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紫詠
內容提要:根據《道德經》這部中國世代相傳的道家經典所衍生出的安徽亳州市渦陽縣《老子傳說故事》,在20()8年入選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類名錄。百集電視動畫片《老子道德三百問》(共分兩季播出,每季5()集)亦從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出發,依據老子的諸多傳說塑造出活靈活現的動畫角色,利用新媒體影像的動畫語匯豐富單純文字書寫的想象,使這部充滿先人哲學智慧的典籍得以轉化為當今老少皆可理解體悟的文化藝術作品并加以傳播、推廣。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動畫影像化;老子道德三百問
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老子傳說故事》
據傳,春秋末年,老子在政治角力上失勢轉而在皖北一帶講學傳道,如今安徽亳州一帶仍有許多老子的傳說和遺跡,像老子殿街的道德中宮,老子廟的天靜宮、流星園、九龍井等。2008年,安徽亳州市渦陽縣民間文學作品《老子傳說故事》入選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省級申報已有數百項,可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類別。除了《老子傳說故事》外,尚有《莊子傳說》《孔雀東南飛》《涂山大禹傳說》《徽州民謠》《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傳說》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民間文學,以及徽州三雕、徽州墻頭畫、剪紙、蕭縣石刻、徽派版畫、徽墨制作技藝、黃山貢菊制作技藝、徽州建筑技藝、打鐵工藝等。以上這些不同文化形式反映出不同區域的文化特色、藝術創作力及文化傳承綿延的生命力。
《老子道德三百問》一、二季延續相同的追求: “寓教于樂” “文以載道”“雅俗共賞”。此動畫片繼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在全國“兩會”期間播出后,廣東電視臺嘉佳卡通頻道和北京電視臺卡酷衛視頻道也相繼播出。《道德經》這部兩干多年前的道教經典,而今再閱亦可呼應當今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德與道德。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指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個字,以上內容可分三個層面: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而無論哪一層面的價值觀,皆可在《道德經》中追溯到源頭。像老子提出的“治大國如烹小鮮”,若從他無為而治的理念解讀,可詮釋為治理一個國家不要動則擾民,才能追求人民的富強和諧;面對社會價值觀取向,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強調社會上的平等,不要刻意去分化階級而導致社會上爭相求“成名”而不安定。此外,老子也說: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在個人修身準則上,要善選居住地,心態與人友善,講信用……這部兩千多年前的中華文化經典,今日重新品讀,非但不過時且歷久彌新。
而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不應只局限于復制、守舊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為一種媒介手段, “動畫”在此扮演著很有意義的紐帶角色。不可否認,數字化的影視媒體是當今廣為流行和大眾接受度最高的媒介形式之一。
二、從無形到有形的轉化
2016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老子道德三百問》在央視首播,這是繼2015年《老子道德三百問》后的第二季大型電視動畫片。《道德經》融合老子身處的春秋時代和之前先賢的思考以及老子自身的思想精華,不僅涉及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管理、文學、美學等方面的辯證思想,而且影響中國極為重要的孔孟儒道精神。老子、莊子主張無為而治,追求人們的自我超越;孔子、孟子主張以積極入世態度和人定勝天理念實現自我。這道儒兩大思想體系成為中國社會中待人處事、宗教信仰、禮法依歸的價值觀行為準則。
1.抽象的老莊思想到動畫圖像具體化
《道德經》傳達出道家哲學核心思想。在第二季共50集的《老子道德三百問》中,涵蓋投桃報李、寵辱不驚、圣人必謙、寧靜致遠、取舍之道、瑕不掩瑜、虛懷若谷、抱強守弱、福禍相依、善始善終、取舍之道、功到自成、欲取先予、知足常樂、柔生枯死等東方哲學思想。然而,如此抽象高深的道理讓孩童理解著實不易。《老子道德三百問》采取讓主角以“做中學,學中做”的方式去體悟和藝術呈現這些抽象的道理。
如在《尋找玄石》劇集中利用孩童喜愛冒險的心理,開啟探索上古文字傳承的方法;而《寧靜致遠》劇集中抓蛐蛐、釣魚等活動,以及老爺爺“當官不為民,不如種甘薯”的人生態度,傳達出不可操之過度、違心強求的處世精神;《抱強守弱》劇集中通過一把鋒利鐵匕首過于耀眼而招人覬覦的事件,說明應養精蓄銳用于關鍵時刻:尋找《冶龍經》的故事則點出可剛可柔變萬形的道理。
不同于蔡志忠《道德經》動畫以漫畫幽默風趣造型為影片特點,雖然不失觀賞性,但側重影像的說教傳播功能,動畫影視的藝術語匯卻不得展現,反觀《老子道德三百問》以少年老子為主角,孩童探索為故事推進的結構安排,不僅將哲學思想轉化為趣味活潑的情節,還進一步引導孩童思考互動問題,并能更好地展現動畫作為影視語言的特點。
2.中國民族風格從形式到內容的深化
1956年特偉《驕傲的將軍》提出“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劇風格之門”而發展出《大鬧天宮》《猴子撈月》《三個和尚》《山水情》等一系列“中國學派”作品。這段時期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在計劃經濟下制作的充滿濃郁東方韻味的作品,注重在媒材和形式探索上呈現豐富的中國民族色彩,題材內容多取材自古代神話傳說寓言故事。而今半個多世紀已過去,過去“中國學派”受文藝思潮影響強調“形式上”的“民族化”策略,是否也須適時地調整演進。中華文化的展現不僅限于形式上的美術風格,而且包括在這些美術形式下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處世價值觀、人生哲理態度等。
中國影視作品歷來以歷史寫實見長,動畫歷史人物作品過去曾有《少年司馬光》《孔子》《俠義小青天》《少年狄仁杰》《淮南子傳奇》《商圣范蠡》《中華小岳云(二)》等作品。然而,動畫總歸非現實題材,商業動畫的影視語言更脫離不開童真、想象、趣味和探索冒險等特點。不同于現實影視劇對歷史還原的斟酌考究,《老子道德三百問》在不背離歷史的原則下,在影片美術設計上多方著墨。例如,滿頭白發的少年李耳形象呈現角色造型的對比沖突感,在看似老成的外貌下仍不失少年的童真趣味,塑造出一位勤思考、喜發問的孩童形象,另外還有三位性格和外貌迥異的玩伴,隨時解惑學的白須老人一一商容老師,以及不厭其煩地回答李耳任何問題的嫻淑李母。場景道具上可見石桌椅、青銅鼎、竹簡書、茅草屋、漢服飾、竹林、山峰等,呈現出虛實相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影像面貌。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議題未來在全球舞臺上無疑將更為火熱。早在1998年,取材自中國傳統故事的迪士尼《花木蘭》動畫電影已打響中國熱議題的第一槍,爾后夢工廠推出《功夫熊貓》,在此后10年間共推出三部續集,從居高不下的票房中不難預期中國題材將會是未來全球影視作品的新寵兒。過去獲得國際影展關注的《英雄》《十面埋伏》《功夫》《臥虎藏龍》《花樣年華>等,無不承載著中國的文化和情調。對此,我們的創作者更應該思考如何將中國題材、東方文化精神轉化為更便于被廣泛可接受的影視詮釋方式,單薄表面形式上的“中國風”并無法打動人心,而深入價值觀層面的人文思考才是真正的文化軟實力。
三、借助文化底蘊促進電視動畫“質”的轉型
自1995年以來,中國動畫逐漸從計劃經濟走出,面臨市場經濟的考驗。2004年,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補貼和稅收優惠措施。2006年,對進口動畫的限播令出臺后限制黃金時段17點到20點國外動畫片的播放,之后并延長至22點,并要求國產動畫播出量不少于70%。在此背景下,許多中國本土的動畫公司紛紛成立,打破過去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一家獨大的現象。然而,這些崛起于民間機構的動畫公司,由于缺乏影視動畫創作經驗的積淀,抑或創作人藝術文化的修養相較美影廠藝術家有所不足,也可能礙于政府的補貼措施根據制作分鐘數量計算,所以造成近十多年來中國電視動畫出現制作數量激增但是少有佳作的現象。到2011年,中國電視動畫每年的產量達到26萬分鐘的高峰。面對產量增長而質量尚未跟上的窘境,2014年,各地政府開始降低電視動畫制作的扶持資金的補貼力度,年產量下降至約14萬分鐘,2016年更是下降至11.9萬分鐘。正是有了積極調控措施,中國電視動畫的制作已經逐漸從以往強調“量產”到現今追求“質產”。作為大型教育類電視動畫片,《老子道德三百問》一開始立意就明顯與當時多數國產電視動畫低幼嬉鬧的內容迥然相異,故事上舍棄好萊塢式的大反派和暴力沖突,利用孩童間輕松機智問答的對話方式,帶出少年老子和同伴間的探索與好奇。總編劇汪帆、總導演孫立軍一開始即致力于中國文化的傳承發揚,《道德經》的內容無疑是極具代表性的中國文化價值寶庫。《老子道德三百問》在第一季已獲數項國家政府大獎:第27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電視動畫片獎、第15屆中國人口文化獎影視類三等獎和河北省五個一工程獎。第二季的作品進一步獲得國家第五屆電子出版物大獎和河北省五個一工程獎。目前中國動漫集團及河北亞神影視藝術有限公司已著手起步制作26集電視動畫片《少年老子》和3D動畫電影項目《老子天下第-》。
四、泛動畫語境下的文化傳承
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尤其是在文化全球化和中國首倡“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中華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機遇和挑戰。曾有學者立足全球化背景提出四項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原則:1.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2.堅持優秀文化遺產的保護;3.堅持文化開放;4.堅持“走出去”的文化發展戰略。[1]中國動畫“走出去”成為“求生存”的必然選擇,不論是跨國合作、加工外包還是聯合制片、原創出口等模式,都關乎何者主導文化的話語權。[2]中國豐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著實可為吸睛的題材。近年來清宮劇海外熱播,劇中為人所樂道的頭飾、刺繡、絲綢、瓷器皆可追溯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蕪湖方特主題樂園已擴建至四期,第四期命名為“東方神話”,取材華夏五千年歷史民族文化特色,利用動畫多媒體、立體特效、微縮實景等諸多數字高科技的技術手段,全新詮釋東方文化的面貌。
在數字媒體時代,媒介融合的趨勢下,如同研究員劉住所言: “從城市文化、發展旅游產業來看,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如果利用新媒體藝術實現‘大眾傳播,一方面國家形象、區域特征、經典文化均可得到提升,吸引更多的觀賞者;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決新媒體藝術科技層面帶來的同質化的問題,在國際、區域文化交流時脫穎而出。”[3]通過網絡通信技術,創新文化節目的復興和核心內涵設定,加強對外宣傳力度,實踐中華傳統文化的推廣與發展。[4]影像圖像語言無疑比文字語言更具普世溝通性與廣泛傳播性。
參考文獻
[1]郭軍方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J]中國報業,208(10)
[2]蘇鋒,何旭從“求生存”到“求升級”:兼談中國動畫產業國際化戰略的雙重轉化U]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8)
[3]劉佳新媒體藝術:非遺傳播的新手段[N]中國文化報,2017(07)
[4]趙江燕從《老子道德三百問》看中國傳統文化復興[j]新聞戰線,2015(170)
本課題為安徽省教育廳2017遺產影像化研究——以徽文化為例”(項目號SK2017A0264)階段性研究成果。
約稿、責編:徐琳祺、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