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經濟規模不斷增長的今天,氣候全球變暖,雪山冰川退縮現象明顯,春、秋季節霧霾天氣頻繁出現。倡導低碳、節能減排是智慧低碳社區作為社會經濟發展重要戰略的示范工程。房地產開發企業結合低碳社區和智慧社區的理論研究與建設實踐,向智慧低碳模式轉型是大勢所趨。本文以秦皇島市某小區為案例,以居民需求為導向,設計符合實際需求的智慧低碳社區運營管理解決方案。實現智慧低碳社區模式、技術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創新。項目實施2年時間,實現了居民共享智慧低碳社區建設成果,為社區建設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低碳;智慧社區;房地產;經濟;創新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10.220
1 社會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其中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推進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然而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綠色低碳生活成為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智慧社區服務實現了綠色低碳生活,智能社區建設的開啟,互聯網+物業的應用,給綠色物業管理注入了新的理念。
通過智慧低碳社區服務平臺構建了一個物業生態圈與社商生態圈完美融合的社區價值生態圈,既實現了對物的即時管控,也能夠快速響應住戶的一切生活需求,在社區里真正做到“一切為生活所需”。
當今,霧霾、沙塵暴、大風、干旱、少雨的惡劣天氣已經直接影響到人類的身體健康。倡導低碳、節能減排,智慧管理的方式有多種,本文所描述的低碳、智慧型社區建設模式也是在這種大背景下開發設計并實施的。
2 智慧、低碳社區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014年11月,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出臺的《低碳社區試點建設指南(試行)》[1]和2014年5月,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的《智慧社區建設指南(試行)》[2],為我國社區的低碳和智慧化建設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和評價標準,指明了建設目標和發展方向,對于推動我國低碳、智慧社區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現在我國低碳和智慧型社區建設尚處在起步階段,真正意義上的低碳社區和智慧社區屈指可數并且模式單一,僅僅停留在綠化環境、改善材料等低碳化的初始階段[3]。在城市中社區居民的低碳認知與低碳參與狀況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在科研方面對于“低碳”和“智慧”及“智慧低碳”的研究,并沒有操作層面、經驗層面、實際層面上的論述。
在分析我國低碳社區和智慧社區建設現狀過程中,發現在規劃設計、開發建設及運營維護階段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規劃建設階段:政府對低碳、智慧社區規劃和部署缺乏統一性;政策法規不完善,難以為低碳、智慧社區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2)開發建設階段:在低碳社區建設方面,低碳設計技術較低,利用效率不高,社區居民生活成本降低不明顯;在智慧社區建設方面,核心技術不成熟、各個建設主體之間相互獨立,制約了智慧社區建設的高效、可持續以及社區服務智能化水平偏低而降低了利益收益面等。
(3)運營維護階段:因居民素質參差不齊,大多數居民難以操作智慧管理平臺,未發揮出智慧社區的價值;居民低碳消費觀念仍然淡薄,以寬泛性消費為主追求短期可預見效用最大化仍然是人們主要的消費方式。
3 居民需求調查
秦皇島作為首批智慧城市建設試點,智慧社區建設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為秦皇島智慧社區建設奠定了建設基礎。使得居民在智慧低碳社區建設理念上有所了解和認識。智慧低碳社區建設涉及政府相關部門、街道辦事處、社區居民委員會、小區居民、物業公司、商貿公司等。本文通過調研問卷的形式對調研內容進行統計分析,從居民的角度分析建設智慧低碳社區綜合服務的實際需求,從而建設更貼近居民需求,更人性化、科學化、可執行的社區運營管理系統。
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73份,占總量的93%。選擇的人群包括中青年200人次,55歲以上老年人200人次。主要調研內容是從居民需求側為切入點,了解居民需求什么、存在什么問題、如何簡單使用等內容。本文以問卷為第一手資料,進行數理統計分析,以此作為本次調研數據分析的依據。
從統計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需求且不盡相同,總體上分析形成了一個資源需求整合體。因此,可以依據居民需求進行智慧低碳社區解決方案深度設計。
4 項目簡介
4.1 項目概述
該小區是秦皇島最大的城市棚戶區舊城改造項目,社區總占地約為840畝,規劃總建筑面積170萬㎡,該社區總體規劃分為A、B、C三個住宅區,社區內建有中學、小學、幼兒園及配套的商業和服務業,社區規劃居住總人口27000人。目前已完成和即將完成建設的區域信息如表2所示:
D、E、F區正在籌建中,尚未完成拆遷工作。
4.2 小區能資源供應及消耗情況
該小區水、電、天然氣、集中供暖部分均為分戶計量。參考秦皇島市現有社區及居民的能資源消耗情況,待整個社區建設完成后,以80%入住率計算,預計年消耗水資源150萬m?、用電360萬kw、天然氣136萬立方米、熱力30萬GJ,預計該小區全部建成后的年能源消耗折合標煤12486噸。該小區屬于大型社區,能源、水資源消耗量較大,固體廢棄物產生較多,溫室氣體排放量大,該類型社區的節能減排工作對于一個城市來說不容忽視。
5 方案設計
結合秦皇島一新建小區,在工程建設時配套一個智慧低碳社區管理系統。因此結合調研數據結果,對該小區進行了智慧低碳社區解決方案設計。該系統將具備如下功能:
(1)智慧低碳社區運營管理平臺(含軟硬件);(2)智慧社區用戶端APP;(3)智慧社區管理端APP。
智慧低碳社區運營管理平臺硬件主要功能詳見智慧低碳社區功能框架結構圖。
智慧低碳社區運營管理平臺軟件基礎架構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搭建:搭建軟件的基礎架構,構建多小區和多物業基礎框架;
(2)數據庫設計:梳理和整理軟硬件所需要的數據庫設計和文檔;
(3)產品設計:策劃設計軟硬件涉及的產品原型和UI界面設計;
(4)實施配套:配套物業和小區涉及的方案和策略;
(5)接口服務:搭建支持手機端和后臺的接口服務。
6 項目運行期效果評價
本文選取秦皇島具有代表性的小區作為案例進行分析。目前該小區已經建設完成驗收合格并交付業主使用,智慧低碳社區經過2年時間的運行,提升了小區智慧化水平,為智慧城市建設奠定了基礎。
6.1 智慧低碳管理服務平臺在運營期間綜合分析應用效果
(1)智慧安防平臺:采用先進智能型控制網絡技術,由微機管理控制。實現對匪情、盜竊、火災、煤氣、緊急求助等意外事故的自動報警。提高了居民安全生活指數;
(2)智能建筑平臺:為用戶提供一個高效、舒適、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環境;
(3)智能控制平臺:系統把數字智能網關結合無線/紅外轉發器用來控制家中的電器設備。不管處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可以通過手機APP遠程控制家中的電器設備的運行;
(4)智能照顧平臺:在不改變老年人生活習慣的情況下,為高齡獨居老人提供智慧養老解決方案,通過數據分析老人潛在的風險,實現預測預警,數據交流等。讓子女更了解老人的健康狀況,也提升獨居老人生活質量和尊嚴;
(5)能源管控平臺:系統采用集中監測、分散控制的層次化設計;采用無線通信方式,安裝、維護便捷。表現出停車引導低碳化;生活垃圾能有效分類回收再利用;能源負荷運行狀況通過監測、控制、診斷為一體的管理方式,實現節能減排、提高用電效率及智能電網環境下的居民側需求響應;
(6)智能物業管理平臺:通過集中式、扁平化管理模式降低物業服務公司的人力、物料、能耗和分包成本,通過流程化管理的方式加強品質管理,提升服務品質和客戶滿意度,與辦公APP無縫集成,實現全員移動辦公協作。
6.2 在智慧低碳社區治理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
(1)居民社區的參與程度不高。分析得出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查找渠道,增強人們主動查找社區參與相關信息的意愿,從而使居民擁有更高的活動參與的積極性。
(2)網絡滲透進社區參與,但線上線下融合不足。積極調動居民獲取信息及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將社區網絡與社區參與進行充分的結合;
(3)社區居民低碳意識淡薄,粗放的生活方式增加了社區碳的排放量;
(4)缺乏能夠掌握現代化治理理論和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扎根基層工作。這樣很難保證智慧低碳社區管理平臺長久發揮作用。
7 結論建議
(1)智慧低碳社區運營管理解決方案的提出,實現智慧低碳社區模式、技術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創新。既提升了地產高端品質,又提高了銷售利潤;
(2)智慧能源管控平臺將用系統化的手段降低整個社區運行時的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
(3)該住宅目前已經建設成為智慧低碳社區,深入開展低碳智慧社區建設,走出了一條新型社區的智慧城市發展之路;
(4)著力解決社區當前存在的主要矛盾,循序漸進,由易入難,逐步構建一個完善的智慧社區服務體系,給群眾提供方便、快捷、貼心的服務和幫助。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低碳社區試點建設指南(試行)》[S].2014
(11).
[2]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智慧社區建設指南(試行)》[S].2014
(05).
[3]李暉.長株潭城市群低碳社區的問題調查及建設路徑研究[J].規劃與建設,2015(04):11-15.
作者簡介:齊有軍(1982-),男,遼寧遼陽人,碩士,機電工程師,主要從事機電工程設計及機電工程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