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 姜澍 張秋明 田浸希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經濟建設成果豐碩,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高速發展中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大等問題凸顯。為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正進入低速增長的“新常態”現狀,迫切需要實行供給側改革,激發各類經濟主體活力,推動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遼寧省作為新中國工業崛起的搖籃,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自2013年起,受全國經濟下行壓力影響,遼寧省經濟結構失衡,互聯網新技術變革下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凸顯。在全國實行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遼寧省迫切需要進行改革,且需力度更大、層次更深、范圍更廣。由于我國區域性差異較大,本文選取上海作為對比研究對象。其原因,一是上海作為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其經濟發展更全面均衡、更具活力,代表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最高水平;二是上海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區域,經濟環境開放,國家新政策大多首先在此進行試點。研究上海如何進行經濟建設,如何對各供給要素分配,以提升經濟增長率這一問題,對于遼寧省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基于此,本文采取對比分析方法對2008—2016年遼寧省經濟增長的供給面要素分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實現要素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數量和質量,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供給側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本文選取固定資產投資額、常住人口數、科研經費投入三個典型要素將遼寧省與上海市進行比較。
自2003年國家出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計劃,東北經濟增長速度開始加快。2003—2013年期間,年GDP大多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遼寧省固定資產投資額由2008年的10019.1億元增長至2013年的25107.7億元,平均增速為20.4%,其中在2009—2010年高達30.5%,遠超GDP增長速度。高速增長的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增長貢獻有限,資本利用效率低,使得社會資源利用不充分。2014年,遼寧省固定資產投資額出現負增長。2016年遼寧省固定資產投資額僅為6692.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拉動效退散,當年GDP出現負增長為-2.5%。反觀上海市,固定資產投資額保持溫和增長,由2008年的4829.45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6755.9億元,平均增速為5.5%,與GDP增速差距較小。投資結構更為合理,資本利用效率更高,如表1、表2所示。

表1 2008—2016年遼寧省、上海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單位:億元)

表2 2008—2016年遼寧省、上海市GDP增長速度(單位:%)
致資本轉化率極低。遼寧省應深刻意識到經濟轉型的重要性,經濟轉型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如表4所示。

表3 2008-2016年遼寧省、上海市常住人口數(單位:萬人)
截至2016年,遼寧省共有常住人口4232.0萬人,相比2008年的4246.1萬人,減少14.1萬人,人口流失問題嚴重。2008—2011年,因東北振興計劃遼寧省經濟短暫復蘇,人口出現短暫回流。但隨著東北經濟又一次陷入困境,人口流失趨勢未得到逆轉反而愈發嚴重,在2014—2015年人口流失高達14.5萬人。反觀上海市,常住人口數由2008年的2140.7萬人增加至2016年的2419.7萬人,人口流入趨勢明顯。不可否認,上海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城市之一對人才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人口流入是必然趨勢。但遼寧作為工業大省,人口的流失意味著技術、勞動力的流失,對其以工業為主的經濟產生了較大沖擊。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使遼寧走出困境、發展經濟所必須解決的問題,如表3所示。

表4 2008—2016年遼寧省、上海市科研經費支出(單位:億元)
2016年,遼寧省科研投入71.9億元,遠不及上海市341.7億元(與上海市2008年120.3億元水平相比也相差40%)。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步走入深水區,為適應當今國際經濟發展潮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尤為重要。作為老工業基地代表,遼寧省表面問題是科研投入不足,更深層次的問題是資本投入方向錯誤、投資結構失衡,導
從固定資產投資額、常住人口數和科研經費投入額三個典型要素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發現,遼寧省在資本運用、人才戰略和科研投入方面與上海市差距巨大,優化投資結構,出臺人才政策吸引人才,著手經濟轉型是遼寧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
支持高新技術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長期政府投資主導的經濟體制下積累的問題日益突出,遼寧省這種以國有經濟為主導、靠大額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急需改變,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轉型迫在眉睫。事實證明,固定資產投資已無法有效拉動經濟增長。在未來的發展中,遼寧需結合自身的環境優勢、區位港口以及技術積累優勢,在戰略新興產業領域上加大投資力度。同時重點發展物流、休閑旅游、工業設計等在內的高端服務業,加快推進以資本密集型為主的傳統產業結構體系向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以科技進步為引領的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現代產業結構體系轉變。
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人口紅利過早耗盡,加之較嚴格的人口生育政策,長期人口凈流出對老工業基地無疑是釜底抽薪。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關鍵要素。在未來的發展中,遼寧應以產業調整方向為導向加大人力資本投入,為經濟轉型吸納專業人才。實施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工程,重點實施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引進集聚、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培養引進等政策。重點培養如新能源、海洋工程裝備與高技術船舶制造和節能環保等領域高端人才。落實優秀人才引進安置制度,為其提供政策扶持和福利政策,促使人才回流。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民族之魂。遼寧過去科研投入不足的問題直接影響研發人員的積極性和研發設備更新的及時性,并最終影響研發成果質量、產品和服務競爭力,嚴重制約了其創新能力和其經濟發展潛力。告別過去的資本密集型經濟發展模式,建設以自主創新為主要特征的集約型經濟勢在必行。因此,在實現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急需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增加科研經費投入,從源頭上為經濟轉型提供動力保障。對創新型項目重點實施資金扶持和資源保障等鼓勵性政策,使用專項資金、配套資金和項目資金進行資助,同時實施稅收減免、貸款貼息和住房補貼等優惠政策,為創新事業提供全面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