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經常能接觸到的傳統文化,也是十分珍貴的文化資源。隨著我國社會發展不斷加快,嚴重影響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該加大重視力度。自從我國提出了信息化發展戰略,就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運用數字化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用于保護傳統文化,采集文化信息以及問題的高效儲存,復原已損壞的文化以及展示與傳播文化等,這些都可以有效地利用數字化工具來完成。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數字化 保護
目前,我國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繁多,形式多種多樣。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然而傳統的保護方式已經滿足不了現實需求,那么數字化保護則是一個新模式。通過數字化信息獲取以及處理技術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新形式的保護,還可以讓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創意相關產業形成對接,既能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能發展增值產業。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
時代在不斷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處在開發過度、消失過快、變化過大的境地,續存環境和傳承鏈正面臨瀕危的局勢,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任務事關重大。數字化保護是在目前所進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措施中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一般情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主要依靠的高科技手段有:數字錄音和攝影、虛擬現實、搜索引擎、二維或者三維掃描等,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下許多珍貴資料以供研究、宣傳、利用以及傳承。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時,維護人員需要把數字化保護方式全方位地運用在非遺的采集存儲、應用以及傳播展示等方面。并且,對微博、電子商務、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型信息化載體進行了有效利用,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工作能夠得到創新性發展。最近幾年,數字信息化技術被廣泛運用,很多國家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也表示高度認可,隨著相關工作的開展卓有成效,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已經逐步變成了當代社會中熱度最高的話題。
二、注重基層工作人員技能的提升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有較強的技術性特點,對人才在信息技術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所以,想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其工作人員必須有一定的技術特長,從源頭創建數字化手段。在進行工作人員的培訓時,需要結合學院、學科、社會組織以及科研機構的知識儲備,從工程技術、信息技術等方面出發,結合自身的專業技術和保護文化遺產的基礎知識,進行嚴格的考核和實踐,從而組建一支精英團隊。不管是文化工作的管理人員還是實際操作的工作人員,都需要具備信息化操作能力以及文化保護能力。
三、建立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或者群體是核心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主要是前輩對傳承者的口傳心授,同時采用文字和圖像等作為輔助。而現在構建的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方式,不僅可以通過文字和圖像,還可以利用三維動畫以及虛擬影像數字化技術進行非遺的言傳身教。想要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可視化以及虛擬再現,需要使用現金的數字化技術,讓傳承內容更加生動立體,有利于學習者輕松掌握,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冗雜、種類多樣,使用數字化的保護方式可以完整準確地記錄下整個非遺的資源面貌,這也是目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和保護的重要方式。數字化技術日益成熟,通過數字化技術可以讓更多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重獲生命,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得到更好地流傳。
四、優化宣傳模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工作與數字化存儲差不多,都是通過資料、器具以及實踐等方式來獲得非遺的記錄信息,不同的是非遺的數字化宣傳工作還需要展演、展示以及展覽等形式作為輔助,向擁有者、傳承者以及外來者進行宣傳,以提醒人們重視非遺保護。所以想要非遺數字化宣傳工作達到最佳效果,首先應該明確其數字化宣傳的特征,突破非遺保護展示及展覽的固有模式,這是對其跨種族以及跨時空宣傳的基礎;其次,讓非遺靜態化和平面化展示的形勢得到拓展,可以運用數字化技術、高清掃描技術以及優選3D虛擬技術,讓非遺得到立體化甚至動態化的實物展示,真正做到跨時空傳播;最后,把單項展示作為基礎,與體感技術、人機互動等技術相結合,進一步完善非遺數字化宣傳工作。
五、結語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能讓傳統文化得到傳承,還可以展現綜合國力。尤其在文學方面,數字化技術對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新方式,在運用過程中也看到了一些明顯的成效,使數字化技術發揮出了最大的功能與優勢,加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
參考文獻:
[1]馮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明日風尚,2017.
[2]賈瓊,張曼琳.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J].美術大觀,2018.
(作者簡介:袁勇,男,大專,四川省資中縣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