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曦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使人健康。然而,許多愛好運動的人或多或少都存在運動時疲勞的困擾。如何消除運動性疲勞,成為生物科學研究和醫學研究的主攻方向。
“運動”為何會“疲勞”
在運動的過程中會產生代謝產物,運動者的機體能量也會消耗。當運動強度增強時,代謝產物過分積累,破壞了機體的各種平衡狀態,就會產生疲勞。同時,內環境的加劇變化使代謝的環境酸化,形成代謝產物堆積,都會使機體本能上產生很大的疲勞感。
這些能量上的變化會導致神經性體液調節發生改變,能量的供應上也會出現問題,還可能會引起肌纖維的變化。這些原因最終會影響肌肉的本質功能,在運動時會產生肌肉收縮和舒張的功能障礙,從而導致運動能力的減弱。
運動性疲勞的表現
運動性疲勞的表現主要分為肌肉疲勞、神經疲勞和內臟疲勞。
肌肉疲勞 主要表現為肌肉收縮速度改變,協調動作不完善。由于乳酸等代謝產物的堆積,肌肉的收縮速度會比平常減緩45倍;水分的堆積也會致使肌肉出現僵硬腫痛,嚴重影響運動狀態。
神經疲勞 主要因一些神經體系統分泌體液調節時發生了變化所致。當分泌物延緩或者增多時會給機體造成巨大變化,使得運動時機體達不到正常的營養輸送,引起調節性激素暫時性缺乏。表現為大腦皮層功能下降,導致反應遲緩、注意力不集中、判斷出現錯誤等。
內臟疲勞 是由呼吸肌和心臟肌的疲勞產生的。呼吸的加速和心率的增加,會隨著氣體交換能力的下降,呼吸變淺、變快,產生疲勞。
運動性疲勞的鑒別方法
運動性疲勞可分為軀體性疲勞和心理性疲勞,兩者有著不同性質的表現。軀體性疲勞的表現主要是肌肉功能的減退引起的運動能力減弱;心理性疲勞主要表現是注意力判斷等行為上的變化。運動性疲勞則是兩者皆有的身心變化。
疲勞的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我們可以通過運動者的身體機制變化進行鑒別,如頭痛、腿酸、心慌、眩暈、嘔吐等;一些外部癥狀也可以鑒別疲勞程度,如呼吸加快、面色蒼白、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緩、動作緩慢等。
肌肉運動能力下降,細胞內的能量消耗,代謝機制疲勞產物的積累,是導致運動性疲勞的關鍵。出現運動性疲勞時,心率、最大攝氧量、血乳酸在某一特定水平相互作用時的改變,都可以作為評定疲勞的基準。
運動性疲勞的消除方法
運動疲勞的調節包括激素調節、酶調節、免疫調節、內環境穩態的調節等。進行各個方面的機體調整,可以改變身體內部的變化;通過增加內環境的穩態,使機能適應,從而消除運動性疲勞。
充分的睡眠 現代人睡眠普遍不足,睡眠可以恢復運動體能。在睡眠的過程中,內環境會做出相應的調節,通過身體系統對疲勞產生的一些體內垃圾進行排解,幫助身心恢復。因此,應養成良好睡眠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在參加強度大的訓練或者比賽時,也要適當增加睡眠時間,養成有規律的作息制度。
溫水浴和局部熱敷 水的溫度增加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幫助排除體內產生的代謝垃圾。洗溫水浴一般不要超過20分鐘,水溫也要控制在40攝氏度左右。局部的熱敷可以擴張血管,加速血液流動,對局部組織的恢復有很大幫助。這種物理方法簡單快速,效果比較顯著。
飲食營養 運動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導致體內營養物質流失。能量的補充對于運動后的恢復有很大作用,及時的能量輸送可以有效地給細胞帶來運動所需的營養。充足的糖、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和碳水化合物,是運動后的首選。食物要富有營養、易消化,多補充水果蔬菜等。
積極性休息適當增加休息時間,使身體進入一種愉悅放松的狀態,對消除運動性疲勞也很顯效,如散步、聽音樂,以達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特殊機能訓練運動性疲勞主要是由機體內部結構的變化引起的,除了一些簡單的自身調節之外,我們還可以進行一些特殊的機能訓練來增加身體自身的耐力,促使肌肉群發達,及時并有效地緩解自身體內的垃圾。通過觀測、記錄疲勞的時間規律,找出疲勞狀態的時間點,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緩解。
最新生物技術研究表明,運動過程中生物機制的變化較為明顯,主要表現在自身能量的消耗上。運動會消耗大量的有機物及營養物質,當運動量達到一定水平時,內部存儲的能量被迅速消耗;同時,運動導致體內產生大量垃圾,使身體呈現出疲勞的狀態,并由大腦支配發射疲勞信號,調節自身的免疫及活性系統,從而釋放內部環境相應的激素。這個過程緩慢,可以針對每次疲勞狀態的不同進行記錄;人體組織結構不同,出現疲勞的時間點不同,可以針對不同的部位進行訓練,緩解不同部位的疲勞。這樣會有效并且快速地解決自身疲勞狀態,使疲勞期的時間縮短,精準快速地使自身機體疲勞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