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會慶 郜紅娟 陳思盈
(1貴州理工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03;2 貴州師范學院地理與資源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18)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方針,強調了建設生態家園、美麗中國的要求[1],而建設生態家園、美麗中國需從生態意識的角度出發。隨著社會價值觀的加速轉變,人與自然逐漸從和諧關系變成了對立關系,生態意識走向邊緣化[2],如2014年2月20日國家環保部公布的我國首份 《全國生態文明意識調查研究報告》顯示[3],公民對PM2.5、世界環境日等概念知識認識的準確率低于50%,其中能說出PM2.5涵義的只有15.9%。李曉莉[4]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現狀進行調查,發現大學生的資源浪費現象比較嚴重,節約意識比較淡薄,行動力不夠,這種情況既不利于大學生的發展,也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李晨菲[5]對公民生態意識缺失成因進行研究,提出加強生態意識教育的任務刻不容緩,只有生態意識的覺醒,才能更好推進祖國建設,使人類全方面發展。以上研究主要針對公眾的生態意識,未能從大學生角度出發進行探究。鑒于此,本研究以貴州省在校大學生為主體,從不同層面對大學生生態意識情況進行調查并分析其影響因素,以期為貴州省大學生生態意識教育提供科學參考。
1.1 研究對象。選取貴州省1 000名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文獻檢索法及相關分析法對貴州省在校大學生的生態意識進行調查研究,包括對生態環保的認知與態度、行動及影響因素。本次調查共發放1 0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981份,回收率98.1%。
2.1 高校在校大學生生態環保認知與態度
2.1.1 高校大學生生態環保認知狀況。從性別分析來看,女生與男生在對生態環保概念的認知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女生比較強調社會環境層面,而男生注重的則是資源節約方面,從公民自身層面上看,女生的認知與男生相比是比較全面的。
從專業類別分析來看,對生態環保認知度較高的是師范類學生(偏重于社會環境層面與公民自身層面);其次是理工類及工學類,但是他們的側重點完全不同,理工類學生主要從社會環境來理解,而工學類學生則從資源節約方面理解;農學類學生對各方面的認知度都較平均,稍微側重于資源方面(見表1)。

表1 高校大學生生態意識認知情況 (%)
2.1.2 高校大學生生態意識及對生態保護態度。從性別層面來看,大多數女生都有生態意識,認為環保對個人影響重要,環保要從每個人做起,只有少部分認為不重要或者從沒考慮過,大多數只是偶爾關心,甚至還有極少部分女生不關心;男生整體的個人認知情況不如女生樂觀,他們認為對個人影響不重要的人數比例遠高于女生,但經常關心生態保護的人數比例比女生多,偶爾關心的比例也不低,同樣也存在少部分從不關心的人。

表2 高校大學生生態意識對個人影響及生態保護態度 (%)
從年級層面來看,有生態意識且認為環保對個人影響重要,環保要從每人做起的人數占比最高的是研究生,而占比最低的是大一新生,大三學生比例也比較高;認為對個人影響不重要的人數占比較高的是大一和大二學生,大三和研究生以上的學生比例最低。對生態保護的態度分析中,大三和研究生以上的學生會經常關心,而大二學生中經常關心的人數比例較少;從不關心生態保護的學生中,大一和大二有少部分學生,大三大四及研究生以上的人數占比最少(見表 2)。
2.2 高校在校大學生對生態保護的行動反映。從性別層面來看,大多數大學生都是從網絡、電視等媒體來了解生態知識,除此之外,還通過校課程教育和書本雜志報刊這一渠道來了解;大多數大學生只會偶爾廢物利用,女生經常性廢物利用的比例較男生高,而且大部分都非常愿意參加生態保護活動,只有極少部分表示不愿意;男生參加生態保護活動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對于從不廢物利用及不愿意參加生態保護活動情況男生較女生比例高。
從年級層面來看,大多數大學生都是通過網絡、電視等媒體來了解生態知識,其次,大二學生是通過校課程教育了解,還有一部分學生是通過書本雜志報刊來了解,很少有學生通過與老師同學交流而了解生態知識。大多數學生都會偶爾廢物利用,大一學生經常廢物利用的人數比例較高,很少或從不的占少部分,對于生態保護活動都表示非常愿意或視情況而定,表示不愿意的人數甚少;大二學生經常廢物利用的只占比小部分,大多數選擇偶爾或很少,甚至有一部分從不廢物利用,但大多數表示非常愿意參加生態保護活動,只有極少部分表示不愿意;大三學生經常廢物利用人數并不多,大多數偶爾廢物利用,但表示非常愿意參加生態保護活動,也存在一小部分表示不愿意;大四學生大多數都是偶爾或很少廢物利用,只有極少部分會經常廢物利用,而且相比下有一部分表示不愿意參加生態保護活動;研究生偶爾或很少廢物利用,不愿意參加生態保護活動的占極少部分。
從專業層面來看,各專業學生大多數都是通過網絡、電視等媒體來了解生態知識,一部分是通過校課程教育或書本雜志報刊來了解。大多數學生偶爾廢物利用,經常廢物利用的農學類及師范類學生占大多數,理學類所占比例較低;很少或從不廢物利用的師范類學生占比較低。大多數師范類學生表示非常愿意參加生態保護活動情況,表示不愿意的工學類占比較高(見表 3)。

表3 高校大學生保護生態的行動情況 (%)
2.3 影響高校在校大學生生態意識的因素分析。從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來看(表4),性別、年級及專業類別與沒有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呈正相關,且相關性均較弱;性別及專業類別與缺少優秀的生態文化作品呈負相關,年級與其呈正相關,相關性均較弱;年級及專業類別與社會生態教育資源稀缺呈負相關,性別與其呈正相關,相關性均較弱;性別及專業類別與學校對生態教育不重視呈負相關,年級與其呈正相關,其中性別相關性最強,專業類別相關性較強;性別、年級及專業類別都與家庭環保教育缺位呈負相關,相關性均較弱;性別及專業類別與缺少先進典型榜樣示范呈負相關,年級與其呈正相關,其中性別相關性較強;性別與大學生生態思想不成熟呈正相關,年級及專業類別與其呈負相關,且相關性均較強;年級及專業類別與大學生環保自覺性不強呈正相關,性別與其呈負相關,相關性均較弱;性別及年級與政策法律法規不健全呈負相關,專業類別與其呈正相關,相關性均較弱;性別、年級及專業類別與監管機制不健全呈正相關,其中專業類別相關性最強,性別相關性較強。

表4 高校大學生生態意識影響因素
貴州高校大學生生態意識較強,但行動力往往不夠。大學生男女生了解生態知識的渠道基本一致,但在其他方面存在著差異,女生對于生態意識的各種認知比男生全面,女生的廢物利用及參加生態保護活動情況都較男生樂觀,且男生個人認知情況不如女生樂觀,但是男生在生態保護態度上較女生樂觀,大多數選擇經常關心。綜合分析可得到結論:女生的生態意識較男生高;各專業類別的學生中,師范類學生生態意識較高,其原因有可能是受所學內容的影響,他們對生態環保認知較全面,對自己的行動力及意愿都較積極,而理學類及工學類學生行動力比較弱,綜合情況并不理想;大一學生對于生態環保并不看重,大一大二學生的生態保護態度不如大三以上學生樂觀,但是對于廢物利用情況來說,大一學生反而更加看重,而大二及大四學生兩極分化現象嚴重,很少會廢物利用,隨著年級的增長及知識的積累,大二學生對生態保護活動意愿較為強烈,大三與大四學生類似,都存在分化嚴重的局面,使得大學生整體生態意識處于中等狀態,大三以上的學生更加看重生態環保,而大四學生的生態保護意愿反而較弱。從大學生態意識影響因素定量分析結果來看,性別及專業類別受學校生態教育、監管機制影響顯著,性別受先進典型榜樣影響顯著,年級及專業類別受生態思想影響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