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圖書采訪是圖書館業務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圖書采訪質量直接影響著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和讀者服務工作。本文將結合公共圖書館工作實際,通過分析圖書采訪中存在的問題,總結一些方法策略,就如何提升公共圖書館中文圖書采訪質量進行論述。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 中文圖書 采訪質量
文獻資源是公共圖書館開展一切工作的物質基礎,圖書采訪因此成為圖書館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之一。圖書采訪的質量決定著一個圖書館館藏體系的合理與否,影響著圖書館服務的社會效能和讀者服務能力。隨著文獻出版量和出版機構數量不斷呈上升趨勢以及讀者需求多樣化,本文將結合圖書館工作實際就圖書采訪質量的提升進行論述。
一、中文圖書采訪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公共圖書館是專門收集、整理、保存、傳播和開發利用文獻資源的公益文化機構,需要不斷優化館藏體系,由于讀者需求的多樣性和客觀因素的制約,致使公共圖書館館藏不能滿足大眾讀者的閱讀要求。
(一)缺乏統一的政策規范和評價體系
長期以來,指導我國公共圖書館館藏發展的規劃、評估等政策中,鮮有涉及中文圖書質量的內容,導致公共圖書館在館藏質量建設過程中重數量、輕質量。由于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均衡,購書經費得不到充分保證,為了提升館藏數量,在采訪質量上大打折扣,加之日益上漲的圖書價格和出版數量,部分有價值的文獻資源不能入藏,不能保證圖書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對讀者需求也很難滿足。而在政府采購模式下,圖書采訪必須通過書商進行,折扣率是公開招標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指標,書商中標以后為了達到利益的最大化,比如提供一些高價低質的書目單或者一些積壓、滯銷的書目,對館藏質量的影響非常大。
(二)采購方式不能有機結合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現階段公共圖書館的文獻采訪模式主要有公共圖書館書目預訂采訪模式、公共圖書館圖書現貨采訪模式、互動采訪模式和網上書店采訪模式。以上幾種采訪模式各有利弊,書目單選書過程中由于看不到樣書,供應商以追求利潤為目的,這種采購方式使圖書質量得不到保證,品種的限制性也很大。現貨采訪模式的弊端在于圖書的種類與中標的供應商關系較大,選擇局限性大;較大的采購量給采購人員帶來較大工作壓力;采集查重器只識別書號,對于不同出版社的同一種書不能識別,復本率高等。互動采訪需要與讀者進行多方面的溝通協調,加大了采訪人員的工作量。網上書店采購對圖書質量很難把握,根據現行財務管理制度,經費的開支也受到局限性。只有將各種采購模式有機結合起來,取長補短,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
(三)人員素質和采訪操作差異性大
采訪人員是實際工作的執行者,其綜合素質和操作直接影響著采訪質量。中文圖書采訪工作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需要進行采購計劃制定、招標、書目信息采集、查重、挑選、驗收等程序,工作量非常大,缺乏敬業精神的采訪人員所采購的圖書就達不到館藏要求。公共圖書館藏書涉及面廣,采訪人員沒有豐富的文化素養和廣泛的知識面,就選擇不到高品質的圖書,從而影響采訪質量。
二、中文圖書采訪質量提升的策略
在圖書采訪過程中,我們要想兼顧館藏資源的合理布局和大眾讀者的閱讀需求,就必須使采訪體系科學規范,結合本館實際,不斷探索科學合理的采訪機制,切實提高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效能。
(一)制定政策規范,保障購書經費
政策是圖書館工作的導向。有關部門應將文獻質量納入評估規劃范圍,使采訪人員在工作過程中有據可依,降低個人主觀方面的隨意性,達到控制采訪質量的目的。經費作為圖書館正常運行的保障,首先應該從立法上保障購書經費的正常化;其次,公共圖書館應該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合理規劃購書經費,最大限度地滿足館藏資源建設和讀者需求,統籌兼顧,達到利用的最優化。
(二)不斷探索創新采訪模式,保證采訪質量
面對公共圖書館讀者需求日趨復雜化和多樣化,針對現采模式的準確性和保證圖書的完整性、連續性的特點,我們應采取現場采購為主,書目單預定為輔的方式,掌握圖書選擇的主動權,在了解供應商優勢和出版社特色的前提下確定采購模式,對有明確采購意向的新書和重點書目進行書目單采購,節約成本。針對讀者的差異化需求,采取大額采購和補充采購結合的方式,在購書經費中預留部分購書款,采購急需的書籍或薦購的書籍,滿足讀者需求。
(三)提升采訪人員素質,健全評價體系
圖書采訪工作對專業性和技術性要求非常高,應加強對采訪人員的教育培訓,不斷提高業務水平,適應新形勢下的圖書采訪工作。采訪人員須時常關注圖書出版信息、多與讀者和流通部門進行溝通交流,掌握采訪方向。健全采訪工作評價體系,通過問卷調查、走訪讀者、意見征求等方式進行績效評估,提升圖書采訪的質量和讀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王軍武.公共圖書館中文圖書采訪質量控制實踐與探索——以深圳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論壇,2014(07).
[2]劉孝容.公共圖書館文獻采訪模式探討[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4(01).
(作者簡介:朱玉方,男,本科,張掖市甘州區圖書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采訪)(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