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雯 姜毅蓮
摘要:高校美術設計類專業每年都會吸引大量的學生加入,而作為設計類專業,每年甚至是每個月都會產生很多的藝術作品,比如畫作、工藝品、服裝等,但是作為學生,并不是所有人的作品都可以獲得它相對應的價值,這也就意味著每年都會有很多的設計成果被浪費。高校美術設計類專業教學實踐性成果轉化研究就是針對這個問題提出的。本文將闡述高校美術設計類專業教學實踐性成果轉化帶來的積極意義以及實施策略。
關鍵詞:高校美術 設計專業 教學成果轉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在變化,現在越來越多的高校重視對美術設計類專業學生的培養,希望培養出越來越多的藝術人才。美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主修藝術,輔修文化課。因此,對于他們來說,一天上課8個小時的話有5個小時都是在進行專業練習;主修畫畫的學生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一幅又一幅地作畫,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需要盡量多地將腦海中的設計呈現出來,變成衣服。作品每天都在產生,但是卻沒有人思考這些作品都去了哪里,這些創造成果就像一顆顆小石子,不斷地被扔到海里,這不僅是對于學生的埋沒,更是對他們創意成果的嚴重浪費。
一、解決高校美術設計類專業學生創造成果中存在的問題
(一)嚴重的資源浪費
高校美術設計類專業學生在進行創作時會用到很多材料,素描專業的學生平均一天就可以畫兩張素描畫,一個月就可以畫60張,這還只是非常保守的估計,更不要說所有美術素描專業加起來的總和了。他們創造出來的創意成果,有很多都沒有人欣賞,最后只能當廢紙摞在一起。這個過程中雖然學生的畫畫技術得到了鍛煉,但是也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也是如此,他們每天都在想盡辦法創造新的時尚,新的服裝潮流,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做出來很多衣服。這其中可能只有一小部分可以自己穿或是送人,但是還是有很多的衣服做出來就擱置了。這些作品在創造過程中都消耗了極大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創造出來之后卻沒有物盡其用,這就是資源浪費。
(二)逐漸消磨學生的積極性
除了資源的浪費,學生創造的成果如果一直沒有得到認可的話,很容易讓他們出現自我懷疑的情緒,認為自己創造出的作品不夠好。這種精神上的壓力在學生的心中不斷累積,積累到一定程度,學生就會產生自我放棄的心理。這種心理一旦產生,學生的狀態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二、高校美術設計類專業教學實踐性成果轉化策略研究
(一)學校定期為學生的優秀作品組織展覽
想要真正實行高校美術設計類專業教學實踐性成果轉化,高校要對這個研究產生充分的理解和共鳴,學校只有意識到這些作品被浪費的后果,才可以鼓勵并且真正幫助學生。很簡單的一種形式就是在學校為學生組織展覽會,這個可以做成長期活動,也可以用一些小榮譽、小獎勵鼓勵學生提起創作的激情。
(二)與外界聯合組織義賣活動
學生自發或是學校幫忙在街上或是公園組織義賣活動。這種形式的活動需要學生用心準備作品。這類活動也可以與一些福利院進行合作,將學生義賣畫作或是衣服的錢捐給福利院,幫助福利院的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心和責任心,還可以讓學生從內心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在畫作被買走的時候,學生內心會產生被認同感,哪怕這種方式不會獲得報酬和利潤,學生也是開心的。這是非常好的預防創作成果浪費的一種活動方式。
三、高校美術設計類專業教學實踐性成果轉化的意義
高校美術設計類專業教學實踐性成果的轉化,其實是為了將一些本來可能會被丟棄的作品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價值,這種價值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榮譽。這種在學校期間創作的成果轉化不會像走入社會后那么明顯,但是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創作的價值。這是對他們創作精神的一種激勵。簡單來講,人都是有求好心理的,當學生在學校創作的成果一次次被丟棄時,他們的內心很容易會產生失望、消極的情緒。如果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了一絲收獲時,他們就會獲得信心,從而迸發出更多的創造力。
對于高校美術設計類專業的學生來講,如何學習到更多的創作技巧固然重要,但是如何通過這些技巧和成果找到自己的價值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學校進行美術設計類專業教學實踐性成果轉化研究,一方面可以增加學校對學生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一舉多得地進行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文吉.就業困境與負責任的美術教育[J].美術觀察,2009(07).
(作者簡介:裴雯,女,碩士研究生,洛陽科技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美術設計實踐成果轉化;姜毅蓮,女,碩士研究生,洛陽科技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美術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