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兆松
閑暇之際,翻閱清末藏書家、詩人金武祥著《粟香隨筆》一書,書中有一首《五臟調養訣》曰:“飲食有節,脾土不泄。調息寡言,肺金自全。動靜以敬,心火自定。榮辱不驚,肝木以寧。怡然無欲,腎水自足”。細讀詳審,耐人尋味,堪稱防病保健、益壽延年之妙訣。
飲食有節,脾土不泄 《內經》曰:“脾者,土也,治中央。”脾在五行屬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暴飲暴食,過食肥甘油膩,會損傷脾臟,助濕生熱蘊痰,變生他病,出現嘔惡厭食、肢體困重、大便泄瀉、脘腹痞滿等證。我國古代養生家歷來提倡清淡飲食。《醫學心悟》曰:“莫嗜膏粱,淡食為最。”《呂氏春秋》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是以謂之疾首。”對飲食量也要注意節制,《老老恒言》說:“凡食總以少為有益,脾益磨運,乃化精液,否則極易之物,多食反致受傷,故曰少食以安脾也。”老年人各方面生理機能逐漸減退,消化功能減弱,因此,在保證機體基本營養需要的前提下,應注意節制飲食。
調息寡言,肺金自全 所謂“調息”,即調整和鍛煉呼吸。肺主氣,司呼吸,肺在五行屬金,故肺金并稱。調息寡言可調養肺臟,最常用的有自然呼吸法,就是平時的呼吸方法,不過度,不用力,在心靜的基礎上,將呼吸調整更加柔和、均暢和自然;腹式呼吸法,呼吸的方式可順可逆,即順呼吸和逆呼吸。順呼吸吸氣時,下腹部應自然隆起,吸氣時同步腹部漸漸縮回原位,稍呈下凹。逆呼吸則相反,吸氣時腹部凹進,呼氣時腹部隆起。應保持呼吸連續不斷,同時思想集中于小腹部,通過不斷鍛煉,使腹式呼吸達到細勻而深長。
古人云:“寡言以養氣。”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它具有動而不息的特征,維持和推動著人體的生命活動。一個人若是經常喋喋不休地大聲叫喊,必然會消耗肺氣,致使體內元氣不足,外邪乘虛而人而百病叢生。有些人追求刺激,群聚一起搞惡作劇以取樂,狂呼亂叫,嬉笑不已,這樣只會損精耗氣,使人精神飛馳,血氣流蕩,變生他疾。
動靜以敬,心火自定 動靜以敬,是說動作岸然敬重、心平氣穩。祖國醫學認為,心藏神,主宰人的精神思維。心在五行屬火,情志過激可致心火亢盛,出現心煩失眠、怔忡不安,甚至狂躁澹語、嬉笑不休。我國歷代養生家十分重視清心寡欲,認為這是調攝精神、益壽延年的重要環節。如果私心太重,嗜欲不止,則會擾動神氣,破壞精神的清靜。“靜則制怒,靜則除煩,靜則意定,靜則養生”,如果你能始終保持心境的安靜,體內氣血自然平和,健康長壽也就寓于其中了。
寵辱不驚,肝木以寧 寵辱是指外界對精神的刺激。肝在五行屬木,中醫認為肝木喜柔和條達,七情刺激過度可影響肝的生理功能而引發病變。所以應避免情志刺激。調養肝氣是重要的養生方法。情志活動是“神”的體現,神以精、氣、血等物質為基礎。精氣充盈,氣血調和,氣機調暢,則肝氣條達,情志舒展,既不抑郁也不亢奮,俗稱“心平氣和”。若肝氣疏泄不利,條達失宣,氣機失調,則氣血紊亂,或滯而不爽或亢而為害。情志抑郁不舒,可見郁郁不樂、寡言少歡、多疑善慮等;情志亢奮,可見急躁易怒、失眠多夢等。反過來,外界事物引起的精神刺激,特別是郁怒,可使肝疏泄功能異常,氣機不暢,出現胸脅脹滿、頭暈目眩等病變,所以中醫有“肝喜條達而惡抑郁”及“暴怒傷肝”的說法。
怡然無欲,腎水自足 欲指性欲。腎藏精,在五行屬水。腎精的盈虧影響人的生長、發育和衰亡。中醫認為,欲多則損精。肝精不固,目眩無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腎精不固,神氣減少;脾精不堅,齒浮發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歷代醫家都主張養生之道要以保養精氣為首務。《類經·攝生》指出:“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故善養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當益壯,皆本乎精也。”因此,房事不可過度,應善自珍攝,節欲保精,防止早衰,延年益壽。