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微
【摘 要】傳統粵劇服飾造型,從實際角度而言,其個性特征十分強勁,會在一定程度上給人帶來一種良好視覺美感。本文針對傳統粵劇服飾特點,對其中的造型藝術進行詳細分析和闡述,希望為傳播、發揚傳統文化貢獻微薄之力。
【關鍵詞】傳統粵劇;服飾;造型;藝術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1-0024-01
粵劇又被稱之為廣府大戲,是我國廣東地區核心戲曲種類之一,是最早邁出國門的地方劇劇種,流行區域十分之廣,在廣西地區和香港地區最為常見,備受觀眾喜愛。粵劇和傳統戲曲文化,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嶺南文化特色明顯。粵劇發展至今,給我們帶來了一種視覺饕餮盛宴,其中粵劇服飾時代特點明顯,可以讓觀眾很快的融入其中,感受粵劇魅力,同時,粵劇高于生活,并且憑借相應藝術加工后,更能夠展現形象鮮活的表演,長時間沉淀后,形成了獨特風格與藝術之感。
一、形式美
我國傳統審美理念之中,力求以型傳神,使之形神兼備,賦予角色生命。應該了解到,戲劇以傳統舞臺藝術形式出現,將美學原則透徹彰顯。戲劇人物精神氣質和心理活動,二者均以鮮明外部形象加以展現,從而更好更優地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戲曲服飾和臉譜以及表演都有異曲同工指標,這些藝術都不是以寫實為主。粵劇服飾由生活化服裝演變而來,按照基礎性人物形象和表演視覺效果進行提煉操作與加工,形式美感十分充裕。粵劇服飾形式美,主要體現在裝扮程序之上,“寧穿破、不穿錯”是粵劇表演行話,也是表現了粵劇表演者認真態度,生旦凈末丑服飾各異,規范也各不相同。早年間的服飾都是模仿明代衣冠樣式,隨著時代發展和文化進步,由于粵劇和京劇之間交流增加,前者受到后者影響。清朝末期到20世紀20年代,戲服制作形式均為織棉與繡花,輔料為膠片和銅托小鏡。1950-1960年初期,珠片戲服衍生且不斷發展,20世紀60年代末期,繡花戲服被視為主流,其具備著精致美觀特點,受到推崇,并且一直被延續到現代。傳統粵劇服飾,實際上不受朝代限制,一般被分為甲、莽、海清、冠衣等。
二、夸張美
需知,戲曲藝術,因為美學思想千差萬別,所彰顯的事物本質會“過分”夸大和突出,在觀眾內心產生強烈的藝術熏染和效果,人物形象會變得十分美妙和鮮活,之后在此基礎上強化戲曲藝術審美價值。民間美術造型夸張手法重點就是敢于取舍,也就是大膽進行夸張操作和省略操作,對象特征不斷放大,冗余細節被忽略,形象性格化特征明顯。但是無論何種夸張變形,都是萬變不離其宗,傳神不容遺棄。粵劇服飾之中,夸張美體現案例便為靠與反宮裝造型設計。前者是按照戰爭盔甲服裝進行模仿制作,但實際上不是那種盔甲原始樣式,靠身主要分前后左右4片,長到足部位置,前片中部位置很寬,胸前配備護心鏡,腹部設置就是靠肚,刺繡以虎頭為主,兩肩就像蝴蝶翅膀,后面是小旗,是一種三角形形狀,上面附有龍鳳花卉等鮮艷團。這樣的造型可以突出武將威武之姿,背后背旗略顯夸張,原型借鑒攜令旗,靠旗插在背虎殼之上,而后向外達成擴散,威武之風盡顯。后者是粵劇表演中獨有形式之一,反宮裝造型服飾代表就是疏金片反宮裝,此類裝束正面外觀以黃底疏金膠片秀為特色,鳳采牡丹風采盡顯,反宮裝設計是活動的,下裙是很多條狀彩色帶,黃、綠、藍三色交相輝映,主要分為上下兩側結構,粵劇表演者只需將左右兩袖和衫身前幅揚起即可,翻到背后的時候就會呈現出紅地疏金片、綴羅傘裙帶宮裝造型,接著展開兩襟,就會展現出通電發亮的電燈衫,以此達成“變身”效果。
三、動態美
粵劇表演強調人物美化形式,期間,要求演員應該在舞臺上去向觀眾展現沒敢,以一舉一動、一顰一笑與觀眾產生共鳴,為此便形成了戲劇獨特的臺步和姿勢等,所以后續對應服飾造型也相繼出現。相貂、烏沙上的翅, 演員進行表演階段,道具隨之擺動,具備長期表演經驗的演員擺動紗翅,會展現出不同類型感情變化。錐雞尾是最具典型的裝飾之一,這樣裝飾之前是少數民族人民頭部裝飾,粵劇表演過程中,演員在舞臺上將其夸張與美化,翎子在頭部高高豎起,表演階段,右手要搬翎、左手畫翎、二龍戲珠、蜻蜓點水等,上述要素均被稱之為耍翎。長裙、長袖等夸大應用,會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服裝動態美表現強化,促進戲劇表現生動性激發。旦角水袖最具代表性,長袖善舞中,甩動階段,形似流水波紋。戲劇表演,水袖最為基本,水袖表演涵蓋了抱袖和反袖以及回袖等,不同形式水袖動作,感情抒發各不相同,將水袖用力甩向對方表達不滿,高高抬起意為悲痛,水袖翻飛、袍襟騰舞,傳統粵劇服飾造型動態美被展現的淋漓盡致。
四、結語
傳統粵劇服飾造型,深度彰顯了我國傳統文化和美學思想等,缺少了傳統粵劇服飾,那么粵劇就不會被廣為傳唱且長久存活。千百年的沉淀,大眾按照藝術審美進行粵劇藝術形象塑造和服裝扮相設計,進行不斷的推陳出現,這對于傳統文化發揚和傳承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們要對傳統粵劇服飾中的造型藝術有所了解,從而為中華文化藝術瑰寶繼承發揚,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也是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職責所在,讓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張金梅,胡小平,黃琴霞.粵劇及其服飾藝術的發展進程及特點[J].戲曲藝術,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