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娛樂生活也越來越豐富了,審美觀也得到了提升。在此背景下,人們對于舞蹈表演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觀賞者,不僅想要看到優美的舞蹈動作,還想要感受到舞者的情感。本文將簡要分析在舞蹈表演中如何做好情感的基調掌控這個問題。
關鍵詞:舞蹈表演 情感基調 把控
舞蹈是一種肢體語言,能夠很好地表達人們的思想和情感,舞蹈的內涵以及傳遞的方式是非常豐富的,同時也是其他的藝術形式并不具有的。在這種肢體語言的條件下,舞蹈能夠更好地展現舞者的情感,與觀眾進行情感方面的互動和交流。
一、重視知識背景,把握情感基調
情感基調把握的一個最關鍵的環節,就是將人物放在社會的大環境下了解其所處的地位、可能存在的情感等。一位演員要想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就必須要了解人物形象所處的生活環境,體會人物所在的社會階層。由于人物形象是多元的,例如社會性、時代性、民族性等,因此,該角色展現出來的人物也必須帶有這些特點。例如在表演漢代舞蹈藝術的時候,在具體的藝術展現中就要將美感、情感、形象傳遞出來,用非常夸張的形態和手舞足蹈的大幅度動作這種簡單的粗線條來展現。例如在舞蹈《秋海棠》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民國時期一位京劇藝人,當時的社會中,京劇藝人生活在最底層,非常卑微,并且都是男扮女裝。在了解了這一點之后,演員在展現情感的時候,就不能僅僅是簡單的悲痛,而是要將在當時社會環境下,藝人的艱難的生活狀態以及對于藝術的追求體現出來,只有這樣的情感才是完整的。因此,舞蹈演員在進行表演的時候,首先要從舞蹈自身的層次了解這個舞蹈蘊藏的情感基調。通過故事節奏的快慢對比,調整舞蹈的速度和力度,來展現情感的不同。其次,要從舞蹈作品名稱入手了解背后隱藏的情感基調,因為舞蹈作品的名稱對于整個情感具有引導性的作用,甚至很多情感從題目上就能直接了解到。如《竇娥冤》《別亦難》等,只要抓住了這個情感的總基調,那么就能夠進一步掌握角色的形象。演員只有從這兩個方面入手,才能夠更好地掌握整個舞蹈的情感基調。
二、善于捕捉細節,把握情感基調
舞蹈表演的情感往往是演員要進入某一角色的情感,因此演員首先就要把握好人物形象,從形象入手進行情感的表達。可以先解決角色的情感問題,這樣在表演的時候就有一定的限制和方向。例如老年人的形象常常是彎腰含胸的,而英雄的形象常常是健壯、有力量的,女子的形象常常是婀娜多姿的,這些都是演員在不同的角色基礎上進行的慣性思考。如果角色是老人,但是展現出的姿態卻不像老人,那么不論表現出多么真摯的情感,都不會顯得真實。再比如在《閃閃的紅星》的表演中,潘冬子的形象就要從小孩的角度進行表現,如果情感的表現脫離了孩子這一形象,那么就代表演出的失敗。除此之外,在人物動作方面,也是最能夠展現出人物情感的,這些動作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眼神、手勢,也可能是一系列連貫的動作,但它卻能夠很好地將人物的特征集中體現出來。例如在表演《胭脂扣》的時候,其中情感動作就有悵然若失、半立著腳尖惶恐地走路等。舞蹈塑造的形象和景色,都蘊藏著明顯的人格化的特點。因此角色也可以借助環境來表達情感,用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來進行聯想、想象,讓觀眾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分析出舞蹈動作想要表達的深刻內涵,使得角色形象變得更加鮮活。
三、體驗節奏流暢多變,挖掘音樂內涵
舞蹈與音樂具有非常多的共同點,尤其在節奏韻律和情感方面,而音樂能夠給演員更加直接的感官刺激,因此也能夠從某種程度上激發演員的表演靈感。演員在表演的時候可以根據音樂的強弱緩急來適當地調整動作,例如在舞蹈《春江花月夜》中節奏變化明顯,是從慢速變為快速,到高潮部分節奏又變為柔和,這些音樂的節奏變化,對于表演者的動作都有一定的啟示,使舞蹈表演的編排有規律可循。在舞蹈一開始的平和婉轉之后,演員需要用羽毛扇作為道具完成環視的動作。這一系列動作比較緩慢、優雅,通過音樂節奏的悠揚展開,演員先是表演向遠處眺望,然后再細細觀察近處的花朵。聞花香的時候要輕輕吸氣,緩緩吐氣,這樣的細節同樣容易成為觀眾關注的重要點。除此之外,要讓演員能夠更加精準地掌握舞蹈的樂律,讓舞蹈本身演繹出音樂的靈魂,例如在音樂節拍較為強烈的時候,相反動作可以安靜下來,讓這種強烈與靜態形成一個明顯的對比。按照自身情感的邏輯,舞者也可以在自己的體會基礎上進一步的演繹,將自己的情感與角色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傳達給觀眾。
總之,在藝術的創作過程中,情感與表演應該是融為一體的,舞蹈演員需要將舞蹈動作作為一種表達情感的載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深入了解角色隱藏的情感,然后用自己的肢體語言把這種情感傳遞給觀眾。
參考文獻:
[1]梁晶.論舞蹈表演中情感基調的把握[J].數字化用戶,2018(41).
[2]成丹.舞蹈表演中情感基調的把握研究[J].魅力中國,2018(16).
(作者簡介:姚文雙,女,中專,河北省唐山市歌舞劇團,中職,研究方向:舞蹈)(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