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雯
摘 要:近年來我縣工農業發展和居民人口不斷增加,用水量也逐漸增大。由于我縣地表徑流量可利用量較低,水庫供水量能力有限,加大了地下水的開采量。因此如何合理的開采與利用地下水,保持地下水水位穩定成為重中之重。
關鍵詞:地下水;開采;補給;利用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14.209
1 水資源概括
博興縣位于山東省北部,地處魯北平原,黃河下游南岸,地形由小清河以北的黃泛平原和小清河以南的泰沂山區山前沖積平原組成,呈南北走向的狹長形狀。地勢西高東低,南北高、中間低。區內水系主要有小清河、預備河、支脈河、北支新河等,此外還有麻大湖、打漁張引黃灌區等,全縣河流均勻分布。
2 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按照博興縣的資源、工程、自然條件,將全縣分為引黃灌區、提河灌區和井灌區三個規劃區。小清河以北為引黃灌區,小清河與預備河之間為提河灌區,預備河以南為井灌區。我縣淺層地下水的開采主要是用于農業灌溉,我縣南部與北部開發利用水平極不平衡,南部淺層地下水開采量持續增加,導致南部地下水補、排關系不平衡,而我縣北部地區幾乎未開采。造成地下水動態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我縣含水層的分布及富水程度有著很大的區別,導致南部、北部的開采條件不一樣;其次是北部地區利用小清河和預備河河水農業灌溉的現象,影響了淺層地下水的開采。
3 地下水水位變化情況及其影響因素
博興縣地下水以孔隙水為主,我縣淺層地下水的補給來源主要包括大氣降水、暗管回灌補源、灌溉回滲、地表徑流透水、地下水側向徑流補給以及河渠側滲。博興縣多年平均降雨量為546.8mm,降雨多集中于汛期,占全年的72.2%,其它時段的降雨量占全年的27.8%;大氣降水、暗管回灌補源是我區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
博興縣小清河以南以北地下水開發利用水平非常不平衡,小清河以南地區淺層地下水開采量持續增加,致使地下水補排關系失衡,存在嚴重的超采現象,而北部幾乎未開采。根據1984年~2008年博興縣21眼地下水位觀測井統計資料,繪制了小清河流域和支脈河流域多年地下水位變化曲線圖,見圖1與圖2。
由圖1與圖2地下水位動態趨勢對比可以看出,小清河以北觀測井的水位變化不大,多年來的地下水位持平;小清河以南井灌區的王海、趙趙、曹王水利站、馬莊和村位監測井自1984年以來淺層淡水區地下水呈明顯的下降趨勢,王海監測井從1984年5m到2008年10月下降到-12.4m,24年下降了17.4m,年下降速率為0.725m;小清河以南的五個監測井24年地下水位連續下降,年均下降速率為0.87m。由于小清河以北地區地下賦存咸水,北部地區地下水位的不斷下降,破壞了地下水的水動力平衡,使北部咸水區一側靜水壓力增大,致使咸水不斷向南部地區入侵,使北部咸水區面積不斷擴大,污染了南部地區的地下水的水質。
4 地下水位下降趨勢成因及對策
依據多年的地下水觀測資料,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們采取以下幾個應對措施:
(1)在加強水資源管理的同時,也應重視水質管理,這是水資源管理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對觀測井除了每年例行觀測地下水位以外,還要加強對水質的監測,全面實現水質、水量的統一管理。
(2)在市政水源分布的地區,農業生產應以發展節水型農業為主,盡可能引用地表水灌溉為主,地下水灌溉為輔,使地下水水位逐漸回升,向著地下水有力自身發展的放學循環。
(3)對于地下水超采現象比較嚴重的,在以后審批打井的同時,應限制這些地區自備井的發展,以協調用水矛盾,促使由地下水超采造成的損失減到最小。
5 結語
博興縣地處魯北平原,一方面當地水資源十分貧乏,水污染嚴重,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對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規劃立足解決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和治理等重大問題,為今后一個時期博興縣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生態建設規劃、水利建設和水資源管理提供基本依據,實現以水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雷敏,曹明明.西北城市水資源利用的問題診斷與應對措施[J].水土保持通報,2002(01):26-29.
[2]宋新山,鄧偉,閆百興.我國西部地區水資源環境問題及其可持續對策[J].水土保持通報,2000(04):1-5.
[3]孫滿江,王兵.西安精心打造節水型城市[J].陜西水利,2003(04):26-27.
[4]惠泱河.西安市水資源問題[J].西北大學學報,1998(04):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