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若琦
編者按:腦卒中急性期宜靜不宜動、偏癱患者只要活動就比不活動好、出院意味著腦卒中治療結束……到底這些關于腦卒中的認識是對還是錯呢?隨著健康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腦卒中后的康復治療問題。但是,由于對腦卒中患者康復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誤區,甚至出現了許多偏差,從而嚴重影響了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效果。究竟腦卒中患者的康復存在哪些常見的誤區?又該如何避免?本文為您解答。
誤區一:急性期宜靜不宜動
腦卒中急性期,家人給予患者周到的照料,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但當患者病情穩定后,家屬因擔心病情復發或加重病情仍阻止患者進行身體活動,繼續堅持靜養、藥物治療等。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這么做會導致患者出現癱肢關節攣縮變形、肌肉萎縮、全身肌力下降、心肺功能下降、骨質疏松、出現褥瘡等癥狀,嚴重時還會使患肢喪失運動功能,以及導致健側肢體因失用而廢用的狀況。
建議:一般情況下,腦卒中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病情不再發展,發病48小時后即可進行康復運動。據臨床顯示,大多數患者的康復治療可在病后7~14天開始進行。
誤區二:只要活動就比不活動好
很多由于腦卒中而引發偏癱的患者,僅在發病后的1~3個月就出現了嚴重的肌痙攣和關節攣縮變形的情況,這是由于患者家屬在幫助偏癱患者恢復時缺乏正確指導而造成的。很多患者家屬盲目地把傳統推拿、按摩用在患者身上,以上肢內側屈肌、小腿后的腓腸肌,以及手心、腳心按摩的最多,認為這樣能夠促進患者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但其實這么做極易導致患者出現肌痙攣和關節攣縮變形的情況。
建議:上述部位在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中是不提倡刺激的,因為刺激這些部位容易導致患者上肢屈曲攣縮和足下垂內翻等異常姿勢。患者家屬應切記,康復治療既不簡單,也不隨意,一定要按照醫生、治療師的指導,規范且循序漸進地進行。
誤區三:大量的運動鍛煉更有助于康復
有些患者對運動恢復的方式期望過高,于是刻苦鍛煉,并頑強堅持,練習包括扶助欄桿練習蹲、起等高強度動作,結果出現患肢肌肉疲勞、酸痛,關節部位腫脹等疲勞綜合征。
建議:腦卒中患者進行運動鍛煉應遵循適度、循序漸進的原則,尤其是高齡及有其他器質性病變的患者,更要密切注意。
誤區四:多練握、拉、提等動作,可加速手功能恢復
腦卒中患者常常出現上肢屈肌張力高,甚至處于痙攣狀態,很多患者自行采取手握健身球、橡皮圈或練拉力器、抓握物品等動作來練習,以加速手功能的恢復。殊不知,這樣做會加重手和手臂的病態姿勢和功能障礙,使糾正難度加大。
建議:患者應在醫生、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上肢、手指伸展功能的鍛煉,切不可盲目進行其他練習。
誤區五:僅靠治療師治療就行了,自己不需要鍛煉
臨床上,經常會碰到一些患者和家屬對治療師產生過度依賴的情況,從而導致在治療結束后,患者缺乏主動鍛煉的積極性,家屬缺乏督促與輔助的意識,因此就降低了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程度。
建議:患者恢復性治療是醫護技能、患者、家屬三方的互動過程,充分發揮家屬的協助、督促作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不僅要調動患者鍛煉的積極性,還要調動家屬陪練的積極性,使患者和家屬明白,康復是一個“被動—部分主動—主動”的過程,需反復、經常地訓練,才能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
誤區六:要盡早下床行走
因為對康復的渴望,患者往往擅自加快康復進度,結果“欲速則不達”。這常見于中、青年患者。不少患者錯誤地認為能行走即代表疾病已康復,因此開始由家屬攙扶著走路,甚至爬樓梯,結果雖然能“走”了,但出現“挎籃手、劃圈腿”的癥狀。行走時患肩下沉,骨盆上抬,膝反張,重心偏移,這種步態一旦形成,便很難糾正。
建議:即使患者經過正規的康復訓練后能恢復患病前的行走狀態,但一旦在極易緊張的狀態下行走(如過馬路),便會重新誘發出患者的異常步態。因此,治療師并不主張患者過早下床行走。
誤區七:作業治療可有可無
臨床工作中,筆者還遇到過一些患者或家屬放棄作業治療的情況。有些患者、家屬認為作業治療就是每天滾下滾筒、磨下板、玩下玩具,還要收取費用,覺得沒有必要,想要放棄,讓患者自行鍛煉。殊不知,這樣做會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的不良癥狀,如手功能障礙或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受限等。
建議:作業療法是采用有目的性、有選擇性的作業活動,使患者在作業中獲得功能鍛煉,以最大限度地促進患者身體、精神等方面障礙功能的恢復。這種方法目的在于幫助患者盡可能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是患者實現回歸家庭和社會的重要途徑。
誤區八:出院意味著治療結束
有的患者和家屬普遍把出院認為是治療和運動功能恢復的結束,殊不知,出院并不意味著治療結束。有些患者的運動功能在醫院并未恢復到最大程度,出院后經過鍛煉還能夠再提高。
建議:康復是一個反復訓練的過程,反復刺激才能使患者的功能恢復到一個相當的程度。只有把康復動作貫穿于生活之中,才能加快和鞏固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