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首先說明了時代精神的內涵,然后分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和存在的問題,最后詳細闡述了在當代需要把握的時代精神精華及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時代精神;高校;思想政治;中國夢;工匠精神
時代精神的內涵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豐富和完善。現階段,高校學子接觸的信息渠道多樣,思維方式活躍、價值觀念多樣化。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著如何緊握時代脈搏,讓高校學子從思政課中得到正確的指導的問題。本文結合時代發展,探討如何將時代精神內涵和精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渠道進行革新。
一、時代精神的內涵
時代精神是一定時代的精神主流和基本價值取向,它是一個社會在最新的創造性實踐中激發出來的反映社會進步的發展方向,引領時代進步潮流,為社會成員普遍認同和接受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規范和行為方式,是一個社會最新的精神氣質、精神風貌和社會時尚的綜合體現。進入新時期,在當代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中,我們不斷培育、積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奮勇爭先的時代精神。改革創新是歷史發展、社會進步的基礎,任何一個時代的時代精神中都滲透著改革創新。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多方面內容,其中理論創新是前提、是關鍵。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和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1.外部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首先,市場經濟及社會多元化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巨大的挑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價值導向作用被減弱。經濟上的獨立自主,使得大學生發展個性、追求個人利益的愿望日益強烈,如果對此缺乏必要的指導和調節,就可能導致整體和全局觀念淡化,甚至導致極端個人主義、個人利益至上。其次,在多樣化社會,容易導致偏重物質追求而忽視精神追求,注重個體目標追求而忽視社會目標追求。這勢必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內容帶來沖擊。再次,現代科技發展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網絡信息不確定性與多元性導致部分大學生在行為選擇上無所適從,自主判斷與選擇的難度增加。另外,網絡世界的虛擬性弱化了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
2.內部主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從領導主體看,黨和國家對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當重視。在實際工作中,絕大多數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戰略地位,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但同時也有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認識不到位的問題。伴隨著高校擴招和大學生就業壓力日趨加大,部分高校存在著重知識教育、輕思想政治教育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從教育主體看,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隨著知識的快速更新,教師掌握的知識就顯得有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知識權威優勢的失去,給其帶來很大壓力。從大學生主體看,參與意識淡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學生自身的積極參與,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然而,當前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環境中,一些大學生沒有認識到思想政治素質的發展是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更談不上自覺地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專業學習中去。這就使得目前一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停留在表面,沒有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教育機制和管理體制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高校學生成績和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機制中,多注重學業成績,而忽視道德、行為規范的比重,高校普遍存在一定的功利性。第二,高校在教學活動中,重視專業課教學,忽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課程等基礎課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第三,在高校教育管理體制方面,管理者對出現的問題習慣于用行政手段處理,重“圍堵”而輕“疏導”,在心理上拉開了與大學生的距離。第四,高校輔導員隊伍年輕化,對年輕輔導員的教育和培訓不到位,給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不利影響。第五,高校的校園文化缺乏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缺乏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的針對性和深刻性。
2.大學生主體方面存在的思想問題
改革開放在推動我國經濟大發展的同時,也使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在這一點上,青年大學生表現得尤為突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帶來的多元文化,一方面滿足了當代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使他們暴露出浮躁、急功近利以及自我中心主義等不良傾向。有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有的社會責任感不強,團結協作意識較差;有的艱苦奮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質脆弱;有的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影響較深。“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吸收時代精神之精華
(一)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與“中國夢”聯系起來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是個人、民族與國家的夢想三位一體,這體現高校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現實要求。在實現“中國夢”教育進程中按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要求,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核心任務,要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學習長征精神,形成艱苦奮斗的行為作風
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過程中經歷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與磨難,憑著一股堅定不移的決心終于走過來了,紅軍要克服的不僅包括惡劣的自然條件,還有身體與精神上的折磨,以及外部局勢的逼迫,工農紅軍堅信革命必定勝利的決心來戰勝了重重危機,成功地走過了長征旅途。在長征途中,工農紅軍所具有的不畏艱險、艱苦奮斗的精神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品質,大學生要從中汲取有益經驗,樹立不斷學習的觀念,團結同學老師,善于與人交往,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生活態度。長征路上工農紅軍表現出來的精神主要體現在:不畏艱苦,不畏艱險。運用長征精神來豐富時代精神內涵,以此來教育大學生要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向前。促使大學生深刻認識到當前國內發展情況,了解到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攻堅克難時期,認清自身所肩負的重要責任,以及當前我國存在的人口基數大、經濟轉型期多重社會矛盾交雜在一起等實際情況,在加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進程上要充分發揮長征精神,踐行工農紅軍所表現的勇敢無畏、艱苦奮斗的精神,摒棄金錢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思想觀念,堅持不懈的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實現人生價值。因此,在將長征精神與時代精神融合過程中,要突出長征精神中艱苦奮斗的核心品質,不斷增強大學生的毅力與韌性。
(三)弘揚鐵人精神,培養獨立自主的創業意識
大慶油田的誕生,使中國石油工業從此走進了歷史的新紀元。隨著中國石油工業的迅猛發展,中國不再過度依賴進口油,“洋油”時代因此而不復存在。大慶精神作為時代精神的核心內容,其實質是要為以國為先,為民族爭氣,實現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要做到科學務實,顧全大局,勇于拼搏,為國家建設發展做貢獻。很多人在大慶油田開發建設上作出了卓越貢獻,最具代表性的就有王進喜。王進喜對科學的崇尚、堅韌的品質、積極向上的態度與高尚的思想道德都是后人學習的榜樣,為時代精神內涵注入了寶貴思想源泉。鐵人精神所具有的時代價值主要體現在惡劣情況下的獨立自主與敢于拼搏。在當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過程中,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更應該具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與自力更生,永不放棄的創業精神。勇于面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提高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形成健康正面的擇業觀與獨立觀念,敢于摒棄消極負面的觀念,為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作出貢獻,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
(四)傳承大國工匠精神,實現個人價值
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了“工匠精神”這一概念,并指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詞迅速流行開來,成為制造業的熱詞。“工匠”各項事業中的優秀人才的杰出代表,數十年如一日,滿懷熱血,熱愛自己的崗位,細致、耐心、有技術、有擔當,是各行業從業者的榜樣先鋒。例如北京衛星制造廠的復合材料膠接成型工王存斌,他從事復合材料膠接工作已經24年,先后攻克了復合材
料領域的重大技術難題,并且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獨創了新的膠接技術,進一步完善了我國航天行業的制造技術,多次受到國家級表彰榮獲航天業技術優秀人才等稱號。在基層崗位的艱苦工作中,王存斌不辭勞苦,身體力行地踐行了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工匠精神,滿懷對國家的熱愛之情,投身到航天衛星部件的制造工作中。
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從資源稟賦優勢過渡到創新制造優勢,則需要一種精神———工匠精神的支撐。工匠精神自古至今,時代的重要思想資源和強大精神動力。對于我國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來說,“工匠精神”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體現出了他們工作的優秀作風。工匠精神是一種對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與極致的精神理念與工作倫理品質,它包含了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堅守專注的意志品質,自我否定的創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質。工匠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除了技藝層面,更有做人層面;除了追求自由的科學精神對創新、變化的表述,更有追求永恒的人文精神對責任、道德的堅守。
工匠精神緊緊貼合工作實際,為高校學生的職業道德形成指明了方向。工匠精神生長于企業,卻萌芽于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是教育的結果。必須將時代精神準確、全面地傳達給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高校學生,將其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中,使學生們在工匠精神的熏陶下發自內心地接受時代賦予自己的使命,并將其轉變為自身樹立的崇高奮斗目標,為實現個人和國家的中國夢不懈努力。
四、時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兩點建議
(一)努力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
高校校園文化對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要根據學校的實際和大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學術、藝術、文化、體育、娛樂等校園文化活動,陶冶學生的情操可以開展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等活動,增強大學生的參與意識。可以通過學報、宣傳欄等載體,反映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可以引導、促進大學生對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進行理論研究。從而產生潤物無聲、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二)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要發揮大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使大學生以學校主人翁的精神在教育活動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特別要在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注重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社會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是拓展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的重要領域。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三下鄉”、志愿服務、社會調研、專業實習、參觀學習和生產勞動等社會實踐活動,從而了解國情、認識社會、增長才干,培養他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神。
五、結語
綜上,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吸收時代精華之精華,結合時代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渠道進行革新,可以讓所有高校學子從中得到正確的指導,將時代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指導高校學生創造出適應當今時代發展需求的優秀精神,為今后的發展建設事業打下牢固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在金.時代精神視角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J].企業導報,2014(18).
[2] 桂龍.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感初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8(06).
[3] 黃超.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時代精神意蘊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8(08).
[4] 陳軍蓮,彭岳鵬.時代精神與大學生思政教育[J].山西青年,2016(19).
基金項目:2018年校級科技項目(創新團隊)暨“創新強校”科研遴選項目。構建大思政育人的實踐探索――以廣東理工學院為例,編號:GKJ2018028;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項目:“時代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2017SZY127)。
作者簡介:夏玉杰(1990.02- ),女,河南商丘人,廣東理工學院思政部,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