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鐵英張洪波 夏紅云 蕭自位 白學慧
(云南省德宏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所 云南瑞麗 678600)
咖啡是云南省帶動邊境經濟發展的高原特色農業重要組成部分[1-2]。云南咖啡主要以出口原料(咖啡生豆,即咖啡商品豆)為主,對咖啡原料質量的評價主要由物理特性和杯品質量決定。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中國逐漸成為世界上咖啡消費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雖然目前中國咖啡消費仍主要以速溶為主(占85%左右),但近幾年隨著消費理念的變化,咖啡消費觀逐漸由時尚向健康轉變,現磨咖啡消費正在逐步增加。消費者對現磨咖啡的品質要求多以咖啡因等內含物含量以及口感(以杯品質量評價)為主[3]。綜合來看,小粒種咖啡品質的評價指標主要包括商品豆物理特性、化學特性、杯品質量3方面,主要受品種、緯度、海拔、種植模式、初加工、烘焙、包裝存貯、沖泡等因素影響[4-6],其中品種、光照、緯度和海拔影響最大[7]。為了豐富云南省咖啡栽培品種,改變咖啡種植品種比較單一的現狀(主要種植品種為卡蒂姆,即Catimor),云南省德宏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出一系列的咖啡新品種,其中有德熱132、德熱48-1、德熱155、德熱296、59號、63號、161號、199-1號等。本文以德宏州為試點,選擇8個小粒咖啡新品種,對其商品豆的物理特性、內含物、杯品質量進行測定,并分別評價,給科研人員、咖啡種植者以及消費者提供參考。
1.1.1 試驗材料
參試品種德熱132、德熱48-1、德熱155、德熱296、59號、63號、161號、199-1號均來源于農業農村部瑞麗咖啡種質資源圃。
1.1.2 試驗地概況
在德宏州共安排2個試驗地點,分別位于瑞麗市市郊,芒市勐戛鎮勐穩村河邊寨。
瑞麗試驗地位于瑞麗市瑞京路云南省德宏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所(海拔 798m, 北緯 24°01′, 東經 97°51′),年平均氣溫 20.7℃,極端最高氣溫為34.4℃,最冷月平均氣溫13.3℃,年降雨量1 400 mm,年平均相對濕度80%,年日照時數2 351.1 h,土壤為磚紅壤,pH 4.7~5.6,橡膠林下間作咖啡蔭蔽種植,橡膠株行距為2.5 m×14 m,2010年7月12日定植。
河邊寨試驗地為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勐戛鎮勐穩村河邊寨基地(海拔 1 260 m, 北緯 24°24′, 東經98°38′), 年平均氣溫17℃, 極端最高氣溫36.2℃,最冷月平均氣溫12.3℃,年降雨量1 655 mm,年日照時數2 252.9 h,土壤為紅壤,pH 5.0~7.4,全光照種植,2011年6月11日定植。
1.2.1 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種植株行距1 m×2 m,每小區定植60株,其中中心40株為試驗株[2]。在咖啡盛熟期每個小區采摘成熟鮮果2 kg,每株采摘50 g,每個試驗基地共采摘6 kg。
1.2.2 水肥管理
定植前施農家肥15 g/hm2作為基肥,7~8月每月施尿素1次,每次施0.02 kg/株;9、10月各施氯化鉀1次,每次施0.025 kg/株;11月施氯化鉀1次,施0.05 kg/株。定植后第2年,1~2月施有機肥3~5 kg/株、鈣鎂磷肥0.1 kg/株。3~5月每月施1次漚制水肥,加1%尿素,每次施2~3 kg/株。7~9月各施尿素和氯化鉀1次,每次施0.05 kg/株。投產后有機肥每年施5.0 kg/株,磷肥0.1 kg/株。3~5月每月施1次漚制水肥,加1%尿素,施5.0 kg/株。6、7月每月施尿素1次,每次施0.075 kg/株。8、9月各施復合肥、氯化鉀1次,每次施0.1 kg/株。2個試驗地均不噴施農藥,除草、中耕、修剪等田間管理措施與本植區大田咖啡生產相同。
1.2.3 加工
制樣地點:瑞麗,河邊寨試驗地樣品采摘后當天運送到瑞麗進行加工。
(1)全水洗(又稱濕法加工)
采摘完全成熟鮮果→去除雜質→去除果皮→發酵12 h→加少量水繼續發酵24 h→清水清洗至無果膠→陽光下干燥至水分12%→真空包裝。
(2)半水洗(又稱蜜法加工或蜜處理)
采摘完成成熟鮮果→去除雜質→去除果皮→陽光下干燥至水分12%→真空包裝。
(3)干法(又稱自然干燥或日曬處理)
采摘完全成熟鮮果→清水清洗并除去漂浮豆→陽光下干燥至水分9%→真空包裝。
1.2.4 項目測定
(1)商品豆物理特性評價
取300 g咖啡商品豆,測千粒重,17號篩級,按照GBT 15033-2009分別測定各級正常豆重、畸形豆、碎豆豆重與斑點豆重,計算各級豆中正常豆占總樣品的比率,重復3次取平均值。測定地點:云南省德宏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所咖啡研究中心質量檢測實驗室。
(2)內含物測定
對瑞麗試驗點和河邊寨試驗點8個參試品種采樣,全水洗加工獲咖啡商品豆,委托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昆明)檢測咖啡商品豆的蛋白質、粗脂肪、粗纖維、水浸出物、咖啡因、總糖。測定地點:昆明。蛋白質按GB 5009.5-2016檢測;粗脂肪按GB 5009.6-2016檢測;粗纖維按GB/T 5009.10-2003檢測;水浸出物按GB/T 8305-2013檢測;咖啡因按GB 5009.139-2014檢測;總糖按GB/T 5009.7-2016檢測。計算2個試驗點各內含物含量平均值。
(3)杯品質量測定
分別對瑞麗試驗點和河邊寨試驗點8個參試品種使用全水洗、半水洗、干法3種初加工方式制備杯品樣品,委托北京君捷西中貿易有限公司進行杯品質量評估。杯測采用SCAA(美國精品咖啡學會,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America)方法及流程。評測項目:干香/濕香、酸度、風味、純度、回甘度、平衡度、整體評價、一致性、甜度、潔凈度。評分標準:滿分為100分,前7項各項滿分10分,后3項指標各項按常規10分記。品嘗流程:烘焙度采取焦糖化指數58/63烘焙;10 g咖啡粉,中等粒度研磨;180 mL 93.33℃左右熱水直接沖泡;浸泡4 min后破渣;8~10 min間開始進行品嘗。
1.2.5 數據處理與分析
數據采用Excel 2010以及SPSS 22.0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及顯著差異分析。
千粒重是咖啡商品豆的大小與飽滿度的體現,2個試驗點8個咖啡品種商品豆的千粒重測定結果如表1、2所示。瑞麗試驗點(表1)商品豆千粒重最重為59號,顯著大于其他品種;最輕為德熱132,顯著小于其他品種;≥17#商品豆的總重最重為德熱155和德熱48-1,顯著大于其他品種;最輕為德熱132,顯著小于其他品種;≥17#正常豆重最重為59號,最輕為德熱296,各品種之間差異顯著;<17#正常豆重最重為德熱132,最輕為德熱59號,各品種之間差異顯著。瑞麗試驗點物理特性59號表現最佳,其次是德熱155和德熱48-1;表現最差為德熱296,德熱132豆粒最小。
河邊寨試驗點(表2)商品豆千粒重最重為63號,其次是59號,顯著大于其他品種;最輕為德熱132,顯著小于其他品種;≥17#商品豆的總重最重為63號,最輕為德熱296,各品種之間在0.05水平上均差異顯著;≥17#正常豆重最重為63號,最輕為德熱296,各品種之間差異顯著;<17#正常豆重最重為德熱132,顯著大于其他品種;最輕為德熱296,顯著小于其他品種。河邊寨試點物理特性表現最佳是63號,其次是59號;表現最差為德熱296,德熱132豆粒最小。
表1 瑞麗試驗點8個品種咖啡商品豆物理特性
表2 河邊寨試驗點8個品種咖啡商品豆物理特性
綜合兩個試驗點8個品種的表現,59號商品豆物理特性表現比較突出,德熱132豆粒最小,德熱296表現最差。
8個品種杯測結果如表3所示。瑞麗試驗點,全水洗加工樣品59號杯測分數最高;半水洗加工199-1號最高,干法加工德熱132最好,其次為59號;綜合來看,瑞麗試驗點59號杯測結果最好。
表3 杯測結果
河邊寨試驗點全水洗加工樣品59號最高;半水洗加工德熱48-1最高;干法加工德熱132最好;綜合來看,河邊寨試點德熱48-1杯測結果最好,59號其次。根據SCAA評分標準,80分以上為精品咖啡,全部樣品中,瑞麗試驗點德熱132干法加工樣品以及河邊寨59號全水洗樣品為精品咖啡,瑞麗59號干法加工樣品以及河邊寨德熱132干法加工樣品非常接近精品咖啡分數。綜合兩地及3種加工方式,杯測質量結果較為理想的品種是59號。
與咖啡品質相關的咖啡內含物主要有咖啡因、粗纖維、蛋白質、粗脂肪、總糖、水浸出物等[7]。2個試驗點8個品種蛋白質、粗脂肪、粗纖維、水浸出物、咖啡因、總糖含量測定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內含物測定結果
續表4 內含物測定結果
咖啡因,黃嘌呤生物堿化合物,呈典型的苦味,是小粒種咖啡果實中最主要的生物堿,主要具有中樞神經興奮和利尿功能,咖啡因是咖啡中重要的品質指標,熱穩定性強,在烘焙過程中含量較為穩定[7-9]。2個試驗點8個品種商品豆咖啡因含量范圍在1.029%~1.409%,對比2個地點含量平均值,161號最高,199-1最低。
粗纖維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及角質等成分,咖啡商品豆中的纖維質烘焙后碳化形成炭質,總糖的焦糖化反應和炭質相互結合形成咖啡色調,粗纖維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等還可以影響沖泡后咖啡的粘度[1,7,10]。 2個試驗點8個品種商品豆粗纖維含量在19.69%~30.98%,對比2個地點含量平均值,德熱132最高,德熱155最低。
蛋白質在烘焙程度中降解成為各種氨基酸,參與美拉德反應。咖啡品質與蛋白質含量關系存在爭議,有研究稱,蛋白質含量與咖啡品質間不相關,也有研究稱,品質好的咖啡豆其蛋白質含量更高,但是蛋白質和氨基酸對于還原糖參加美拉德反應是不必可少的[11-12]。2個試驗點8個品種商品豆蛋白質含量在11.6%~14.4%,對比2個地點含量平均值,59號最高,德熱132最低。
2個試驗點8個品種商品豆粗脂肪含量在6.22%~15.13%,對比2個地點含量平均值,德熱155含量最高,德熱296含量最低。
本試驗測定的咖啡商品豆總糖含量為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麥芽糖等還原糖,葡萄糖、果糖等是咖啡品質重要指標之一,也是咖啡甜味的主要來源;還原糖是咖啡品質重要指標之一,還原糖與游離氨基酸的氨基發生美拉德反應生成吡嗪類、呋喃類、醛類和酮類化合物等物質[13-14]。2個試驗點8個品種的總糖含量在7.36%~12.7%,對比2個地點含量平均值,59號最高,德熱132最低。
水浸出物跟最終沖泡咖啡溶于水的物質有關,溶于水的物質越多,最終沖泡出來的咖啡口感越豐富,但部分水浸出物也會給咖啡帶來苦澀等不愉快的味道。2個試驗點的8個品種的水浸出物含量在32.28%~39.89%,對比2個地點含量平均值,德熱296最高,德熱132最低,161號2個試驗點樣品相差最小為0.01%。
綜合2個試驗點8個品種的表現,59號商品豆物理特性表現比較突出,德熱132豆粒最小,德熱296表現最差。對比2個試驗點千粒重,有7個品種河邊寨樣品商品豆千粒重重于瑞麗(59號除外)。對云南小粒種咖啡千粒重與種植海拔關系的研究結果顯示,千粒重隨著種植海拔的升高而增加,本試驗結果與此基本符合[4,7]。從杯測結果來看,德熱132瑞麗試驗點干法加工樣品和59號河邊寨試驗點全水洗加工樣品達到了精品咖啡分數(根據SCAA評分標準),德熱132河邊寨干法加工樣品和59號瑞麗試驗點干法加工樣品非常接近精品咖啡分數,綜合2個試驗點3種初加工方式來看,59號杯測結果最好。對比3種不同加工方式,干法加工樣品杯測結果最好,其次為全水洗加工樣品,半水洗最差;對比2個試驗點,瑞麗試驗點杯測結果優于河邊寨。大多數咖啡研究者認為,咖啡商品豆品質,環境與基因的互作(genotype and environment,G&E)起主要作用。環境因子研究最測結果優于河邊寨。大多數咖啡研究者認為,咖啡商品豆品質,環境與基因的互作(genotype and environment,G&E)起主要作用。環境因子研究最多的是光照與海拔。同樣基因型的品種種植海拔越高,杯測結果越好。但是如果將光照考慮進去,海拔的作用就不是十分明顯[4,6-7,15],本次試驗結果驗證了這一觀點。從本次試驗結果來看,河邊寨試驗點海拔高度高于瑞麗試驗點,但是河邊寨試驗點采用全光照種植,瑞麗試驗點采用蔭蔽種植,從杯測最終結果來看,瑞麗試驗點結果優于河邊寨。
咖啡生豆風味不適宜直接沖煮引用[16],經過烘焙處理后,內含物發生不同程度的美拉德反應、斯特克降解、焦糖化等系列化學反應,生成包括吡嗪類、呋喃類、吡啶類、吡咯類、醛酮類、酚類、硫化物和有機酸等揮發性呈香物質,最終形成咖啡的特征風味[13,17-18]。從6個內含物2個試驗點含量平均值來看,咖啡因含量161號最高,199-1最低;粗纖維含量德熱132最高,德熱155最低;蛋白質含量59號最高,德熱132最低;粗脂肪含量德熱155含量最高,德熱296含量最低;總糖含量59號最高,德熱132最低;水浸出物含量德熱296最高,德熱132最低。對比2個試驗點樣品內含物含量,其中6個品種蛋白質、粗纖維、總糖含量瑞麗樣品高于河邊寨,6個品種粗脂肪、咖啡因含量河邊寨樣品高于瑞麗。黃家雄等曾對咖啡因、粗脂肪等于咖啡種植海拔高度之間相關性做過研究,其結果顯示,咖啡商品豆總糖含量與海拔高度之間呈顯著正相關,咖啡因、粗脂肪含量與海拔高度之間呈極顯著負相關,蛋白質、 粗纖維、 水浸出物與海拔高度之間相關關系不顯著。本試驗結果與黃家雄等研究結果不相符合,品質相關的各項內含物與種植海拔之間的相關性,有待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