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仁艷 趙永生 李玨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肛腸科,南充,637000)
手術治療是肛腸科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肛腸手術后的疼痛常常引起肛腸術患者的恐懼,手術后的疼痛對肛腸術患者來說較難忍受,容易導致肛腸術患者睡眠受到影響而出現睡眠障礙。循證健康教育是近年來新的健康教育模式。它指的是在健康教育活動中,遵循證據并使用適合健康教育活動的主要和客體特征的高質量證據來開展健康教育活動[1]。睡眠是休息的主要形式,在治療和恢復疾病期間,肛腸術患者的良好睡眠狀態被認為可更好地促進恢復。為了順利完成肛腸術,加速肛腸術患者康復的進程,需要對肛腸術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模式。本研究選取我院280例肛腸術患者,分析了循證健康教育對肛腸術后患者睡眠質量的促進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1月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肛腸科收治的肛腸術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21~71歲,平均年齡(45.11±2.02)歲。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22~72,平均年齡(45.22±2.21)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傳統護理干預,觀察組施行循證健康教育護理。1)受過專門訓練的護士一對一地進行健康教育,1次/d,15~20 min/次。肛腸疾病患者入院后,簡要介紹病房環境、主管醫生、責任護士和同一病房的患者,重點介紹病因、主要治療方法、療效及注意事項等,使患者盡快適應環境,積極配合治療。2)手術前:術前12 h,責任護士詳細解釋手術方法、手術時間、術前用藥等知識點,并解釋禁食用水的必要性。由于術前肛腸疾病患者一般有焦慮等情緒異常,對術后恢復有不良影響,可引導肛腸疾病患者采取有效措施緩解緊張和焦慮,如加強與醫務人員的溝通、閱讀、聽音樂等。3)手術后:由于肛腸手術中傷口的特殊位置,術后可能出現疼痛、尿潴留和感染等并發癥。為了避免刺激手術傷口,指導肛腸疾病患者進食清淡的飲食,并適當控制食量。指導肛腸疾病患者中藥后洗澡,合理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提肛肌放松訓練。4)出院前:出院前24 h,責任護士針對肛腸疾病易復發的特點,提示肛腸疾病患者應注意飲食要清淡,多吃粗纖維飲食,忌辛辣、油膩飲食,禁止飲酒,少動。指導肛腸疾病患者遵照醫生的建議改變藥物,定期復查,并堅持提肛肌放松訓練[2]。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滿意評分、肛腸術后疼痛持續時間、日均睡眠時間、護理前后心理情況以及睡眠質量情況、睡眠障礙發生率。

2.1 2組患者滿意評分比較 觀察組的滿意評分是(94.10±3.34)分,而對照組的滿意評分是(80.21±2.26)分。觀察組的滿意評分更高,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2組患者心理情況以及睡眠質量情況比較 護理前2組心理情況以及睡眠質量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心理情況以及睡眠質量情況均有改善,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心理情況以及睡眠質量情況分析分)
注:護理前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護理前比較,△P<0.05;護理后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2組患者肛腸術后疼痛持續時間、日均睡眠時間比較 2組患者肛腸術后疼痛持續時間、日均睡眠時間比較,觀察組肛腸術后疼痛持續時間、日均睡眠時間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4 2組患者睡眠障礙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睡眠障礙發生率有1例,而對照組睡眠障礙發生率有8例。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患者肛腸術后疼痛持續時間 及日均睡眠時間分析
肛腸術對肛腸疾病有良好治療作用,但治療期間往往容易受各種因素影響,導致患者產生較重的心理精神負擔,甚至增加并發癥的發生,并影響術后的睡眠質量,非常不利于患者的預后[3-4]。因此需要加強對肛腸術后患者的有效護理以改善睡眠質量,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健康教育是幫助特定個人或群體通過與健康相關的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建立健康的行為信息,而循證健康教育是指根據以往研究人員的經驗,推廣和使用隨機對照研究,以確認健康教育對特定人群和特定疾病有良好影響[5],并采取相關措施執行和落實的過程[5-8]。
本研究中對照組予以傳統干預,觀察組施行循證健康教育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滿意評分、心理情況以及睡眠質量情況、肛腸術后疼痛持續時間、日均睡眠時間、睡眠障礙發生率和對照組比較均更有優勢(P<0.05)。
綜上所述,肛腸術患者實施循證健康教育護理效果明顯,提升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