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張鵬瑤
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易地扶貧搬遷是實施精準扶貧方略的重要措施之一。自2016以來,國家逐步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方略,到目前累積搬遷貧困群眾680多萬人。然而,由于農戶自身原因,加之外界影響因素,暫時脫貧不等于永久脫貧,部分脫貧農戶仍有再度復貧的可能,不能實現所期望的“可持續生計”。
英國國際發展署 (DFID) 在分析可持續生計時,將影響因素分為五大資本,分別是人力資本、自然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其中人力資本作為不同于物質資本的“活資本”,是影響一個家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維持家庭生計穩定,促進生活水平提高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本文從現有文獻資料出發,研究人力資本在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戶可持續生計方面的影響,進而進行理論研究與探討,最終得出結論與建議。

國外的研究中,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主要有3個,英國國際發展署2000年建立的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美國援外合作組織提出的農戶生計安全框架以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的可持續生計途徑。目前,我國對可持續生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貧困地區的治理與旅游地區的發展。劉偉等(2019)通過借鑒社會生態系統研究領域的恢復力概念,評估移民的生計可持續性及影響因素,以陜南安康市為例具體說明了當地恢復力的情況;李云新等(2019)通過研究資本下鄉對可持續生計模式構建的影響,探索出具體的結構實現方式和制度轉變模式;王富珍等(2019)以湖南省山區貧困縣安化縣為例,具體闡明了脫貧穩定性的在可持續生計角度的意義,以及影響生計可持續的因素與實現可持續生計的路徑;胡晗(2018)以陜西省為例,研究了產業扶貧政策對貧困戶生計策略選擇及家庭收入的影響;劉自強等(2017)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居住特點,分析其生計特征,根據可持續生計的框架,探索出適合的轉型機制;袁梁等(2017)運用可持續生計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生態補償對居民的可持續生計影響;何仁偉等(2017)以四川涼山為例,具體說明了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在精準扶貧分析方面的應用;陳佳等(2017)以三種鄉村旅游代表地區為例,詳細說明了旅游開發對農戶可持續生計的影響;朱建軍等(2016)通過測量農地轉出戶的生計資本水平,分析了農地轉出戶生計影響因素及發展路徑;伍艷(2016)通過調查發現農戶所擁有的生計資本決定了其生計策略的選擇。
人力資本作為是英國國際發展署 (DFID) 的可持續性生計分析框架中五大資本之一,國內外對其研究也一直在繼續。馬文武(2019)根據人力資本作用的異質性,研究了人力資本的減貧效應,發現人力資本的作用使得農村貧困發生率平均下降了2個百分點;楊晶等(2019)研究了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對農村人口收入不平均的影響方式;秦天如等(2019)通過對多種指標度量的人力資本對區域綠色低碳創新效率的影響效應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區域人力資本存在顯著差異,其中質量差異大于數量差異;毛其淋(2019)采用倍差法,評估了人力資本對我國加工貿易企業升級的影響,以及影響方式,并就此提出了促進加工貿易企業發展的有效路徑;李河等(2019)通過構建模型,測算人力資本與農民保護土地質量的關系,研究表面,兩者之間呈現高度正相關;李平等(2018)通過研究人均收入和人力資本之間的顯著關系,發現人力資本水平對當地人均GDP的增長呈現顯著正相關;倪超(2016)以65個國家面板數據為基礎,測算了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楊上廣等(2006)通過對長三角人力資本的研究,了解我國人力資本的基本狀況和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通過閱讀文獻發現,對于脫貧戶可持續生計框架和人力資本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由于我國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起步較晚,對于異地扶貧搬遷脫貧戶這一特殊群體的可持續生計研究還比較匱乏,對其中人力資本的影響研究也很是薄弱。
人力資本是在經濟市場不斷演進的過程中,通過勞動力資本化的方式,以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健康狀況等形式體現的勞動者的價值。作為可持續生計框架中五大資本之一,人力資本一方面有更大的增值可能性,可以更好的發揮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作為無形資本,具有創新性,無限性,可以有效的配置資源,實現生計水平的快速穩定發展。
在研究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戶的生計可持續性時,研究的是一個家庭的人力資本,此時通常用一個家庭中成員的勞動人數占比、受教育情況、健康程度來衡量一個家庭的人力資本情況,考慮到易地扶貧搬遷戶的特殊情況,是否參加過技能指導也是重要的因素。
1.勞動力占比。勞動力是指蘊含在人體內的一種生產能力,同時也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群的統稱,不包括兒童、老年人以及喪失勞動能力的青壯年。家庭勞動力占比是指勞動力占家庭總人口的比例。在一個家庭中,勞動力占比越大,勞動能力越強,可以更好的彌補物質資本和金融資本的不足,在生產生活中有更強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同時,勞動力占比越高出非勞動占比越小,家庭負擔則相對較小,對于剛剛脫離貧困的搬遷戶門來說,較小的生計壓力更有利于他們的進一步發展,從而通過不斷的努力獲得可持續生計。
(1)受教育程度。在人力資本理論中,教育是可以無限促進人發展潛力的一種人力投資,調查研究顯示,受教育程度與該受教育個體的收入呈嚴格正相關。由于搬遷戶們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大部分搬遷戶在搬遷前都選擇在家務農,搬遷后耕地減少,部分居民選擇外出務農,此時,學歷更高的居民更容易受到青睞,得到得體的工作,這一方面增強了搬遷戶們金融資本的積累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致富信心,生計壓力減少。同時,學歷越高的居民對于國家政策的理解更為徹底,可以從中獲得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提高自己和整個家庭的生計水平。另外,學歷高的居民會更加重視對后代的培養,會給后代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支持他們的學業發展,幫助他們獲得高學歷,以此得到良性循環。
(2)健康水平。健康是一切資本的基礎,更是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健康越來越得到重視。老年人的健康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和生產狀況,另一方面,減少了家庭其他成員的生計壓力,促進家庭的幸福,提高生活生產的發展能力。在搬遷戶家庭中,若存在重大疾病患者,則由于較大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再加上缺少政策保障,基本上難以實現可持續生計,再度扶貧的可能性極大。
戰場就是一個絞肉機,上了戰場,活生生的人都變成了機器里的肉餡。拿槍的士兵在相互絞殺,這個時候,生命變得非常脆弱,一顆子彈,或者一枚彈片,瞬間就剝奪了一個人的生命。
(3)技能指導。易地扶貧搬遷戶在搬遷后,由于耕地減少,搬遷戶們不得不外出務工,由于學歷普遍不高,缺乏職業競爭力,很難獲得理想的職業。適當的職業培訓一方面是提升搬遷戶們自身能力的最有效做直接的方法,可以增加搬遷戶們的就業機會,獲得更理想的收入;另一方面,通過對搬遷戶們進行特殊職業的技能培訓,可以彌補社會發展中特殊職位空缺的現象,促進整個社會向前發展。
2.案例研究。以重慶市酉陽縣的具體案例進行分析。
重慶市酉陽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積極推進落實相關政策,脫貧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自2016年來,實施“五個一批”扶貧攻堅幫扶政策,實現65個貧困村、63403人脫貧。
人力資本作為酉陽縣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戶重要的生計資本之一,在影響搬遷戶生計可持續性方面有重要意義。調查情況顯示,脫貧戶家庭平均人口為5.38人,平均勞動力人口為2.62人,占平均人口的48.70%;酉陽縣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戶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其中初中文化水平的脫貧戶最多,占46.55%,其次是小學文化水平,占33.45%,未上過學、高中、大專及以上人數分別占9.82%、6.18%、3.27%;脫貧戶認為當地義務教育情況在一般以上的占79.20%,認為不好的占1.09%。反映出較好的義務教育水平。
在搬遷前絕大多數移民以傳統的農業或者種植業為主,受天氣情況、土壤狀況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收入極度不穩定,搬遷后由于脫貧戶的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勞動技能指導不到位,難以找到合適的就業工作,大部分農戶依舊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生計的可持續性。再加上家中人口負擔大,勞動人口比重較小,脫貧戶們往往感到較大的生計壓力。
人力資本對易地扶貧搬遷戶生計可持續有深遠的影響。作為有無限發展空間的“活資本”,人力資本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具有創造性和創新性。考慮到易地扶貧搬遷戶學歷較低,且缺乏適當的職業技能培訓,在就業中缺乏競爭力,在加上家庭勞動人口比重較大,若存在重大疾病患者,生計壓力往往較大,在此種情況下,很難實現可持續生計。綜合考慮以上情況,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1.加大素質教育宣傳力度,提供教育優惠教育獎勵。易地扶貧搬遷戶們由于學歷較低,就業往往比較困難。因此,應當加大素質教育的宣傳力度,確保其后代完成素質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保證搬遷戶后代的生產能力。一方面,積極開展素質教育科普講座,宣傳素質教育對人才培養和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提高搬遷戶們對后代培養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對未受到素質教育的適齡兒童進行及時家訪,了解其家庭難處,提供及時的勸說與幫助。同時,增大搬遷脫貧戶后代的教育優惠,實行教育獎勵等措施。
2.開展特殊職業技能培訓,大力提倡創新創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可以提高搬遷脫貧戶們的職業競爭能力,獲得更為理想的職業。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需要特殊技能的職業成為了稀缺職業,這些職業往往需要特別的技能,但又是生活生產所必須的。開展這類職業技能免費培訓,既是給脫貧戶一個就業的機會,也是彌補職業空缺的手段。鼓勵搬遷戶們創業,提供資金、技術、政策的支持,提高搬遷戶的創收能力。
3.促進農村保險發展,增強醫保普及度。隨著農村醫療保險體系的不斷發展,農民的醫療問題的到了很大的改善。在農村,由于生活條件較為健康,衛生條件不理想,不重視健康等問題,患重疾的概率較大。由于重大疾病所需動用的醫療條件較高,費用往往較高,單靠醫保往往難以治療。重疾險是重大疾病為保險對象的一種保險,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經濟困難。積極宣傳農村保險的重大作用,對重疾高危人群及時投保,減少未來的生計壓力。
4.積極開展志愿活動,疏導心理壓力。積極發展非正式組織的重要作用,開展適當的志愿活動,對搬遷戶們實行一對一對的經濟上的幫扶與心理上的關懷。組織聯誼活動與經驗交流活動,提供娛樂活動,減少搬遷戶的生計壓力,提升致富信心。開展專業的心理疏導,減少搬遷戶的心理壓力,幫助搬遷戶適應搬入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