歐美很多發達國家在納稅上都有積極的扣除優惠,例如可以根據孩子上的幼兒園收費情況給予階梯型扣除、根據孩子的健康程度和生長狀況給予稅收抵免等。雖然我國的專項扣除制度并沒有像歐美那么完善具體,但是本次的新增項目已經說明中國稅收政策在不斷探索的道路上邁進。稅收政策是不可能在一日之內變得完善的,而完善的稅收政策也是不存在的,它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國家和人民不斷探索不斷改進的制度,本次稅改也正是努力過程的一大步。
(三)建議
1. 扣除項目需要進一步細化
總體而言,專項扣除項目還是比較明確,加上最后的《意見征求稿》,項目的扣除范圍也已經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框定。但是其中的一些細節還是應當細化,不然具體實施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使得能抵扣的項目抵扣不到位,不能抵扣的項目反而得到了扣減。比如在“子女教育、繼續教育”這一項中,并沒有對于學校有過多的框定,那么之后可以抵扣的教育經費是僅限于公立學校,還是也可以包括私立學校?如果也包括私立學校,那么私立學校的相關單據又應當如何審查是否符合抵扣條件?如果父母親屬于高收入人群,孩子所就讀的是貴族學校,那么如果貴族學校的教育費用也可以進行個稅抵扣,是否會造成新的不公平?因此政府在很多如此之類的細節需要加以限定,否則就可能會出現新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問題。
2. 加強建設和加強個人信息網絡安全
新增的專項扣除項目要求國家對個人信息網絡加強建設和監管,稅收部門要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取相關信息,比如納稅人名下房產的實際數量、住房貸款和利息的具體數目、大病醫療的時間金額以及納稅人子女的教育情況等。只有保持信息網絡的通暢和完善,在云端建立每一個納稅人的信息庫,才能更加明晰地知道稅到底應不應該繳、到底應該繳納多少。對于現今就已經完善的數據庫可以立即實行征收,而對于目前還未完全搭建好的數據庫,國家可以暫緩征收及延期抵扣,借此以保證稅收的完整和對納稅人的負責。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繳稅雖表面上減少了公民的可支配收入,但是稅收的本質卻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是用公民自己的錢來建設更加強大的國家、打造更加美好的中國夢的一種途徑。因此我國應在現階段努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借鑒國際的稅制改革趨勢、逐步提高公民納稅意識、強化信息網絡、向主動申報制靠攏、調整納稅層級、實行以家庭為單位的整體納稅模式等,讓稅收更加切合中國的國情,更好地造福人民。同時政府也應當更多地傾聽老百姓的心聲,更加主動地進行稅制改革,建設服務型的政府,給予民生更多的關注,讓稅收能夠從根本上推動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主義現代化的步伐。
參考文獻:
芮曉鷗.個人所得稅改革啟動[J].中國金融家,2018(07).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