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偉
近年來,職業倦怠現象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各行各業,教師群體更是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據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發布的《工作倦怠指數調查報告》顯示,在15個行業的倦怠指數調查中,教師的職業倦怠程度居第三位。
說起教師,許多人會聯想到“穩定”“體面”“寒暑假”等關鍵詞,這一職業曾是大家眼中的“金飯碗”。現如今,教師為何成了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這一問題又該如何解決?關于教師職業倦怠的種種追問,令人深思。
職業倦怠,簡單地說,是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有關專家表示,教師、醫護工作者等相關從業人員是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對于這類助人的職業,當助人者將個體的內部資源耗盡而沒有及時補充時,就會引發倦怠感。
走訪中,記者聽到了一些教師的心聲。“現在的教師太難當了。”長沙師范學院教師屈曉軍說,“不僅要掌握‘傳道、授業、解惑的專業知識,還要懂得教育的方法、溝通的技巧、管理的藝術等,教師的職業要求之高可想而知。而且,教育工作每天都是新的開始,需要與時俱進,‘吃老本根本行不通,教師自我學習的壓力很大。”
在邵陽市一所鄉鎮小學從教的羅霞看來,社會和家長對教師的過度期待,也給教師平添了不少壓力。“現在,不少家長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甚至認為教師是‘萬能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出現任何問題,都會歸咎到教師身上。長此以往,我們實在覺得心累。”羅霞說。

與此同時,職業目標的缺失也是教師職業倦怠的一大原因。江蘇省如東縣九總小學教師陳鐵認為,一些教師在評上職稱之前,努力進取、認真教學、刻苦鉆研。等如愿評上職稱以后,一時沒了奮斗的目標,導致他們對教學工作不再下苦功夫,處于職業發展的靜止期。各種教育教學競賽與學術研究活動,學校大多優先讓年輕、需要評職稱的教師參加,各種評優評先也不例外。久而久之,那些已評上相應職稱的教師認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上升一步的空間,對職業發展也不再有新的追求。
“一個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會產生一種疲憊、困乏,甚至厭倦的心理。同樣的道理,教育工作的長期性、復雜性、重復性,讓教師身心俱疲。學校管理人性化缺失、行政干預過多等也會導致教師的個人價值不容易得到肯定。此外,許多家長以分數論英雄,在唯分數論的輿論環境下,教師的精神壓力增大,極易焦慮。”洞口縣第七中學教師謝建中坦言,教師產生職業倦怠與教師個人及其工作環境息息相關。
“在從教之初,我對工作充滿了熱情,對學生充滿了愛心,兢兢業業地鉆研業務,積極參加學校的教研活動。五年以后,我認為自己已經是‘老教師了,于是心理上有些松懈。由于自己比較熟練地掌握了小學語文教學的知識和相關教學方法,自信可以得心應手地上好每一堂課。然而,我卻逐漸對備課產生厭倦。偷工減料者有之,丟三落四者有之,有時甚至上課后再去補備。同時,我對學校的教研活動有了些反感和抵觸情緒,對于天天如常的作業批閱,也覺得心生煩惱。”武岡市龍田中心小學教師劉雪婷回憶起曾經有過的職業倦怠狀態時說。
在茶陵縣城西小學教師黃云生看來,教師陷入職業倦怠最突出的外在表現是對專業學習缺乏主觀能動性,對教育工作缺乏足夠的耐心;內在表現是內心充滿了焦慮與迷茫。如果任其發展,既不利于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也導致身邊人產生不良情緒,以這樣的狀態開展教學工作,教學效果勢必會大打折扣。
教師職業倦怠問題也引發了不少擔憂。“這會導致教師工作態度消極,對服務或接觸的對象越發沒耐心,對周圍的人、事、物漠不關心。更有甚者,會變得焦躁不安、緊張、易怒、萎靡不振,產生猜疑、自責等情緒。倦怠者對自身工作的意義和價值評價下降,感到前途無望,以至于常常遲到早退,甚至打算跳槽轉行。”謝建中說。
相關學者表示,教師陷入職業倦怠的時間一長,不僅會導致其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下降,還會影響其身心健康。而且,職業倦怠的負面情緒會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造成不良影響,教師教育教學效能也隨之下降。更有甚者,還可能帶來人際關系的摩擦。
“教師應該立足本職、培育特長、充實業余生活。要擺正心態,學會從重復的工作中尋找樂趣;妥善安排工作流程,力爭做到忙而不亂;多和同事、朋友、學生家長交流溝通以疏解負面情緒;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努力充實和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同時,公眾要理性客觀地看待教師這一職業,全社會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讓教師安心從教。”黃云生認為,緩解教師的職業倦怠感,既需要教師積極調整自身的心態,也需要社會提供良好的環境。
有老師建議,學校可充分發揮共青團、婦聯、工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定期開展一些諸如遠足散步、歌詠比賽、象棋比賽、球類比賽等趣味性文體活動,讓教師平淡乏味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吹落他們心靈上的“倦怠塵土”,重新喚醒他們對待工作、對待生活的“正能量”。
在屈曉軍看來,不妨從提升教師的職業成就感著手。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標準應該多元化,除了文化成績外,還包括學生的自學能力、興趣發展、社會實踐、文娛體育等諸多維度,教師無論在哪個方面做出成績,都應得到肯定。同時,也可從知人善用、用人所長的角度,適當打通教師崗位和管理崗位的通道,讓那些有這方面潛質的教師充實到管理崗位上來,這也能激發他們的職業成就感。學校應該及時為教師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給他們搭建職業再學習的平臺。當教師的知識結構日益更新,教學能力同步提高時,自然會產生新的成就感。此外,教育主管部門與學校應積極引導教師開展體育鍛煉,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讓他們保持健康的身心與愉悅的心情。
給自己立目標是劉雪婷走出職業倦怠的訣竅。在意識到工作狀態出現問題以后,她給自己安排了不少任務:每個學期看五本當代教育家的專著或傳記;在一年中撰寫十篇有價值、有分量的教學隨筆;爭取五年內晉升為中級職稱……“有了目標,我心里一下亮堂了許多,工作中的煩惱也少了,教學更有勁了,仿佛又回到了剛入職的時候。”劉雪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