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榮杰 周立星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各類建筑工程項目是越來越多,其中地下工程中淺埋暗挖法施工技術有著廣泛的應用。淺埋暗挖法能夠邊開挖邊澆筑,適用于砂層和粘性土層。本文主要對淺埋暗挖法隧道施工技術的發展和淺埋暗挖法隧道施工技術的應用進行了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隧道工程;淺埋暗挖;發展趨勢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10.106
1 淺埋暗挖法施工技術及其應用優勢
在淺埋暗挖法施工中,主要涉及到支護、開挖和加固三個方面,其中支護是淺埋暗挖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支護施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施工環境的穩定性,對于后期的開挖工作有著重要作用。和傳統明挖法來比較,淺埋暗挖法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適應性比較強
在施工中,淺埋暗挖法能夠在不同環境下進行施工,適應性比較強,所以在施工中具有理想的施工價值,淺埋暗挖法在一些軟弱地質應用比明挖法應用效果更加突出。
1.2 操作比較簡便
在隧道工程中,淺埋暗挖法操作比較簡單,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隧道工程的施工難度,提升隧道施工的進度,在實際應用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1.3 環保效果比較理想
在隧道工程中,淺埋暗挖法施工環保效果比較理想。在施工中,通過淺埋暗挖的施工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降低粉塵等污染物的出現,而且具有較強的消音作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對周圍環境影響。
2 淺埋暗挖法隧道施工技術的發展
2.1 應用范圍
在淺埋暗挖在隧道工程的應用中,不帶水作業是淺埋暗挖法的主要施工技術特征,如果底層含有水,就會導致對開挖面的可靠性造成影響,甚至出現塌方。所以在淺埋暗挖法施工技術在應用中,需要對地下水進行處理,如處理不當會對施工質量造成直接的影響。
2.2 發展分析
(1)施工重點。淺埋暗挖法的施工重點可以分為以下幾點,一是管超前,二是嚴注漿,三是短開挖,四是強支護。
(2)底層的預加固和預處理。在淺埋暗挖施工中,對于底層的預加固和預處理是非常重要環節。在淺埋暗挖法隧道施工中,為了更好的保持開挖面土體的可靠性,需要對底層進行預加固和預處理,從而達到提升開挖面土體的可靠性。在預加固和預處理方式中,一是大管棚超前支護,二是超前小導管注漿。
(3)隧道開挖和支護。在隧道工程淺埋暗挖法的應用中,在隧道的開挖工作中,開挖后盡量降低暴露時間,同時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支護作業,從而更好的保證隧道施工質量。
(4)二次襯砌。在淺埋暗挖法施工中,通過二次襯砌能夠對初期支護的強度進行提高,而且能夠為中間的承受水壓力和防水隔離層起到支撐作業。另外在遇到比較大的隧道斷面的時候,可以通過初期支護變形來滿足穩定需求。
(5)監控測量。在淺埋暗挖法施工中,通過監控測量可以獲取有效信息,能夠更好的對施工進行指導。
3 淺埋暗挖法隧道施工技術的應用
3.1 關于中洞法暗挖技術的運用
在隧道淺埋暗挖法施工中,中洞法是指先對隧道的中部進行開挖,在開挖中,可以用CD法按照小分塊、短臺階的原則進行施工。在隧道支護施工完成以后,需要及時進行二次襯砌,從而更好的完成對地層結構的剛性支撐。另外在施工中可以運用洞內逆作法,對變形的巖體進行更好的控制,而且能夠對周邊建筑更好的進行保護。
3.2 關于PBA 工法的利用
在隧道淺埋暗挖法施工中,PBA法是指先創建數個分離導洞,然后對洞進行支護工作,然后實施加拱的暗挖技術。PBA法在隧道工程中有著很好的應用,而且不會為底層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
3.3 關于平頂直墻暗挖技術的運用
在隧道施工中,在隧道入口和出口施工中,會碰見鋪設在地下的構筑物,對于這種情況,在傳統處理方式是增大線路縱坡的形式,從而達到使隧道下埋深度增加,如果地下水位比較高,就會導致降水比較困難。對于這種情況在隧道施工中可以運用平頂直墻暗挖技術,可以有效的減少對既有結構的影響,從而更好的保證隧道施工質量。
4 總結
在隧道施工中,通過淺埋暗挖法施工可以解決施工中一些難點,所以淺埋暗挖法在隧道工程建設中具有廣泛的應用。但是,隨著淺埋暗挖法被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各個項目中,其原有的施工技術規范已然不能滿足日趨復雜的隧道工程建設。這就為研究淺埋暗挖法的發展以及應用方法規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當前市面上出現的新型材料、新型技術以及隧道施工淺埋暗挖法的發展歷程做出了詳盡的闡述,其目的是使淺埋暗挖施工技術能夠快速跟上隧道工程建設的發展進度。
參考文獻:
[1]王旭峰.探討淺埋暗挖法隧道施工技術的發展[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7(09).
[2]楊顯松.淺埋暗挖法隧道施工技術的發展研究[J].交通世界,2018(21).
[3]段京南.淺埋暗挖法隧道施工技術及控制要點分析[J].山東工業技術,2018(08).
[4]邱翀.淺埋暗挖法隧道施工技術及地面沉降控制[J].建筑技術開發,2018(18).
[5]閆宇輝.淺埋暗挖法隧道施工技術及其地面沉降控制[J].江西建材,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