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俞彥
摘要:錯誤中孕育著真理,語文教師可以通過“示錯”“試錯”“挖錯”等策略將錯誤靈活轉化為教學資源,進而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示錯;試錯;挖錯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2B-0083-03
錯誤,一個往往令人避之不及的詞匯。殊不知錯誤中孕育著真理,錯誤中蘊含著價值,錯誤可以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靈活多樣地善用錯誤這個資源,讓它開出美麗的花。
一、示錯
示錯是教師基于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和對教學重難點的把握,在教學過程中有意“犯錯”的教學策略。示錯并非教師故意找茬,而是在必要處埋下種子,期待有心人發現錯誤,喚醒新知。當教師有意將錯誤展示在學生面前時,就如同在平靜的湖面投下一枚石子,必然會引發學生的關注,從而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利用示錯法,總會產生出人意料的效果。例如,在執教《記念劉和珍君》時,教師由導語過渡到課文后,在黑板上板書標題——《紀念劉和珍》。學生立馬發現了錯誤,一片嘩然,指出教師將“記念”錯寫成“紀念”,更將“君”字弄丟了。教師面不改色,振振有詞:“我們現在不是常用紀念嗎?劉和珍和劉和珍君是同一個人呀!”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急了,七嘴八舌地指正著,有學生干脆站起來了:“題目中的‘記相當于紀,但是當時白話文剛剛興起,有些用字不是特別規范,但我們還是要尊重魯迅的原標題。另外‘君表達了魯迅對劉和珍的尊敬之情,是不可以省去的。”面對著學生頭頭是道的分析,教師順勢糾正了“錯誤”。
在范讀《蘭亭集序》一文時,筆者將“天朗氣清”讀成“天氣晴朗”,將“或取諸懷抱”讀成“或取之于懷抱”。仔細聽讀的學生很快就發現了這些小錯誤,并指出原文中“天朗氣清”運用了互文對舉,更富有古漢語表達的對稱美、韻律美,而“之于”在古文中常用兼詞“諸”來表示。
李吉林老師提出閱讀教學要培養、強化學生的“差別感受性”。教師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訓練,增強學生的語言敏感度,縮小差別感受閾限,最終提高語言感受力。教師可以通過有意寫錯、讀錯乃至于理解錯等示錯方式,利用不同的語言形式,若隱若現、含而不露地展示錯誤。細微錯誤更能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高度敏感,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發現錯誤、探究錯誤。而教師的示錯更易引發學生對錯誤的關注,喚醒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挑戰欲。學生從錯誤出發,逆向思維,在對教師錯誤的修正思考中,在對語言文字的斟酌研讀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感悟,形成了對語言文字的深切感受,使思維更趨向于嚴謹和深刻。
二、試錯
桑代克的“試誤說”認為,學習是一種嘗試錯誤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伴隨著行為的持續修正。可以說,不試錯就難以糾錯改錯,實現超越,不試錯就無法找到通往真理之門的路徑。
錯誤中所包含的真理性成分為真理提供了生長點。在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的錯誤視為生成性資源,不僅不能對錯誤圍剿封堵,而且要以包容的心態看待學生的錯誤,甚至鼓勵學生大膽試錯,并勇于暴露自己在學習中犯的錯,使錯誤變得“可視化”。走彎路是為了找到更好的路。在不斷的包容與鼓勵下,學生逐漸明白試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錯再錯。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錯誤,關注學生在知識建構中的片面理解、錯誤理解,并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體驗感知、尋根究底,發掘錯誤的價值和意義。對于大多數學生未意識到的錯誤,教師可以將錯就錯,緩一緩、放一放,不急于糾錯,讓學生繼續說下去,在矛盾沖突點上再相機引導學生發現之前的錯誤。這種處理方式對學生更具有沖擊力,更能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引發內省,主動糾錯。而這時候學生以矛盾點勾連之前的錯誤點,辨析內在的觀念沖突,梳理新舊知識點,思考建構新知,反思探究錯因。經歷了批判反思、推翻錯誤、獲得新知的認知體驗過程的學生,才會真正學有所得。
例如在《漁父》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從漁父的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入手,分析漁父的人物形象。有學生提出:“從漁父的語言‘世人皆濁……可以看出漁父是一個隨波逐流的人。”他的觀點看似有理有據,于是很快得到許多學生的認可。教師不動聲色,只是讓其他學生接著補充對漁父形象的理解。又有學生說道:“‘滄浪之水清兮……這段話是比喻如果政治清明就出仕,如果社會黑暗就歸隱,體現了漁父隨遇而安、超然瀟灑的人生態度。”察覺到時機成熟了,教師便將之前學生認為漁父隨波逐流的觀點適時拋出。學生一點就通,意識到“隨波逐流”與“隨遇而安”兩者表述看似相近,而表達或反映的卻是迥然不同的人生態度。那么究竟孰是孰非呢?于是學生帶著錯誤重新回歸文本,深入比較漁父兩段說辭的區別,仔細辨析背后的觀念沖突,聯系漁父的神態、動作描寫考究漁父形象,思考漁父第一段說辭的目的,探討漁父這一形象的文化內涵。
文言教學中,面對學生不會的生字詞,筆者常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勇于試錯。“猜測是致力于發展真理的嚴肅嘗試。”[1]如果學生遇到不理解的字詞就去問、去教、去查,那就失去了自己去猜、去品、去悟的過程。也許學生的嘗試、猜想有錯,但是教師要允許學生犯錯,讓他們在連蒙帶猜的試錯中獲得更深入的體驗,從而培養語感,提升思維能力,最終通過對文本的研讀實現自我批判與反思糾錯。
波普爾強調:“不成功的嘗試對于取得進一步的成就可能像成功的嘗試一樣重要。”[2]試錯不是誘導學生重蹈覆轍,試錯也不是鼓勵學生憑空瞎猜,而是為了讓學生化客為主,不懼犯錯,以錯為鑒,主動改錯,深入糾錯,進而在錯誤上有所拔節,對有可能出現的其他錯誤(特別是很少或沒有價值的錯誤)增強免疫力。
三、挖錯
信息膨脹的時代帶來了形形色色的信息,但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錯誤。如果學生人云亦云、毫無主見,那無疑是教育的失敗。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學中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唯師、不唯書、不唯眾,只唯真、只唯實、只唯理,讓學生在發現問題、挖掘錯誤、大膽質疑中養成批判性思維,擁有自主的思維能力,形成獨立的個性品質。
在《鴻門宴》備課過程中,筆者發現其中有些被忽視的細節,比如“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沛公利用如廁的時間回到了軍中,這么長的時間項羽沒有懷疑是不現實的。這說明司馬遷有些記述并沒有實際證據,靠的是人們的口口相傳,有一定的失真。在教學中,筆者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學生在啟發下開始到文中挖錯,之后他們的答案令人震撼。比如有學生質疑樊噲吃生肉,有學生疑惑“因招樊噲出”,后文沛公讓張良留謝,張良之前一直在營帳中,何時出來的呢?還有學生說:“這本是一場鴻門宴,沛公一方全都出了營帳,為何項羽還能安之若素?”……學生的挖錯行為建立在對文本深入思考的基礎上,而且隨著思維的漸進,他們已經關注到作者的創作層面。一個個精彩的發言彰顯了學生更深層的思考,表現了他們思維的批判性。
在教學《逍遙游》時,筆者讓學生通過小組相互提問的方法理解文言知識點。一位學生提出了他的疑問:蘇教版課本對“而征一國者”的注釋是“而取得一國之人的信任的人”,也就是把“而”作為連詞解釋,而參考書上寫著“而”通“能”,譯為能力,《古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而”通“能”一項中的例句正是《逍遙游》中的這句話。 “而”究竟作何解?筆者提醒他可以結合上下文去理解這個字。隨后在他們組的提問環節,他果然提出了這個字,并不出意料地考倒了一批人。他指出這句話的前三句都是主謂結構,從句式的對文辭例來看,“而”作為“能”講更合適。
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豐富的信息,篩選整合信息,挖掘錯誤信息。在《逍遙游》翻譯中,學生通過對教材注釋的推敲和比較,從句式中找到突破口,指出了教材中值得商榷之處,他們的質疑與批判既考倒了那些唯書本論的學生,也增強了他們文言文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泰戈爾說:“真理之川從它的錯誤之溝渠中流過。”[3]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靈活轉化錯誤,通過示錯、試錯、挖錯等策略“變錯為寶”,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進而讓錯誤開出美麗的花。
參考文獻:
[1]卡爾·波普爾.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M].傅季重,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6:162.
[2]卡爾·波普爾.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M].舒煒光,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87.
[3]泰戈爾.飛鳥集[M].鄭振鐸,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2007:163.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