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理

從湘潭市城區西行數公里,即至湘潭縣楊嘉橋鎮境內。蜿蜒流淌的漣水河畔,坐落著一所幽靜典雅的學校———湘潭縣第十中學(以下簡稱“湘潭縣十中”)。
作為一所農村普通高中學校,近幾年來,該校連續獲評全國、省級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單位和標兵單位,先后榮獲市、縣高考上線率提高獎、培養特長人才獎等獎項。其成功秘訣何在?帶著疑問,記者走進了古樟垂綠、花草鋪錦的校園。
在湘潭縣十中的校園里,英語教師陳鳳娥的身影總是格外醒目。因為身患紅斑狼瘡,無論天晴下雨,她的手中總是舉著一把傘。
在病情被確診后,醫生建議陳鳳娥病休,但她放不下工作,幾次執教高三英語。后來,學校領導考慮到她的情況,多次找她談心、做工作,為她安排了學校圖書館、檔案室等相對輕松的崗位,方便她療養身體。陳鳳娥在感動之余,接受了大家的好意。
“學校對我太關心了,學校就是我溫暖的家!”去年下半年,得知學校急需有經驗的英語教師,陳鳳娥主動申請,再次走上了三尺講臺,執教高一年級兩個班的英語。
“在教師管理中,我們堅持尊重教師、理解教師、關心教師,發展教師的人本理念。”這是湘潭縣十中校長梁迎新的治校觀。正是在她的引領下,教師與校領導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人際關系和諧,大家彼此理解、相互尊重與支持。
胡紅蓮老師的丈夫突發腦溢血,一直處于昏迷狀態。于是,她每天都要奔波于學校和醫院之間,身心疲憊。正當她感到困難重重時,學校組織老師看望慰問、組織師生捐款并找相關專家會診。
在丈夫接受治療的這段時間,胡紅蓮沒有請過一天假,還多次擔任高三畢業班的教學工作。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感恩學校這個大家庭,她說:“我無愧于一個妻子的擔當,無愧于學校的培養,無愧于學生的信任,也無愧于自己的良心!”
有一年高考臨近,副校長郭耀武的岳父去世了,特殊時期,為了不影響學生最后的沖刺備考,郭耀武主動和岳父家說明情況,堅守在學生后勤服務的工作崗位上。
在湘潭縣十中,像這樣的感人故事還有很多……
正如學校黨支部書記劉術光所說:“一起工作是緣分,和睦相處是本分,團結互助是福分。這也是學校老師提升自我、發展自我、高標準工作、高境界做人的職業追求。”
采訪中,記者因老師們火辣辣的激情、熱騰騰的干勁、急匆匆的腳步而感佩不已。老師們普遍反映,這些年來,學校充分尊重教師的人格,善于發現每一位教師的閃光點,一切從教師出發,知人善任,用人所長,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梁迎新告訴記者,要維系教師們良好的心理狀態,學校就必須在政治上關心教師的成長,在業務上關心教師的進步,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搭建平臺、創造條件、提供機會。
確實,在湘潭縣十中,教師的學習活動很多。除了校領導每人每年為全校教師上師德教育課之外,學校還經常邀請校外教育名家來校講師德課和專業課。
在激勵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學校實施教師讀書計劃,每年統一為教師購置相關專業書籍,開展讀書分享會。除此之外,學校還認真組織各種賽課活動,例如,新教師的“亮相課”“驗收課”“匯報課”等拜師學藝活動,一年一度的“新星杯”教學比武活動等,促教研教改,促專業水平提升。
湘潭縣十中在教師隊伍建設上特別注重具體的措施引領:一是培養教師,學校推行青藍工程,實行師徒“捆綁制”,讓結對師徒簽訂協議,規定各自職責、幫帶內容和考核標準。二是實行新教師過關制,要求青年教師在入職五年內過“五關”,即思想品德關、教學技能關、教材教法關、教育管理關、教育科研關。三是定期開展教研活動,每次大考后,先提供討論提綱,各學科教研組教師人人發言,認真分析總結考試存在的得與失,提出改進措施。這些引領從環境、教學、成長等方面給教師提供了專業成長的平臺,很好地激發了教師的工作熱情,使教師們保持著積極上進的良好狀態。
青年音樂教師劉石花的名師成長之路即是最好的見證。從教十余年來,劉石花每次參加各級各類賽課活動之前,總會先在學校說課、試教。學校領導、同事都會積極參與評課,談看法、談建議。劉石花將大家的意見記在本子上,消化加工后迅速應用到課堂改進中,在反復打磨中讓自己的教學走向完美,走向成功。正是得益于湘潭縣十中打造的名師成長機制,如今,劉石花已成為當地公認的教學能手、音樂名師。
據了解,近年來,湘潭縣十中已有40余名中青年教師實現了一年入門、三年合格、五年成骨干的教學相長夢。
在專業成長的路上,湘潭縣十中的老師們一直在思考:農村普通高中的功能是什么,定位又是什么?
“學校能送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一張大學錄取通知書,最重要的,是給予他們終生難忘的教育和終身受益的情感與能力。”副校長付義文說,“老師們應該把做好本職工作看作是自我提升的首要條件,把學生的問題看作是自己的問題,把教學難題看作是研究課題的階梯。這些年,學校取得的成績,就是教師群體攻堅克難的必然。”
在湘潭縣十中,校領導、教研組長、班主任、科任老師都緊緊圍繞教育教學,積極努力成為各項工作的謀劃者、執行者和推動者,大家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各項工作的質量。每次工作例會上,各部門匯報工作計劃落實情況,總結工作中的亮點和不足。在此基礎上,大家統一思想,找準差距,明確方向,指導并制定本周乃至下一階段的工作任務、策略、方法等,扎實落實“高中三年一盤棋”的思想。在這樣的環境中,把教育教學的常規工作做好,成了老師們思想和行動的唯一準則。這也促使學校各項工作年年躍上新臺階。
學校的種種舉措在讓每位老師感到溫暖的同時,也將這份光和熱傳導至學生身上。
去年,從教二十年的楊冬其老師又一次帶高三畢業班。班上易思妤同學在長沙學習美術,直到參加完美術考試后才回到學校。由于長時間專注藝術備考,易思妤的文化成績掉隊了。
怎么辦?
楊冬其主動找易思妤談心,得知她術科成績已上本科線,現在因文化成績不理想,加上父母身體狀況不好,倍感壓力。了解情況后,楊冬其讓易思妤住到自己家里,既方便輔導她的功課,也能夠在生活上給予她更多照顧。
每天下班回家,楊冬其會對易思妤進行一對一輔導,他的太太也會幫他做好后勤服務。漸漸地,易思妤的文化成績得到了提高,最終,她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真誠地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是湘潭縣十中老師們共同的師德堅守。
五十多歲的劉德良老師擔任外語教學,教高三畢業班已超過十屆,他以老黃牛的精神默默耕耘,無私奉獻。
187班王蘇同學因父母患病,家中經濟條件極為困難,劉德良多次向相關部門與愛心人士尋求幫助,為王蘇解決了高中三年、大學四年的學費問題。132班楚京琴同學家庭貧困,高中三年的學費、吃住費用全部是劉德良負責,此事在全校師生中被傳為美談。
早年有個學生叫王兵,因父親突發重病,便想放棄上學。劉德良找他談心,幫助他爭取到學校的支持,解決了他的困難,讓他順利完成高中學業并考上大學。去年,王兵為感恩學校,給學校捐贈了40多萬元的路燈設備。
“給予學生終生難忘的教育和終身受益的情感與能力”不僅是付義文的教育理念,也是湘潭縣十中老師們在教育教學中的真實寫照。
高二學生劉浪曾經很懶散,干什么事都慢吞吞的,學習也提不起精神。老師們沒有簡單地給他打上“標簽”,更沒有一味批評了事,而是遵循教育的初心,為他量身設計蛻變方案。
通過與劉浪真誠地交流,老師們發現,在這個大男孩的身上其實有著許多的優點:樂于助人,懂得感恩,愿意為他人、集體服務……基于這一發現,劉浪的班主任鼓勵劉浪參加班級黑板報的編寫工作,讓他和同學一道,定期完成黑板報的更新。
來自老師和同學的信任讓劉浪備受鼓舞,也讓他擁有了改變自己拖沓毛病的動力源。在大家的幫助下,他不僅改正了懶散的壞習慣,還加入了共青團組織。劉浪認真地說:“只要努力,就有收獲。”
高一學生李帥以前經常賣弄小聰明,搞惡作劇。有次用水性筆在前排同學的衣服上悄悄地畫了一只小動物,下課后,同學向老師“報案”。
當天下午班會時,老師拿著那件校服向全班同學展示說:“這幅畫有創意,畫作者有繪畫素養,可以在這方面去發展。”同時,老師也指出,不能在別人的衣服上畫這樣的畫,上課時要專心聽講。
老師的話語里雖然沒有一句責備,卻讓李帥深受觸動。下課后,他不僅向同學承認了錯誤,還主動把衣服洗干凈。從此,李帥改掉了搞惡作劇的壞毛病,加入了學校書畫興趣小組。
“做教育是一種福分,生命會備受滋養。”在梁迎新看來,教育植根于愛,有了愛的指引,教師才會從心出發去尋找學生的閃光點,才會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她期望著,無論何時,在十中的校園里,都能看到這樣的畫面———老師們播種著幸福的教育,學生享受著被教育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